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

    王健

    〔摘要〕道德判断是中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的心理成长和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道德判断的概念、测量方法,分析了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提升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策略,以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道德判断;认知发展;培养策略;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31-0058-03

    一、道德判断的基本概念

    道德判断(moral judgement)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对某种道德现象進行分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1]。1932年,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首次提出“道德判断”,这一课题引起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兴趣。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科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将皮亚杰的道德判断的儿童研究扩展到青少年,后经莱斯特和林德等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德育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有助于我国的道德理论研究和实践教育的发展。此外,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生在道德判断测验中的得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低[2]。道德判断能力作为道德心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中学生明辨是非。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各种矛盾凸显容易对中学生的道德判断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考察国内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了解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方法很有必要。

    二、中学生道德判断的测量方法

    自“道德判断”这一研究课题被提出以来,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科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莱斯特的限定问题测验(DIT)及其更新版本、吉布斯(Jibbs)的社会道德反应测验(SRM-SP)以及林德和威根赫特编制的道德判断测验(MJT)在中学生道德判断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国内学者主要从修订国外相关测验和自行编制中国本土的测验两方面对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展开调查。例如,寇彧[3]修订吉布斯的社会道德反应测验和怀特的道德权威测验,对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顾海根和李伯黍[4]于1997年进行适用于上海地区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的编制及常模制定,该测验共有四个道德行为故事,分别反映自由与自律、公与私、义与利、平等与公正四对道德冲突中的一对矛盾,其信效度均令人满意。

    三、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

    道德判断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道德主体在实施道德行为前十分重要的心理过程。而道德判断之所以复杂,是因为道德判断能力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一)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特点

    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国内学者王挺、肖三蓉和徐光兴[5]采用顾海根和李伯黍编制的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对855名中学生进行施测。研究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呈螺旋式上升;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初二和高二年级。同时,女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高于男生。

    (二)人格特质及情感因素

    有研究在探讨人格特质对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时发现,善良和处事态度对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有直接影响。善良维度得分高、具有良好的处事态度的个体,在行事过程中相对更多地考虑他人的感受并积极维持当前的人际关系,这有利于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1]。此外,肖前国[6]采用自编的道德两难问题对高中生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情绪唤醒对高中生的道德判断存在较大影响,当人们对道德问题的当事人有着愤怒、讨厌等憎恶性情绪反应时,人们就希望他受到法律的严惩;当人们对道德问题的当事人有着同情、可怜等情绪反应时,人们就倾向于对他做出宽松的惩罚。

    (三)家庭环境和学校因素

    在个体品德内化过程中,家庭的影响无疑是最早的并且重要的。张静[7]对我国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与家庭背景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是否独生、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家庭亲密度这三个和家庭背景有关的影响源与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有显著相关。具体表现为不同教养方式下子女行为问题存在较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的道德判断能力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父母的价值观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文化程度与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青少年自评的家庭亲密度越高,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越高。另一项研究认为,直接影响中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家庭环境因素为成功性和控制性。家庭环境的成功性对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相反,过度的控制性会对道德判断能力带来消极影响[1]。

    学校教育对中学生的道德判断也有重要影响。陈欣银和项宇[8]的研究证实了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学校教育有关。此外,青少年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还与自身的成绩和校内同伴关系有一定关系。

    (四)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以城市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并通过现代媒体广泛传播的文化形式,如通俗文学、报纸的消遣版面、影视娱乐、家庭肥皂剧等。这些对中学生的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大众文化带来的某些新奇、充满感官刺激的诱惑信息容易使正处于道德判断发展关键期的中学生满足于当下,排斥抽象、理性的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中,青少年容易盲目从众,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从而在辨别是非、价值判断方面陷入混乱[9]。

    四、培养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策略

    个体道德判断能力是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统一。中学生道德判断在逐渐趋于稳定成熟的同时,也会受到长期生活的环境以及教育、培训的影响[10]。所以,培养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可以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个方面进行。

    (一)家庭教育

    家庭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生活环境,对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父母应该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民主的教养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可以使他们在行为处事过程中学会判断,减轻道德困境的影响。另一方面,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所以父母应该发挥其榜样作用,做好孩子道德教育方面的首任教师。例如,父母可以告知孩子某些道德标准,让孩子了解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与此同时,父母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二)学校教育

    中学生有很长时间在学校度过,在学校中,他们不仅要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还要接受道德教育,学校是培养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场所。

    第一,改善校园风气。许多教育学家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然而,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重才智而轻德育,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提高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意义,加强道德教育,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现状。

    第二,提高教师素质。一线教师作为中学生直接的教育者,他们的道德素质、教育教学态度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摒弃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观念,真正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平衡好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这对学生的道德判断的培养和提高有重要作用。

    第三,开展相应课程和组织实践活动。学校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开设相应的课程。在课程中,在尊重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引入道德两难故事,组织学生讨论,并采用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方法提升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在课外,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或团体活动的机会以训练其道德判断能力。有研究表明,承担一定的角色,即责任的担负和在此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反馈是道德判断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社会教育

    社会大环境应该积极地承担一定的责任,特别是我国当前处于转型变革时期,道德教育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大众传媒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所以,政府、网络、报纸等社会各界都要重视传媒的巨大影响力,着力创设良好的社會环境,在道德上注重对中学生的引导。例如,广大媒体从业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多报道一些道德模范的优秀事迹,发挥其影响作用,培养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挺,肖三荣,徐光兴.人格特质、家庭环境对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1,34(3):664-669.

    [2]杨韶刚,吴慧红.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2):55-60.

    [3]寇彧.青少年道德判断发展及其与道德观念影响源的关系[J].心理科学,1998(3):268-269.

    [4]顾海根,李伯黍.上海地区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的编制及常模制定[J].心理科学,1997(3):197-201.

    [5]王挺,肖三蓉,徐光兴.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特点[J].教育学术月刊,2012(9):24-26.

    [6]肖前国.不同情绪与不同道德自我唤醒对高中生道德判断影响的调查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5):162-163.

    [7]张静.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实证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0):31-33.

    [8]陈欣银,项宇.我国青少年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90(1):23-27.

    [9]何静,李化树.大众文化对初中生道德判断的负面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10):75-77.

    [10]王辉,郭本禹.中学生道德判断研究;回顾与前瞻[J].教育导刊,2011:54-57.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大连,116029)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