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包装袋可回收流程优化研究

    郝敏慧 王炳欢 徐凤玉 张静 徐浚翔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之下我国的快递业务量也持续增长,快递业务离不开快递包装袋,作为一种消耗量巨大的物资,快递包装袋如果只作为一种一次性物品,不仅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消耗的浪费,还会给带来极大的环境保护压力,在这种大背景下推动快递包装袋的可回收利用就成为了必然趋势。本文将对当前快递包装袋回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着重探究可回收利用的快递包装袋的应用前景,希望本文能够为绿色物流的构建有所帮助。

    快递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快递背后所承载的电子商务也已经成为了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为了贯彻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环节也正在逐步走向智能化、绿色化,而快递包装袋的可回收就是物流绿色化发展的手段之一。虽然许多物流行业都对快递包装袋进行了一定的设计和改进,但不可否认的是快递包装袋依然缺乏行业性的标准,在可回收流程方面的尝试也十分有限。有一些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企业已经开始建设快递包装袋的可回收环节,比如圆通实施了一项鼓励用户上交快递包装的优惠措施,该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一旦用户提交给圆通的快递包装数量达到十件,那么圆通会奖励用户一次免费寄件服务。此外,早期的电商物流网站“一号店”也在快递包装袋可回收流程中进行了尝试,该网站提出了一项用积分来鼓励用户参与快递包装回收的快递纸箱回收计划。这些措施都表明了快递行业已经意识到了快递包装袋回收的重要性,但是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必须快递包装袋本身和回收流程两方面出发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回收模式。

    一、 绿色物流的定义及发展现状

    绿色物流是在物流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提出的理念,其核心内涵是在保证成本的同时提高物流行业的环保属性。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行业正逐渐成为我国的重要基础性行业之一。绿色物流作为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受到了行业内的广泛重视,但是目前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规模化效应没有形成。

    首先是绿色物流意识在行业内推广不全面,大的物流企业会出于成本、社会责任感等角度推动绿色物流,但是一些小的物流企业没有绿色物流的意识,相关观念较为落后;其次是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行业规范不完善,在没有顶层设计的情况下难以推动绿色物流的落实;第三点是技术支撑不足,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但当前的现实问题是相关技术开发力度不够,难以推动绿色物流的进一步发展;第四点是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依然在行业内的应用十分广泛,改革的困难程度较高;第五点是具有绿色物流知识和技术的人才资源不足,在没有足够人力资源的情况下绿色物流落实困难。

    二、快递包装袋回收现状

    (一) 回收再利用的方式粗暴

    通常情况下用户在取完快递之后不会就地拆取快递,这就导致了快递包装袋的废弃地点分散,绝大部分的用户在将快递包装袋拆掉之后会把其作为垃圾扔点,纸箱形的快递包装还能够作为可回收废品被一些废品回收人员进行回收再利用,而快递包装的塑料袋就会被当成垃圾被送进垃圾处理厂进行焚烧或者填埋,如果是焚烧处理的话很容易造成大气污染,而填埋处理则较易造成土壤污染。

    (二)快递包装袋的成分不环保

    出绿色环保的角度出发,快递包装袋应该执行减量化措施,即减少不必要的快递包装,此外还应该推广纸箱包装的使用,以提高快递包装袋的回收率,在使用塑料袋进行包装的情况下也应该尽量使用软性塑料制品。但是在实际的快递包装袋使用中,出于成本、便捷性、安全性等多种因素的考量,实际上快递包装中袋型包装的应用更为广泛。在袋型包装的组成成分上,通常是以聚氯乙烯为主,但是这种材料环保性较低,被降解的难度较高,因此对环境的破坏也较大。

    (三)用户的回收意识淡薄

    快递企业和市场对用户快递包装袋的回收意识教育不足,在快递包装袋回收机制没有得到广泛宣传的情况下,用户没有养成参与到快递包装袋回收中的行为习惯。此外,快递包装袋回收流程离不开回收站点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目前相关设施建设也不足,快递代收点也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用户回收快递包装袋回收的意识淡薄,就导致了将快递包装袋当做普通垃圾处理,快递包装袋的利用率低不仅增加了快递行业的运作成本,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三、快递包装回收流程推进困难的原因

    (一)包装袋材料不适合回收

    除了大部分袋型快递包装是使用聚氯乙烯为材料不适合进行回收之外,还有一些泡沫型的快递包装也不适用于回收。快递包装袋材料可回收性不足从源头上阻碍了快递包装袋可回收流程的建立。

    (二)回收工作的經济效益低,动力不足

    快递包装袋可回收流程的建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为了保证回收流程的长期健康运行需要打通各环节,除了快递企业、用户、还有回收包装的处理环节等,需要让各环节都能在快递包装袋可回收流程中发现有利可图,这样各环节主体才会积极参与到回收流程之中。但是目前的现状是难以发现有效的利益获取点,这就导致各环节主体缺乏参与动力。

    四、 从绿色物流的宏观角度推进快递包装袋可回收流程的建立

    (一)树立绿色物流的理念

    绿色物流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物流行业,还需要政府、消费者等所涉及到的各个主体的共同努力。从政府和物流行业层面出发,首先应该强化为绿色物流的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政府通过政策手段鼓励绿色物流的转型,而物流行业协会也加大力度宣传绿色物流的理念。物流企业要积极转变自身观念,认识到绿色物流对企业自身长远健康发展的好处,抛弃“环保不经济、绿色要花费”的错误观点,积极探索绿色物流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促进途径。而从消费者层面出发,消费者应该树立绿色的消费观,提高自身在消费时对环保措施的要求,进而倒逼物流企业向绿色转型。

    (二)政策引导与法规强制约束双管齐下

    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政府应该积极建立健全绿色物流相关的配套政策法规,利用财政、金融和土地等诸多手段来引导物流企业的绿色转型。具体的政策引导手段包括了政府为参与绿色物流转型的企业提供财税补贴、用政府采购的形式来扶持企业发展等。

    在政策引导之外,也应该逐渐出台细致的法律规范来约束物流企业的行为,通过科学地、可落地的物流行业法律法规细则强化对物流活动的监管,对物流行业中不良行为要进行有效控制。地方政府也应该从自身的绿色发展规划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来推动绿色物流的发展。

    (三)用科技创新驱动绿色物流发展

    当下物流行业中技术手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人工智能到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被广泛地应用到运输、仓储、包装等各个物流环节之中,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撑。

    首先是推动新型绿色能源技术在物流运输中的应用,比如广泛采用新能源汽车来完成物流运输,进而降低物流行业的能源消耗,促进运输环节的低碳化转型。其次是推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各项新技术的融合,优化物流环节,提高物流效率,减少传统物流过程中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消耗,提高行业效率。最后是推动新材料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尤其是耗材较大的物流包装环节。

    (四)完善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无论是传统物流行业还是绿色物流都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进行支撑,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之后,在仓储、运输等各个环节传统物流都拥有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而当前这些基础设施是不足以支撑绿色物流发展的。因此,应该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并对传统物流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造。

    (五)加强人才建设

    在現阶段物流行业的发展中可以明显发现高级人才不足的问题,人才是绿色物流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要加强绿色物流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积极从国外引进专业人才来弥补当下物流管理人才和技术性人才不足的问题,解决绿色物流转型对高级人才的迫切需求,优化我国现阶段的物流人才结构。

    另一方面还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推进我国自有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物流企业可以直接与高校完成对接合作,共同开展绿色物流高级人才培养项目,促进产学结合,让学校承担起理论教育的工作,物流企业来承担实践操作的锻炼。

    五、从快递包装袋的微观角度推动可回收流程的建立

    (一)推动快递包装袋材料的绿色化

    快递包装袋的绿色化能够从源头上提高快递包装袋可回收流程的可行性,目前已经有物流企业通过赋予快递包装袋更多功能的措施来增加快递包装袋的可利用性,比如京东物流开发了一种可以用作手提袋的快递包装袋。还有许多企业开始研究快递包装袋材料的绿色化,比如山东的快递行业推出了降解性更高的包装袋,还有快递包装袋生产商研发出了可生物降解和循环适用的包装袋、以蛋壳粉聚乳酸为材料的快递包装袋。

    此外,通过快递包装袋形式的设计来增加快递包装袋的可再次使用性也有助于可回收流程的建立,传统的快递包装袋很容易遭遇用户暴力拆开,导致快递包装袋的被破坏性较大,可回收的价值较低,而通过巧妙设计快递包装袋提高用户拆解的便利性,保证快递包装袋的完整性,鼓励用户在收取快递之后现场拆解,之后将快递包装袋提交给快递收发站点。

    (二)推动快递包装袋可回收机制的建立

    用小程序或者基于快递企业自身的应用程序来建立快递包装袋回收机制,用户向快递方提交快递包装袋之后可以记录一次提交行为,累计到一定次数的提交行为之后,可以给予用户相应的奖励,通过合理的奖励机制来鼓励用户参与到快递包装袋的回收中来。

    六、结语

    快递包装袋是快递行业之中的一个重要支出项,为了降低支出成本,提高快递行业的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就需要积极推动快递包装袋可回收流程的建立,实现快递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资助;项目号:202013106027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