借助比较和联系发挥文本合力

    李宁

    

    

    

    [摘 要]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文本通常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两者的比较和联系,通过对比发现文本的特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探寻文本的规律等,引导学生掌握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策略,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整合教学;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5-0024-03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这一概念,语文教材开始出现了非连续性文本。同时,它也成为我们阅读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语文联系生活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常常是相互依存的。在价值取向上,两者各有侧重。连续性文本教学着重对文本的认知、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考察的是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欣赏能力;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则注重对文本信息的获取检索、处理分析、运用评价以及再创造,考察的是信息获取与运用能力。基于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比较和联系的手段来引导学生学习,借整合的方式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下面,我结合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对比辨特点,合力促识体

    文本的表现形式,往往反映作者的思维、体现语言表达的智慧,是阅读教学的有力抓手。在教学连续性文本时,教师会抓住文章的表达特色,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研究。然而,因非连续性文本的外在形式繁多、信息呈现零散,甚至相互干扰,所以阅读时,学生提取信息比较困难。这时,如果教师能将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差异,明确概念,厘清其各自的表达特点,就能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获取有用信息,实现课标要求的“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的目标。

    例如,在理解《一点都不能少》(图一)这幅漫画背后的心声和呼声时,我适当地引入两个不同形式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料——时间轴(图二)和表格(图三)。这两个阅读材料分别从历史渊源和国际认可两个角度,向学生说明了台湾对中国的意义所在。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引入它们,不仅实现不同类型的非连续性文本之间的比较阅读,而且解决漫画阅读中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问题。可见,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调配资源,将与文本相关的不同类型的非连续性文本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思考,从而获得自己的深刻见解,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立体生动,也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比照破难点,合力促释疑

    多数的非连续性文本都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強的特点,比较容易提取主要信息,易于分析比较,但掌握其中的阅读规律也并非轻而易举。如,药品说明书需要辨析用法用量,图表要进行多次对比,漫画要读出含蓄背后的深刻等。遇到难点的时候,适当引入连续性文本进行比照,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本主要特点进行研读,从而有效突破难点。

    例如,在教学《广而告之》(图四)一课时,我出示了一幅麦当劳的巨无霸的广告(图五)。一开始,学生只注意到图上有麦当劳的标志,有一个汉堡包,这是他们比较熟悉的,但是稍微细读就读不懂了。他们不知道这则广告到底宣传什么,也不明白“霸气归来,一举治好各种不服”这句广告词的含义。此时,我引入一段设计师的一段解说词(连续性文本):

    四年一期,奥运战火已燃起,快到麦当劳“里约”! 这张海报是麦当劳在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奥运精神基础上所打造的全新奥运广告。标题中的“霸气归来”呼应了“巨无霸”的名字,“一举”呼应了奥运比赛中的“举重”项目,显眼的巨无霸与杠铃组合,暗示着巨无霸这款牛肉汉堡分量十足,吃过它就会充满力量和气魄,敢于直面挑战,战胜对手。

    然后,要求学生找到与画面相对应的语句,并画下来。图文对照,学生很快就读懂了这幅广告的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顾客,更愿意看纯文字广告还是图文结合广告?哪一种宣传效果更好?为什么?”所有的学生都选择看图文结合的广告,因为它更醒目、夸张、有诱惑力。于是,阅读广告类非连续性文本的策略也就能总结出来。一是图像化策略,即利用广告插图进行图文转化,将文字与图像对应,以帮助读懂广告内容;二是视觉化策略,即根据广告画面所创设的情境,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理解,可以帮助读懂广告想要宣传的要点。

    当我从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两个角度分别展示广告内容,再将两者合二为一时,学生很快就发现了文与图的转化技巧,并提炼出具体可行的阅读策略,这样后面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研读。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遇到方法提炼有障碍时,可尝试将与文本相关的信息以连续性文本的方式呈现出来,利用两类文本进行比照阅读,帮助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思考,突破阅读的难点。

    三、类比见规律,合力促迁移

    比较,既可比异,也可比同。教学中,我们不仅可以把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进行比较,还可以把同类的非连续性文本进行类比,将新问题转化为已有知识经验中相似的问题原型,探求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有效迁移。

    例如,在教学《无声标志胜有声》(图六)一课时,我就选择以旧知引新知,从学生生活中最常见、最熟知的交通标志入手,运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探究阅读规律。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学生发现交通标志之所以能迅速记住并读懂,是因为标志颜色醒目,容易引起注意,而且多以图形、文字或图文组合的形式呈现,图像容易联想,文字可以辅助说明含义。我顺势出示其他不同类型的标志(图七),提出问题:“仔细观察其他的同类型文本,它们和交通标志有哪些相同之处?”随着认知面的扩大,学生摸索出的规律越来越多。不同颜色的标志具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因此可以通过颜色去推测标志的含义;标志的图案往往有特定的代表,因此可以通过常见的图示来猜想标志含义……读出这些规律之后,再用方法引路,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把握其他标志的含义,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生活。

    在学生抽象思考和概括能力尚弱的情况下,集中阅读某一类非连续性文本,把当前的情景转换为学生熟悉的、简单的、清晰的情景,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促进原有知识结构产生新变化,促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规律,形成概念,建构知识,从而达成知识迁移的目的。

    比較搭起了学生与不同类型文本对话的平台,为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归纳和分析提供了创造性的对话过程。这样,对学生建立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了解其特点,掌握阅读策略大有裨益。

    四、整合强交互,合力促发展

    阅读教学要有大视野。不同类型的文本不但可以比较,还可以联系,因为阅读的过程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在翻阅目录(非连续性文本)之后,我们开始阅读书中的某一章节(连续性文本);阅读一篇优美的游记(连续性文本),我们会对应看一看文字旁边的配图(非连续性文本);走进博物馆,我们既会阅读到参观须知(文本类非连续性文本)、文物图解(图文式非连续性文本)、历史事件表(图表类非连续性文本),甚至还有声、光、电结合在一起的多媒体文本。阅读这些内容,可以有先后,可以同时,也可以交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两种文本形式展开联系,强化其交互性,使之彼此借鉴,各显其能,以综合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漫画《一点都不能少》(见图一)时,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有限,理解文本容易游离于内容的表面。为此,我引入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并邀请一位学生现场朗读。尽管是第一遍朗读,但诗中浅显却怅惘的言语在一瞬间抓住了学生的心。读着读着,这份两岸亲人盼团圆望统一的情愫,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学生的情感之中,融入了他们对漫画的理解之中。同样的道理,在教学连续性文本时,也可以整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来达成阅读目标。例如,《匆匆》一课中,朱自清先生用十二次问,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学生对作者的一生是否虚度时光产生了浓厚兴趣。关注这一兴趣点,我适时出示《朱自清主要作品表》(下表)。阅读这一非连续性文本后,学生豁然开朗:作者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正是因为他一生都珍惜时间,奋发有为。

    这样,将情感相同但表达形式不同的两类文本进行整合,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增加学生阅读的宽度和厚度,丰富学生感知信息的层次,更有利于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实现课堂的深度阅读,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总而言之,对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文本的比较与联系,我们要立足发展的视角,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使这两种文本彰显各自的价值,合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呈现出更多的精彩,我们的学生也将拥有更多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