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视域下的英汉成语翻译

    李万敬

    摘 要:英汉成语因来源不同而存在差异。本文试图探讨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和成语翻译方法,以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发展。

    关键词:成语;来源;翻译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337

    汉语成语多为四字词组,是经过长期锤炼使用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汉语中也有大量的典故、俗语和谚语,为便于翻译,也常常归入成语类别被翻译成英语。英语成语(idiom)广义上讲,是泛指英语中所有的惯用法和特殊表达方法。狭义的成语,指英语中长期使用的、表达完整意义的、结构定型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它有两个基本特征:语义的完整性和结构的固定性[1]。

    1 英汉成语的来源差异

    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

    由于地理位置和发展历史的不同,东西方在文化和思维方式上迥异,使得语言表达方式和手段存在差异。英国是个岛国,航海业发达,和航海息息相关的成语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to trim the sail to the wind(见风使舵),to have an oar in every man's boat(爱管闲事),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进退维谷,左右两难)等等。而中国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留下了大量的和农耕文化相关的俗语成语等用法。如:五谷丰登、拔苗助长、刀耕火种、春种秋收等等。由此可见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所带来的思维定式对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带来的影响。

    2 习俗习惯差别带来的语言内涵差别

    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思维习惯和习俗上有很大的差别。如从动物内涵意义上看,西方人爱狗,把狗视为家人,有大量和狗相关的成语,褒义居多。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lucky dog(幸运儿),dog and pony show(盛大表演),to rain cats and dogs(瓢泼大雨)。而中文中有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贬意表达。中国人把自己看作龙的子孙,有龙马精神,望子成龙,画龙点睛等内涵吉祥、聪慧、活力的成语形式。与之相反,龙(dragon)在英语中原指有翼巨兽,象征邪恶与残暴。《圣经》中将恶魔撒旦称为“the old dragon”。英汉语言中龙的内涵有巨大的反差。

    再如英语中有as wise as an 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这样成语,表明讲英语的人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在动画片Lion King(《狮子王》)中猫头鹰被描绘得很严肃,很有头脑,禽兽间的争端要猫头鹰来裁判,紧急关头找猫头鹰求教。然而,中国人对猫头鹰的看法不同,有些人很迷信,怕看到猫头鹰或听到它的叫声,认为碰到它将要倒霉[2]。

    颜色的内涵意义在东西方文化中也有很大的差别。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了喜庆和吉祥,春节时贴红色春联,发红包,结婚时穿红衣,带红花,红色象征着兴旺、发达、好运等等。英语中red一词常常与血腥、暴力相联系,如a red rag to a bull(激起暴怒的理由)来源于古罗马角斗士经常用红布将牛激怒。可能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文化心理,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在翻译《红楼梦》这一中国古典巨著时,才将其篇名译成The Story of the Stone,将“怡红公子”译成green boy,“怡红院”译成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

    2 成语的翻译方法

    英汉成语来源的相似性和文化共性,使得成语具有共核和共情的特点,但其差异,使成语在翻译过程中要进行技巧化的处理。英汉成语翻译,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2.1 直译法

    直译法适用于一些由于使用的范围广、次数多,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已经广泛为译文读者所接受的成语。如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以眼還眼,以牙还牙),纸老虎(paper tiger),竹篮打水一场空(draw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

    直译一般适用于两种语言中比喻形象接近,语言内涵相似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歇后语的翻译。再如A swallow doesn'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在汉语中很容易被接受,但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如被译成“穷得像教堂的老鼠”就会因为文化障碍而不被理解,最好依照汉语表达习惯译为“一贫如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被直译为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保留和传达了其中蕴含的中国佛教文化,但可以被英语国家完全接受。

    2.2 直译加解释

    为保留原语言的文化色彩及特征,在翻译中采用直译的方法,但为了使译入语读者能够理解其隐含意,在直译后加以解释,这种方式在成语翻译中非常普遍。译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读者接受异域文化, 使读者头脑中显现的形象、产生的联想尽量接近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作用。所以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那些和宗教有关的成语翻译时采用直译再加解释的方式,最易为两种语言使用者所接受。借花献佛(to present Buddha with borrowed flowers-offer a present presented by someone else);不看僧面看佛面(not for the monk's sake but for the Buddha's-do something out of consideration for somebody else)有了注释后内涵意思传达清晰,但又保留了中国文化中的佛教特色。再如有眼不识泰山(have eyes but fail to see Taishan Mountain-fail to recognize a great person)同时保留了字面义和引申义,是最为普遍接受的翻译方式。

    2.3 意译法

    英双语之间的翻译在文化意义由于文化障碍和空缺的存在,不能做到完全对应,意义等值。这时候就要借助意译的方式,向译入语靠拢,例如对“雨后春笋”一词,就不能用like bamboo after rain。英国不产竹,用竹来做比喻,英国人就可能不甚了然,翻译时就要用 like mushrooms after rain,借用形象转换达到意义共融。汉语中比喻人倔强,贬称为犟驴,英语类似表达为as stubborn as a mule(骡子)。胆小如鼠被译为as timid as a hare,因为兔子在西方联想意义为胆怯、羞怯。汉民族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英国是一个岛国,四周环水。比喻花钱大手大脚,汉语是“挥金如土”,而英语是 spend money like water[3]。汉语中满腹经纶英译时, 若翻译为:a bellyful of scholarship,恐怕英文读者会看不懂,因此可意译为well -educated 或 very learned。

    3 结语

    成语是社会历史、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政治生活的缩影,是文化符号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汉成语的来源差别和文化障碍,造成了成语翻译的困难。成语的翻译方式,取决于语境和使用对象,只有灵活的翻译方法,才能有益于跨文化交流,促进中西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协毅.“跨文化交际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日语知识,2002,(2):21-22.

    [2]吴海英.漫谈文化转换与英汉成语翻译[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报,2004,(4):59-60.

    [3]孟洁.浅析英汉文化差异及英汉成语翻译[J].黑河学刊,2014,(7):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