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及应对策略

    冯玠明

    〔摘要〕中学生学习动机水平不足主要表现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行为不积极等方面。本文分析了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帮助学生形成适当的期望水平,制定切实的目标;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展学习方法指导;进行归因训练,帮助学生学会科学归因;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多表扬和鼓励学生。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30-0064-03

    一、学习动机的概述及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一)学习动机概述

    学习动机(motivation to learn)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标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是影响学业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1]。行为主义学家提出强化理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于行为的冲动力量,可以用S-R公式解释,并且特别重视强化的作用。他们认为在学校中,不论是学校、教师施予的外部强化,还是学生的内部强化,都可以提高学习动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

    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人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存在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种倾向。根据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公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学生选择难度适中的学习目标时,他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学习动机强度最大。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存在复杂而多维度的归因方式,不同的归因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否实现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1-2]。

    (二)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动机不足的表现

    1.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首先,进入中学后,中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在于应对中高考,学习竞争更加激烈,课程学习难度大大增加。大多数中学生将精力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投入课外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表现出学习的集中性和相对单一性。其次,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学习或做作业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监督,更多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增强。

    2.中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表现。中学生学习动机不足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并感到厌倦,难以对学习保持长久的热情,学习态度散漫,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未来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这样的学生常逃课、消极抱怨、上课不听、考试挂科、作业拖延等。

    二、中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中学生自身的原因

    1.青春期叛逆心理。研究表明,具有积极学业情绪的学生能够维持注意,对学习内容更感兴趣,会产生较高的内部动机[3]。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育还没有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善,自我意识强烈,对许多事情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不喜欢被约束被批评。某些中学生对学校的管理制度不满,不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都有可能导致学习动机水平下降。

    2.个性品质和特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由老师和家长推进的,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完成学习任务。中学学习则需要更多的主动性、自觉性及更少的依赖性。由于课程学习难度升高,许多家长已无力辅导孩子的功课。一些中学生既缺乏进取心,又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一味放纵自我,行为懒散,不愿意沉下心来学习。有学生表示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常常半途而废,做不到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难以坚持下去。部分学生即使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但是往往由于懒惰、计划外事件等造成学习计划不能按时完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学习质量和效率,导致学习成绩上不去,影响学习动机水平。

    3.归因不正确。一些中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之一在于对自己没有信心,这些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才智和能力不足以完成某一课程的学习。这种心态来源于错误的归因。当他们没能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习惯将原因归结为自己太笨了没有能力完成。这种想法会影响接下来的学习,一旦再次遭遇失败,学生会更加坚信是自己的问题,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能改变的因素。消极归因会使中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3],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最终导致学习动机水平和成绩的直线下降。

    (二)教师的授课方式

    造成中学生学习动机水平不高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外,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研究表明,教师的授课方式影响着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4]。有些教师只专注于讲自己的课,授课方式陈旧死板,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课堂气氛沉闷,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一些教师过分追求课程进度而无视学生的实际能力,一味给学生灌输新知识,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影响学习动机水平。

    三、应对中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策略

    1.帮助学生形成适当的期望水平和切实的目标。根据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个体在追求成功时具有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种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决定,避免失败的倾向由避免失败的动机、失败的可能性及失败的诱因值三者决定[5]。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成功的期望也可能转化为对失败的担忧。保持适当的期望水平,制定合理可行的目標,能使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心态,既有利于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水平,又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

    2.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强中学生的学习信心。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6]。学业上的自我效能感则表现为学生对于自己能顺利开展学习活动并取得好成绩的一种信念。自信心是获得成功最重要的心理品质。教师可引导学生多想想自己成功的经历,使他们对于现阶段的学习保有“我以前能做到,现在一样可以做到”的想法,增加对自己的认同感。随着成功经验的积累,学习信心不断增强,学习动机也会愈加强烈。

    3.开展学习方法指导。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习事半功倍,错误的学习方法则导致事倍功半。部分中学生学习只用蛮力,不懂得合理规划学习进度,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做了很多无用功,学习效率低下,进而学习动机不足。对此,教师應开展学习方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同时将他人的好方法为我所用。应当注意的是,他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不能照搬全抄。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参照他人的方法,探索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提高学习效率。

    4.进行归因训练,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归因方式。归因是指个体试图借助某个事件或导致行为结果的原因,为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进行推断的过程。维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从三个维度把归因分为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内归因和外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四个因素,即能力的高低、努力的程度、任务的难易、运气(机遇)的好坏[7]。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结果有复杂的归因倾向。归因的不同维度将影响学生对成败的情绪体验和未来预期,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应当开展归因训练,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与努力,将失败归因为不够努力或者其他外部因素,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掌握科学的归因方式,激发学习动机。

    5.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多表扬和鼓励学生。教师对学生来说更应该是可以依赖的家人和长辈。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以情感教化学生可以提高其学习的内驱力和动机[8]。研究显示,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能够提高其自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提高学习动机[9]。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揭凤依.高中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与归因关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0.

    [4]张铁城,李全柱.初中生兴趣动机、理想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8(3):19-26.

    [5]何正胤.中学学业困难现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6]胡迎春,董雪.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分析[J].高教学刊,2020(21):93-95.

    [7]郑肖华.归因理论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福建教育,2015(4):11.

    [8]张斌山.情感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有效方式[J].青海教育,2018(5):22.

    [9]王一词.高中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之间的相关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6):19-20.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