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主义产生的原因探析

    蔡治廷

    摘要: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国情复杂的大国,人民政权的建立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改革从来就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仍然存在着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本文试图从社会历史、公共机构的组织结构和现行体制机制三个方面深入探究官僚主义产生的原因,进而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提供落脚点和着力点。

    关键词:我国;官僚主义;产生原因

    中图分类号:D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7-0084-02

    官僚主义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是国内问题,也是国际问题,人民政权从诞生的之日起,就一直在和官僚主义作斗争。有效解决当前我国的官僚主义作风的问题就必须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土壤。

    一、社会历史原因

    (一)封建社会的历史残余

    1.儒家思想中的等级观念和“克己复礼”的观点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越来越倾向于为官僚系统的统治服务,人的等级是由所从事的职业来划分的,所以官吏有最高的社会地位,跻身于管理的行列就有了最高地位和最大特权。由此可见,儒家传统思想和官僚主义思想在等级观念方面是一致的。儒家思想对官僚主义作风的形成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皇权思想约束民众。儒家思想认为“皇权天授”,而官员又是皇权的代表,所以人民必须要听命于官吏,这为官僚主义提供了较为合理的存在依据;其二,以“孝道”强化官僚主义。儒家的《孝经》根据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将“孝”分为五等,这为人民忠于统治阶级、顺从政府官吏提供了思想基础;其三,以“齐家治国”宣扬君臣纲常。封建统治下,“三纲”“齐家治国”都是为皇权服务的,而官僚主义中让人民顺从于统治者的思想与“三纲”所表达思想是一致的;其四,以“顺从”作为官僚主义核心。

    2.法家思想的影响

    法家思想中也蕴涵着官僚制主张。法家认为富有效能的职业官僚队伍是使混乱的社会恢复为有序状态的最有成效的方式。法家思想强调,必须强化以统治者为本位的中央专制集权体制。因此,官员与统治者间有了一种职业化的、非世袭的、具有雇佣性质的新型关系。新型的君臣关系在形成以后,由于法家“明主治吏不治民”的观点,他们构建了一种稳定的官吏任用、考核机制。[1]法家官僚制思想主要表现为选吏上的军功标准。法家反对贵族世袭和任人唯亲,除了统治者以外,其他人都应不论出身,“因能授官”,这是对任职者任职资格的明确限定。

    3.“官本位”的思想

    “官本位”思想是官僚主义产生的重要思想来源。是下级完全隶属于上级,一切听命于上级的一种思想。“官本位”思想作为封建专制制度遗留下腐朽思想,直接导致了官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使官僚主义不仅仅体现在思想上,更发展为工作作风上,形成官僚主义的行为。

    (二)社会转型时期的问题

    1.经济市场化发展不完善

    我国市场化经济制度还不完善,这也是产生官僚主义的一个客观因素。但是,官僚主义不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而是改革不到位的结果。官僚主义的产生和腐败问题同干部制度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有着直接的联系。医疗、教育等领域所进行的“产业化”“改革”严格说来不属于真正的市场化改革。市场竞争关系确定的价格才是市场化,而现今情况下很多时候是由官员和商家私下里决定。在目前行政权力没有完全淡出资本市场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行政权力与市场的交汇,而一旦这种交汇缺少法律性的有效监督和规范,就必然会产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2.社会形态的现代化进程不完全

    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现代化的社会形态建设,但是这一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中国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认识偏差,一些党政领导和普通群众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缺乏正确的认识。一是敌视态度,过分夸大公民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消极作用;二是惯性思维,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一些人把民间组织简单地当作是政府部门的附属单位;三是漠视心理,受官本位观念的影响,一些人脱离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实际,将民间组织看作是普通人生活之外的另类。

    第二,制度缺陷。制度环境缺陷主要表现为对民间组织管理的“制度匮乏”与“制度剩余”并存。一方面,现行法规或规章难以满足时代的要求而又没有新法规的出台。另一方面,关于民间组织的许多规定大量交叉、繁琐、滞后和多变。

    二、公共机构科层制的组织特点

    (一)庞大的组织规模

    据人社部2016年5月30日发布的《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公务员716.7万人,并且总数依然稳定增加,显示了机关组织强大的吸引力。但是在庞大的队伍基础下,退出机制很不完善,队伍上的有进无出,导致很难判断其内部成员政治上是否过硬、是否在主观上单纯为权力和其他隐形资源而在组织中生存。根据目前的客观形势,庞大的队伍为自身的管理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由于组织规模庞大,成员筛选和审查工作复杂且无法完全标准化执行,导致质量参差不齐。数量快速和大量的增长,“入口”的审查制度尚不完善的条件,有碍了组织成员发展的质量和对其的严格管理。进入组织后的监督措施不完善,也会造成部分成员自我要求不高,对民主与法治、程序正义等关系的认识不强,滋生官僚主义。二是组织规模庞大造成中心工作的消解。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多,不少基层组织常常陷于庞杂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忽视对内部成员严格教育和管理的工作。[2]

    (二)科层制的组织形式

    我国行政体制为典型的科层制,体制上的层级节制特点明显,这虽然有利于组织科学化管理中,提高组织工作效率,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中央机构具有最高权威。这样一来,上级的个人意识就容易体现出来,进而影响到组织的工作,长此以往,便会滋生出官僚主义。另一方面,过度强调内部体制上的层级节制与部门分化的结构,演化出许多名义上的协助部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我国政府机构总量偏多,职责交叉重复等现象。为官僚主义的成长提供了土壤。

    (三)相对集权与强调纪律的组织活动传统

    我国人民政权是在革命的炮火中产生的,是由革命政权转变过来的。但是革命和执政差别甚大。革命主要采取激进方式,执政则主要采取渐进方式。革命是要否定旧法律,执政则是建立新的法律规则,并依法作为。虽然距离人民政权的建立已经过去了60多年,国家的改革已经进行了38年的时间,但本质上一些工作思维和方式方法由革命向执政的转变并不彻底,这样就会受到革命惯性的影响,在执政过程中存在一些革命时期的思想。在战争年代,我们的中心任务是通过战争夺取政权,因而领导体制、权力运行等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挥模式。这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表现为相对集权。相对集权表现在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3]。

    (四)苏联模式的影响

    我国的发展与苏联模式有着深刻的联系。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到现在我国在很多方面都打上了苏联模式的印记。在经济建设上,我国是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建设上,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影响体现在共产党对国家的全面领导以及干部制度等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模仿苏联联共党内权力向党的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集中的形式组建了我国现行的中央领导机构,实行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的工作原则。在文化建设上,我国也实行指导思想一元化,苏联教科书更是各个高校和各级干部群众必学的经典书目[4]。苏联模式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影响,一直到今天都难以消除,成为官僚主义滋生的历史原因之一。[5]

    总之,当前我国的官僚主义作风问题是在多个方面的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这一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我们在正确认识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树立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积极做好简政放权各项工作,树立法治思维,建设法治国家,对症下药,久久为功。

    参考文献:

    [1]水晶.法家官僚制思想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2011, (3).

    [2]范旭阳.组织规模与“大政党病”[J].南风窗,2013, (14).

    [3]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82.

    [5]林永胜.浅谈苏联模式对中国的影响[J].时代经贸, 2010,(32).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