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蕴、结构与格调:由《旺扎的雨靴》透视孩子的心灵世界

    吕力

    《旺扎的雨靴》改编自才朗东主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叫旺扎的小男孩想要一双雨靴的故事。作为新晋的中国“民族电影”,《旺扎的雨靴》风格平淡、宁静而又富有朝气。电影语言尤其丰富,不仅体现在光影捕捉的民族风情上,例如藏区木屋阳光中飞舞的尘埃 ,而且还反复滞留在人物细节和神态的客观镜头中,浓厚的人文关怀弥漫在电影中。整部影片清新动人,镜头画面优美,细节处理丰满,人物对白生活化,配乐灵动,曾入围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竞赛单元,获得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演员提名和最佳导演奖项。虽然是拉华加导演的处女作,但获得最佳导演奖实至名归。

    影片讲述了生活在藏地农区的小男孩旺扎一直想拥有一双漂亮的雨靴,然而,当他拥有了一双雨靴之后,却一直没有下雨,他又因此盼望一场大雨使他能够穿上这双雨靴的故事,简单的故事背后充满了童真与美好。这个被影像化处理后的故事,镜头细腻,细节极度饱满,旺扎的举手投足,完完全全暴露了孩子的心理,从影片多处的情节与画面设计,都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将孩子的天性和梦想通过小小的雨靴展现,正如导演所说:“每个人童年的梦想都各不相同,但作为孩子天性都是一样的,充满好奇和向往。”故事中的小姐弟,善良、天真,如同天堂中的孩子,但他们同时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底层极度贫穷的生活重负。不同于牧民,他们生自更困难的农民家庭,一张羊皮可能是支撑整个家庭的重要物件,但孩子的可爱烂漫并没有因此磨灭,也不会因家庭贫富而有差异。姐姐和旺扎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在旺扎受到同学欺负的时候依然挺身而出。旺扎有了令全校同学羡慕的铁皮青蛙,内心的小骄傲,导演是用下面几个简单的镜头表达的:玩完铁皮青蛙后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里,下课就拿出来玩,把铁皮青蛙当成被同学嘲讽没雨靴的时候的自我慰藉。旺扎用塑料袋当雨靴去踩水,结果被老师批评。旺扎穿上姐姐的雨靴后,迫不及待地去趟小溪的水。姐姐在旺扎不开心的时候嘱咐他要吃饭。姐弟俩偷了供奉的糖之后,第二天又还回去了一个苹果……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细节处理让观众感到温暖。其中,导演还运用线性叙事组合和插曲式段落来展现与孩子不同的成人的世界:家里唯一的一张羊皮,哪怕市价能卖到一两千,然而面对不那么通情理的小商贩明显的“压榨”,母亲还是开心地为旺扎买了雨靴;父亲得知用镰刀钱换了雨靴之后,也没有太多苛责,只是为了整个家庭的收入,一直默默磨着旧镰刀;父亲为了浇水和人打了败仗;村委会开展讨论浇水顺序……从一个渴望得到雨靴的小男孩的故事中,导演将镜头从孩子的世界逐渐引向成人的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村子300年的历史和习俗文化类等,把西藏的淳朴民风、民俗文化和生活状态呈现在了观众眼前。

    一、爱与成长的主题意蕴

    影片主要反映的是爱与成长的主题。小主人公旺扎可以说是一个很幸福的男孩,父亲、母亲还有拉姆姐姐无时无刻不在关爱着他。影片中旺扎的家庭环境由于处于偏远古老的藏族山区中,也就有了中国典型的传统家长制度的刻板形象——严肃沉默的父亲和温柔软弱的母亲。影片拍摄一家三口大多是围坐在电视机前的场景,从他们的坐姿与方式上就可以看出家庭地位。一家之长盘腿坐在中间,主家庭事务的母亲和孩子旺扎侧跪坐在一旁。有趣的是,一家三口呈现在镜头面前的样子总是僵硬与呆滞的,很少有对话。特别是父亲与儿子之间,儿子基本不会主动与父亲交谈,甚至是惧怕父亲的,母亲是承担二者交流的纽带,儿子在三人之中的心理动态则大多借助电视机中播放的影片来体现。父亲在影片中主要承担着家庭生计之责,形象也是不苟言笑的,但仍能从电影中看出他古板严肃的背后对旺扎深沉的爱,如给旺扎买铁皮青蛙,得知旺扎逃学也未真正教训,羊皮换了雨靴更没有责骂等,这一切的包容都显示着这个沉默男人内心的柔软和一颗深爱儿子的心。这种父与子之间微妙的关系,在《那山那人那狗》中也有细致的描写,中国式父亲笨拙而沉默的爱也应该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一个内容。而母亲和姐姐拉姆对于旺扎的关爱则是中国女性式的细致绵长。

    影片背景放置在具有悠久历史的藏族山村,一个个远景画面展现出了其淳朴美丽与隔绝于世的事实,但即便是如此落后的地方电视机都已遍及到了每家每户,其中吸引观众的还在于影片对藏族生活习俗的展现,如藏民对于佛教的崇拜,特别是他们那种独特的语言、神话故事和祈雨方式都令人感到新奇,连那没几岁的小孩在佛前跪拜都显得格外有模有样和虔诚。导演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这些元素在影片中的处理程度。

    二、两线平行的叙事结构

    虽然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说着一样的语言,想的却完全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事。而《旺扎的雨靴》正好抓住了“大人挡雨,小孩儿求雨”这个矛盾之处,然后两条线平行叙事层层递进。

    一条线是小男孩旺扎对雨靴的渴求,得到之后又希望在雨天穿上它,并由此与大人发生“天气纷争”。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很多道具和细节来为电影叙事进行铺垫。其中最重要的道具就是雨靴,它在不同段落中不断转换为不同的情感、情绪、事件序列,转换为新的叙事动机。在影片的最初部分中,雨靴的故事转化为旺扎的羞耻感和不断面临烤球鞋、滑倒的焦虑,于是,旺扎一次次羡慕地看着别人的雨靴,“冷漠”地展现了旺扎渴望拥有一双雨靴的愿望。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他不断受到阻碍:一次次向父亲要求买雨靴没被同意;小商贩出现后,旺扎想拿家里的羊皮换,雨靴却已被卖了,导致旺扎旷课;雨靴成为旺扎心里的一个结,始终在延伸。接下来商贩再次出现,母亲违背父亲的意愿,用羊皮换了雨靴(而非父亲要求的镰刀),这时旺扎露出了影片中唯一一次笑容。旺扎把妈妈用羊皮换来的蓝色雨靴视若珍宝,晚上睡觉放在枕边,然而却遭父亲训斥;晴天穿着雨靴去上学,被老师责骂和同学嘲笑,此后旺扎便天天盼望着下雨,以前从不看天气预报的他甚至都改变了习惯,天天盯着《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让家人很是费解。當他从《西游记》中得知雷公电母这些降雨神仙之后,便和同学来到寺院里还愿,虔诚祈求天降大雨。可是老天不明白旺扎的心情,总也不下雨,让旺扎心急如焚;而村里的老法师却要作法“挡雨”,更是让旺扎如临大敌,于是,他便设计把法师“挡雨”的桃木剑给偷了出来……可以说为了光明正大地穿着雨靴上学,旺扎真是豁出去了。为了让观众更加深刻体会旺扎内心的苦恼,导演也用心地给了几个插曲式段落:在播送天气预报的时候,爸爸要换台;遥控器失灵;全村停电,旺扎看不成天气预报,也就无从得知第二天会不会下雨。这是高潮点前的一个心理回落,也迎来了本片下一个段落的序幕,新的叙事动机则变为旺扎的下一个梦想,期待下雨。然而这个梦想似乎比上一个渴望更难实现,大自然的力量不是人所能控制的,于是旺扎问出了每一个小朋友都有共鸣的问题:是电视里的孙悟空厉害,还是法师厉害?而母亲给出的回答也富含深意:法师。因为孙悟空可以灭掉火焰山的火,而法师可以阻止暴雨来袭,法师当然比孙悟空厉害。旺扎不知道,丰收对于农民来说有多重要,可是母亲明白,一年的收入都来自于这次丰收,下雨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灭顶之灾。这种对比,再一次表现了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