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儿童致残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出生缺陷高发的国家之一,每年约80至120万缺陷儿童出生,约占全部出生人口的4%至6%。健康的体魄对儿童来说十分重要,身体的残疾不仅对学习和工作带来影响,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生活条件、文化教育及儿童被受重视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城市,这无疑增加了儿童的致残风险。因此,农村儿童致残风险问题更需要重视。为了避免和减少农村儿童遭遇残疾,农村儿童致残的影响因素成为本文的关注点。本文通过综合生理及病理学、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文献资料和理论知识,并结合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针对农村儿童致残风险进行了详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农村儿童;致残风险;影响因素

    一、前言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有必要对残疾儿童的成长、治疗、生活环境等进行分析,以探讨致残原因及对致残风险的规避对策。在当前农村社会经济背景下,政府和社会对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有了更多关注,使我国农村残疾人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农村残疾儿童方面表现为努力探索农村残疾儿童的致残原因并提出一定对策,如加强产前检查、保障残疾儿童基本生活、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等。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婚检、产检知识的宣传与推广,目前我国农村先天残疾的数量相对减少。而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以及其他意外伤害等也可能造成儿童的残疾,后天因素在儿童致残因素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生活条件、文化教育及儿童被受重视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城市,这无疑增加了儿童的致残风险。儿童的残疾对于满怀希望的家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由此易引发家庭压力、家庭矛盾甚至家庭分裂、遗弃虐待儿童等诸多问题。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农村儿童的致残风险的影响因素,儿童致残的原因既有先天性、生物性的因素,又与社会环境等后天因素密切相关,减少儿童残疾的发生率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对可能引起农村儿童残疾的风险从多元化的角度进行规避。

    二、农村儿童致残因素分析

    造成儿童残疾的原因很多,根据其致残作用机理主要可分为三类:遗传和发育致残、环境和行为致残、外伤和疾病致残。前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造成了先天性残疾,后二者交互作用造成了后天性残疾或获得性残疾。先天性残疾包括遗传性残疾和发育缺陷非遗传性残疾;获得性残疾包括传染病疾病致残、非传染性疾病(包括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营养失调)致残和创伤及伤害致残。以下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分析残疾儿童的致残原因。

    (一)先天因素

    1、先天遗传

    据调查数据分析了解到,对于导致农村儿童残疾的影响因素,先天遗传导致残疾的儿童,占所有被调查残疾儿童总数的44%,在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先天因素作用残疾的儿童在众多残疾儿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而先天遗传是一个重要因素,儿童的生长发育的特征、趋向、限度等都受父母的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性疾病无论是染色体畸变还是代谢缺陷对生长发育都有显著的影响。

    2、自然条件

    在我国某些落后的偏远山区村庄,由于卫生条件恶劣,某些自然资源不适于人的生存发展(如水中含氟量过高),易造成地方病流行,则会使人致残。在自然条件造成的先天性残疾中,由碘缺乏引起的克汀病危害最为严重,我国的一些偏远山区,克汀病的发病率很高。其次是电离辐射的危害,如果孕妇在妊娠早期受到大剂量的X线照射,所生婴儿中约有50%为先天性残疾。还有一氧化碳(CO)中毒、药物中毒的致残原因,我国不少地方秋冬季,主要以烧煤为的取暖方式,易导致母孕期中毒、早产、产伤等问题。

    (二)后天因素

    根据问卷调查,56%的人认为后天环境因素,如家庭、社会等方面更易导致儿童残疾。忽视对儿童所患疾病的治疗、医疗卫生水平低及缺乏经济来源是调查中导致农村儿童残疾的三大重要因素。此外,政府缺乏相应政策予以保障也是主要因素。导致农村儿童致残的后天环境因素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因素

    (1)治疗不当

    孕期检查治疗方面。据了解,农村由于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孕妇怀孕时做不了定期的检查及治疗方面的保护,或是怀孕期间错误用药,孕期药物刺激及产期事故,都会导致儿童残疾。孕妇酗酒,不科学用药、吸烟等各种原因都易造成胎儿畸形,智力低下,造成儿童的先天性残疾。

    儿童生病医治方面。农村儿童患病时不能进行及时良好的治疗,访谈中最为常见的是在孩子发高烧时,不少家庭采取不科学的“土方法”,而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医疗卫生知识,有些家庭甚至采取迷信的方式对患病儿童进行治疗,错误用药耽误孩子的医治,最终导致儿童智力残疾。

    (2)意外事故

    意外事故的伤害譬如儿童在意外交通事故、娱乐活动及做家务时受到的意外伤害导致的农村儿童残疾。据了解,由于农村儿童在娱乐活动中如爬树、游泳、在井边玩耍等,没有家长陪伴的情况下易出现溺水、摔伤等意外伤害;同家人一起做家务如上山砍柴、烧火煮饭、割草等也易发生意外,继而造成肢体、智力等方面的残疾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个案1:据G市W区某村一残疾儿童家庭的父亲表示,“我们孩子生下来以后是很健康的,虽然她妈妈也是残疾,但是生她时,她是健康的。后来她妈妈和她打闹,不幸掉进厕所了,淹了许久,这样就变成智障了。”

    个案2:G市W区P村的一位残疾儿童母亲说道,“孩子的两只手是弯的(小臂往肘关节方向),小时候(2-3岁)骑自行车翻断的。她当时和她家哥哥在外面玩,不知道怎么回事把手给弄断了。”由于意外事故伤害导致的儿童残疾,在广大农村地区占据很大的比例。

    (3)营养不良致残

    营养不良,营养搭配不当,长期缺乏某种营养物质会有碍于人的正常成长发育,特别是在婴儿和儿童时期营养的缺乏会严重影响到他们以后智力的正常发育。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人们往往缺乏对儿童营养均衡方面的意识,有农民表示孩子食用很多“垃圾食品”、过期食品,很不健康,导致儿童成长发育不良甚至是发育不健全、残疾。

    个案:据G市D区M村D先生对于儿童的残疾原因表示,“孩子在他小的时候,我们发现他走路不对劲,左胳膊没有力气,拿不动东西,估计是因为吃东西没有吃好,家庭条件不好,缺乏营养,以前经常吃过期食品,没有这方面概念。09年的时候因为他不能走路了去给他的右脚做了手术,医院确诊为肢体残疾,并在术后办理了残疾证。”

    2、间接因素

    (1)拖延治疗加重残疾

    对于“您家中有残疾儿童,是否会带他\她及时医治”这一问题,84%的人一定会及时进行医治。“即使没钱也得想办法”,其中一位被访者这样回答。14%的人认为不一定医治,依情况而定,这类人群大多因为经济条件有限,觉得负担太大,“生活艰辛,我们比村子里的人都穷,也没有低保”,因而治不起病,可能会选择放弃医治。在家中有残疾儿童的被访者中,有83.3%的残疾儿童家庭的生活水平较差,经济条件的欠缺不利于残疾儿童的康复,由于拖延治疗加重了儿童的残疾。如在儿童时期患有肺炎、发烧等疾病未能及时得到彻底的医治,导致智力方面受到影响甚至智力残疾;或是在肢体、智力等方面患有轻度残疾但因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使得残疾程度加重。

    (2)康复训练少加重残疾

    农村残疾人接受康复训练的非常少。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村康复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人员配备落后,不能满足农村残疾人康复需求。对于“您所了解到的农村残疾儿童家庭是否享受到了国家康复救助”这一问题,60%表示不清楚,另有28%的人表示他们所了解到的农村残疾儿童家庭都未曾享受到国家的康复救助。根据调查数据显示,56%的被访者认为政府为残疾儿童家庭提供的社会服务较少,32%的人认为基本上没有。康复救助服务少,政府缺乏相应政策予以保障,为残疾儿童家庭提供的社会服务欠缺,加之人们对国家康复训练方面了解甚微,农村残疾人康复方面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二是康复训练费用较高,康复治疗报销比例低,农村残疾人家庭无力承担;三是残疾儿童康复需要父母的陪同或照顾,这将减少家人的劳动时间,间接对家庭收入造成影响。

    由于缺乏康复训练,农村残疾儿童接受康复治疗以及治愈的比例很低,会影响到残疾儿童的康复,继而加重残疾程度。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我国0~17岁残疾儿童有504.3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6.08%。其中农村残疾儿童占残疾儿童总数的80.13%,0~14岁的残疾儿童为387万人;在康复方面,90%的低近视儿童有康复需求,但实际得到康复治疗的比例很低;听力残疾人助听器设备使用率不足10%。若患有轻度残疾的儿童能在最佳治疗时期得到适当的康复训练及恢复治疗,则会降低其残疾程度加深的风险;反之,则易加重残疾程度,给家庭、社会带来更大负担。

    (3)家庭环境诱发残疾

    家庭环境是儿童生理及心理成长发育的最主要、最直接的环境,主要包括教养方式、家庭关系、父母行为、家长文化素质以及家庭不幸的生活事件等内容,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父母不适宜的行为及教养方式则会给儿童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甚至造成心理疾病。

    个案:G省M市J县某村,11岁的儿童Y某随父母在外打工多年,父母不知道其他的教育方法,“不听话就打”,加之生活压力大,经济条件差等致使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且常常打骂孩子,导致儿童身上总会有伤,精神脆弱,不爱说话,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都受到了巨大的创伤。

    三、规避致残风险的对策

    调查显示,农村残疾儿童对家庭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具体主要表现在加重了经济负担和精神上的负担,以及将来无人依靠养老等方面。农村残疾儿童会拖累家庭的劳动力,而且一直抚养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由于身心的不健全,亦会对将来的婚姻有很大的影响。农村儿童的残疾负面影响之大,需要多元化的保障对风险进行规避。

    (一)家庭方面

    1、心理关爱

    家庭作为个体的避风港,是为儿童提供抚养及照料的主要场所,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最主要取决于家长对待孩子的观念和教养方式。轻松、和谐、宽容和充满关爱的家庭氛围对儿童的成长与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会给儿童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甚至造成心理疾病。加强对儿童的关心、爱护,营造良好的健康家庭环境,轻松、和谐、宽容和充满关爱的家庭氛围更有助于儿童的成长发展。

    2、护理照顾

    对于儿童最需要哪方面的照顾服务,46%的人认为家庭的关爱和保护最为重要,44%的人认为儿童的精神陪伴是残疾儿童最需要的照顾服务。家人的陪伴可降低儿童在外出、玩耍时受到意外伤害的频率,对农村儿童的身心健康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场所,家庭的护理照顾及家人的关爱亦是任何托养机构无法取代的。因此,为保证农村残疾儿童的起居能够有人照顾,可采取残疾儿童由家人照顾,政府提供互利补贴或误工费的方式,使得残疾儿童心理及照顾上得到更多的家庭的关爱和保护。

    (二)社会方面

    社会对残疾儿童的关怀与关注也是十分重要的。经调查统计分析,对于问题“您觉得社会(慈善机构及相关社会团体)对残疾儿童的关注程度如何?”,60%的人认为社会对残疾儿童有一定的关注及帮助,只有4%的人认为社会对残疾儿童有很高的重视程度及帮助,还有20%的人认为社会基本没有关注或帮助残疾儿童。

    1、心理支持

    据调查了解到,32%的残疾儿童在学校或是公共场所曾经因身体残疾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被人轻视欺负,甚至受到侵害,24%的残疾儿童偶尔受到过歧视,22%的残疾儿童经常受到歧视。访谈中,G市W区一位残疾儿童家长表示,“小孩经常受到欺负的,小时候,他坐公交车回家,同车上的同学就给她的衣服上乱画。有时候还抢他的零用钱,他都不会跟家里讲,是老师与家长谈话的时候跟我说的。”

    对于问题“您认为农村残疾儿童与同龄儿童相处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有66%的人认为是心理上的障碍导致残疾儿童不能与同龄儿童更好的相处和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周围人群的思想观念、环境等方面对残疾儿童的影响很大,儿童的成长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加强社会对儿童成长的重视程度,尽量避开由于外界不良因素对儿童造成的心理上的伤害,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为农村儿童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对其在心理上有着巨大的影响。

    2、物质支持

    据调查了解到,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志愿者服务、慈善捐款是社会应予以农村残疾儿童的有效救助,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农村残疾儿童的关心帮助,在经济方面予以必要的支持。

    但事实上,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社会对残疾儿童的关注及帮助都有所欠缺。由于缺乏一定的经济来源,一部分有患病儿童的家庭无法承担较高的医疗费用,致使残疾风险无法得到规避。而社会慈善机构及相关社会团体的捐助投入甚微,并未使广大农村残疾儿童获得更多的福利和治疗。加大对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需要社会互助共济,给患病的农村儿童更多的治愈机会。

    (三)政府政策方面

    对于残疾儿童的康复与发展,人们对政府的帮助并不抱有很大的信心,其中不乏存在着政策落实、资金缺乏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自然条件恶劣,围产期医疗、用药服务欠缺,康复救助政策少及农村居民缺乏优生优育知识等后天致残影响因素,政府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对风险进行规避。

    1、整治环境污染问题

    自然条件恶劣是本次调查中导致农村儿童致残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后,人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便会受到危害,这种危害有时候严重到足以使人致残的程度。因此,政府应该对农村存在的重大环境污染及时进行整治,特别是水污染,防止地方流行病的蔓延;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增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人们在良好的卫生条件下生存发展;科学开采利用自然资源,不可只因经济发展而对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继而影响到居民的身心健康。

    2、加强围产期保护

    首先,做好婚前和孕前保健。关键在于婚前检查,其目的在于了解双方健康状况,个人及家庭有否遗传病,如白痴、遗传性精神病、性病、近亲者不能结婚;患有急慢性传染病、严重心、肝、肾疾患及生殖器病等,须经治愈或缓解方能结婚孕育。由于父母健康意识差,患有传染病、遗传病或近亲结婚,均不利于优生。因此结婚登记部门要严格把关,把婚前检查落到实处,不要流于形式,加强全民健康意识宣传。

    其次,孕期保健至关重要。尤其是妊娠3-8周是胎儿各组织器官分化形成阶段,这一时期被认为是致畸的敏感期。有孕早期所处环境存在严重污染(如二甲苯、农药、x射线)、酗酒、服毒自杀、感冒、服用孕妇忌用药品等,如有染色体异常者其母孕早期服鼠药自杀史,因此孕期保健至关重要。其保健要点是不偏食、避免营养失调,防止病毒感染,避免X射线,脱离化学污染环境,妊娠不适或患病者应急时就医、服药需送医嘱,不饮酒、不吸烟,并保持良好的心境。

    最后,产时保健也很关键。在农村需积极动员临产孕妇入院分娩;努力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水平,掌握新生儿复苏救治术,杜绝由于围产因素引起病残的发生。

    3、强化优生优育宣传力度

    强化宣传力度,普及优生优育的科学知识。农村地区由于普遍缺乏教育,对于优生优育的重要性及医疗卫生知识了解较少,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各种宣传形式积极宣传优生工作的意义及其重要性,提倡优生优育。实施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孕前、孕期、产后)。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严格遵守《婚姻法》规定“严禁近亲和有严重遗传病的人婚配和生育”。还要协助做好婚前检查,在婚前检查的基础上发现有遗传性疾病或其他影响后代健康的疾病,应劝之不宜结婚或暂不宜结婚。

    4、完善康复救助制度

    为了帮助农村残疾儿童融入社会,最需要的康复训练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社会自理能力训练、简单劳动技能训练及社会交往能力训练。残疾人曾接受的扶助、服务的前四项及比例分别为:曾接受过医疗服务与救助的有35.61%;曾接受过救助或扶持的有12.53%;曾接受过康复训练与服务的有8.45%;曾接受过辅助器具的配备与无服务的有7.31%。残疾人需求的前四项及比例分别为:有医疗服务与救助需求的有72.78%;有救助或扶持需求的有67.78%;有辅助器具需求的有38.56%;有康复训练与服务需求的有27.69%。

    国家应从多方面对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提供帮助和资金支持,减少残疾儿童的残疾程度。根据调查数据,残疾人接受的扶助、服务较少,国家应从农村残疾儿童需求出发,加强医疗服务救助及辅助器具的帮助,为残疾儿童提供更多的康复训练及服务,特别是在康复训练方面——针对其需求加强对残疾儿童自理能力、简单劳动技能及社会交往方面的训练,并在资金、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投入与支援。

    四、结论

    本文采取统计调查,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村儿童致残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现得出以下结论:

    一)残疾人致残的原因较为复杂。

    先天因素中,主要是先天遗传因素直接导致的儿童残疾,间接因素为自然条件恶劣易导致儿童先天性残疾。

    后天因素中,将直接因素归纳为治疗不当、意外事故及营养不良致残;间接因素主要是拖延治疗加重儿童残疾,缺乏康复训练影响儿童康复治疗,政府缺乏相应政策予以保障及家庭抚养方面的欠缺。

    二)对于导致农村儿童残疾的影响因素,后天因素所占比例大于先天因素。

    三)对于农村儿童致残风险对策研究方面,应从家庭、社会、政策等方面进行多元化的规避。家庭应为儿童提供更多的心理关爱及护理照顾;社会,慈善机构及社会团体在精神及物质方面为农村儿童特别是残疾儿童提供援助;政府应从改善自然条件、加强孕期保护、强化宣传力度及完善康复救助四个方面对农村儿童加以保护。

    参考文献

    [1]张金明,赵悌尊.对我国残疾儿童康复的思考[M].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7.116.

    [2]尚晓媛.残疾儿童生命权保护的个案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4(73):3.

    [3]丁健定.社会福利思想[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40

    [4]郭启华.农村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不应成为被遗忘的角落[J].合肥学院学报,2011,7(116):2.

    作者简介

    赵紫薇(1991—7—3),女,籍贯:吉林省长春市,学历学位:在读研究生,毕业学校:贵州大学,工作单位:吉林大学,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评估与转型研究——基于培育残疾儿童参与社会能力的视角》(项目编号12YJC63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