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南宁城市文化特色风貌建设研究

    方董平

    

    [摘要]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特色文化塑造城市风貌,对更多地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城市文化精神,提高城市形象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南宁市对城市风貌的重视度和关注度逐渐提升,风貌规划研究也逐渐起步,出台了城市总体规划,强化城市风貌的管控,但是也存在民族文化不自信,对城市文化建设认识不充分,城市专项规划相对滞后,城市文化传承与延续不足,特色建筑较分散,城市特色风貌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南宁市必须转变观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提升城市规划水平,科学塑造城市文化特色风貌,同时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建设,整合城市特色民族文化记忆,提取城市文化符号,塑造城市文化特色景观风貌,突出南宁城市文脉的表达,体现“壮乡首府”特色,致力于打造独特的具有壮乡首府特色的城市风格。

    [关键词]民族文化 城市建设 城市风貌 城市特色 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G127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9-4245(2018)06-0052-06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18.06.0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大量的城市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早期只看重经济发展指标,片面追求城市规模和经济效益,使文化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短板。城市建设的失控和盲目,造成城市文化特色和独特风貌正逐渐消失,形成“千城一面”,呈现城市风貌雷同和模式化的特征。因此,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时期,如何利用特色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显得尤为重要。城市民族文化特色风貌塑造的本质是留住历史的文脉和城市的根。

    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城市,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居住地,拥有很多独特灿烂的民族文化。2016年2月25日,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南宁市的调研中就强调:“城市风貌不仅要有国际范,更要有本土味,突出地域特点、文化特色、民族风情、建筑风格,延续历史文脉,培育城市特有的“精气神”,打造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1 ]在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南宁如何利用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塑造城市文化特色风貌,对将南宁市建设成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荟萃之城、地方民族特色浓郁之城、充满活力的现代化之城,从而增加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南宁市城市民族文化特色风貌建设发展现状

    南宁市是一座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城市。自古以来,南宁就是中国南疆的边陲重镇。在春秋战国时期,南宁属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岭南,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南宁属桂林郡辖地。晋大兴元年(318年),置晋兴郡,郡治在今南宁。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撤晋兴郡,设宣化县。唐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将南晋州更名为邕州,州治在南宁,这是南宁简称“邕”的由来。元泰定元年(1324年),中央政府为取南疆安寧而改名为“南宁”,改邕州路为南宁路,南宁由此而得名。明、清时期置南宁府,仍为府治、县治。民国元年至民国25年,为广西省会所在地。1950年,置南宁市,为省辖市,是广西省会。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南宁为自治区首府。至此,南宁之名一直沿用至今。1992年,国务院批准南宁市进一步对外开放,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古城南宁从此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 ]。目前,南宁市行政区划为七区五县,共84个镇、15个乡、3个民族乡、22个街道,其中包括青秀区、兴宁区、江南区、良庆区、邕宁区、西乡塘区、武鸣区、横县、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另管辖: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南宁市仙葫经济开发区等功能区。

    近年来,作为首府城市,南宁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和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建设“四个城市”,即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加快建设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带动作用的首府城市、加快建设具有浓郁壮乡特色和亚热带风情的生态宜居城市。

    (一)加快城市规划编制进度,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从2004年开始,南宁加快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编制进度,全面拓宽城市民族文化特色风貌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先后启动了一系列规划研究与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相关规划的报批,并取得了一批规划成果。同时,也加强了城市风貌及建筑风貌相关的规划研究,编制和出台了《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南宁市总体城市设计》《南宁市坡屋顶建筑风貌规划设计导则》《南宁五象新区建筑色彩及风貌控制管理规定》《广西南宁五象新区建筑风貌和色彩控制技术导则》《南宁市外东环地区发展控制规划》等规划文件(见表1)。其中,2016年1月,《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总体规划》获市人民政府批复。目前,南宁市结合《南宁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确定的发展定位与目标,正在加快推进新一轮《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修编工作。

    (二)加大挖掘民族文化特色和历史文脉传承力度

    随着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逐步加强,南宁市也加大了挖掘民族文化特色和历史文脉传承力度。

    1.重视对民族文化及历史文脉的普查和梳理。南宁市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人文资源进行分区域的普查和梳理,查找出晋代以前、晋唐宋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掘、保护、传承、提升城市特有的人文风貌要素,传承民族文化和延续城市文脉。

    2.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近年来,南宁市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对历史建筑进行分类和普查工作。比如,南宁市在2013年对“三街两巷”进行重点普查,随后“三街两巷”项目金狮巷银狮巷保护整治改造于2017年启动开工建设,计划在2018年10月恢复城隍庙和清古建筑群风貌。同时,南宁市出台《南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南宁市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规划》和《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保护管理条例》等规划和管理办法文件,对“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和蒲庙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以及中心城区等历史建筑进行了划定和保护。

    3.注重保护历史建筑。南宁市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大力挖掘城市特色历史建筑文化资源,注重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发展,同时,在现代化和快速化的城市建设中,城市建筑风貌也注重历史建筑与周边建筑的协调性,在展示历史风貌的同时保存城市“历史文化记忆”,提升城市人文品位和内涵。目前,南宁市正在遴选56处南宁市历史建筑上报市人民政府,并形成第一批保护名录,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格局、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加以保护,并做好风貌协调的工作。比如出台的《南宁市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规划》主要对中心城区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末建造且保存比较完整的民清建筑群进行了普查和提出了保护和建设控制要求,形成了邕江、八尺江、四塘江和朝阳商圈、陈东村、津头片、蒲庙片、白沙村的近现代历史建筑“三带五区”。

    (三)强化城市风貌管控

    根据《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南宁市总体城市设计》等规划文件,南宁市强化城市风貌和城市空间布局管控,并根据地域环境、文化资源、建筑风格、城市色彩、空间用途等方面进行功能化和区域化规划和划分,对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城市风貌的协调性、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等方面进行了布局和管控,逐渐完成重点区域、重点街区的城市设计,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突出南宁特色,明确主基调,探索建立多元文化融合与创新的城市特色风貌。

    二、南宁市城市民族文化特色风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文化不自信,对城市文化建设认识不充分

    1.民族文化不自信。部分民众对南宁文化认同感参差不齐,民族文化自信较低,对城市民族特色文化风貌的建造效应及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认识不足。部分民众对民族文化认识不深,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缺乏足够认识,思想上认为南宁只是个小城市而已,几乎没有文化底蕴,根本谈不上是个有文化的城市。

    2.急功近利,注重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忽略了城市文化的辐射生产效应。主要体现为重城市经济发展而忽略城市文化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弱化文化效应。同时,民众也普遍看不到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从而屈服于资本和权力之下,致使民族历史文化让步于经济发展而被历史淹没。

    3.对城市文化建设认识不充分。有些部门和民众城市文化建设观念落后,认为城市建设就是简单的拆旧建新,将旧的建筑推倒重建,在历史文脉的保护利用、城市风貌的设计建造、城市特色的塑造彰显的认知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对城市建设也存在崇媚现代化都市发展形态,过于注重物质性、功能性,从而忽视文化性和城市文化特色。在城市的快速建设中,历史元素逐渐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埋没。一些城市单体、城市小品等新建筑与老建筑在建筑体量、风格形式、建筑色彩等方面也存在极大的差别,存在很大的违和感,在很大程度上,这也破坏了城市街景的连续性,导致城市文化空间及城市人文风貌失去了“历史印记”和“地域文化韵味”,导致南宁多民族文化“壮乡民族之都”的特色没有得到很好的彰显。

    (二)城市专项规划相对滞后,政策法规贯彻不到位

    目前,南宁市虽然对城市风貌的重视度和关注度逐渐提升,风貌规划研究也逐渐起步,出台了城市总体规划,对部分区域还进行了重点地段的城市风貌规划设计,但就其对城市民族文化特色风貌方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言,还是远远不够,城市规划的理论与手法仍存在滞后于实际发展的需要。尽管南宁市从2004年开始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和规划编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对其他城市而言,仍然存在相对滞后的现实,城市专项民族特色文化风貌建设规划起步较晚,且不够完善和细化。其中《南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作为南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管理的重要依据,是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编制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而该规划也仅于2014年才开展编制工作。《南宁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1-3片)》要待《南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好街区数量、范围等内容后再开展编制工作,而历史文化街区的确定与保护又是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条件之一。总体上,南宁市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规划成果体系还不完善,重量级研究成果也不够多,仍需要加快编制进度和细化规划内容。同时,也要强化城市民族文化特色风貌建造的相互衔接和相互协调。

    (三)保护挖掘力度不够,城市文化传承与延续不足

    南宁市民族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利用力度仍有待强化。近年来,虽然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逐步加强,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在民众层面,仍对本地的民族文化认识不够深,且民族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挖掘、传承和保护,而是停留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表面物质形态。很多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滞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在快速化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些古建筑逐渐被现代化的城市包围,要么年久失修亟待抢救,要么在城市的裹夹下逐渐消亡。比如,处在植物路的陶公馆,原来是一座典型的欧式风格的小洋房建筑,是民國年间广西人陶绍勤从德国留学回来担任国民党政府广西矿物局局长时建造的,融中式与西欧建筑风格于一体,是目前南宁市私有住宅中西结合的唯一建筑群。虽然历尽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仍保存尚好,2002年也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经费或产权等问题,陶公馆虽然避免了被拆除的命运,但常年得不到好的维护和修缮,失去了昔日光彩,成为一座被旧城包围的老旧房子。换言之:“老馆尚在,只是朱颜改。”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很多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成了城市商业开发的黄金地带,延续城市文脉的传统商业街区,面临着拆迁的风险,原有街区风貌失去了固有的特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现代商业建筑。城市历史逐渐淹没在经济大潮中,城市地方文化特征逐渐淡化。再如,蒲庙胜利街骑楼、陈东村历史建筑等具有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街区或村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正面临着被现代建筑替代、包围,甚至逐渐消失的局面。

    (四)特色建筑较分散,城市特色风貌不明显

    南宁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历史遗迹,然而在城市的快速建设中,历史元素逐渐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埋没。随着南宁市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新颖、多元化、高质量的新建筑。但是,目前除了如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广西人民大会堂等能体现广西文化、南宁特色的个别建筑外,大多都是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或者是欧式建筑,不利于城市特色风貌的塑造 [3 ]。同时,南宁市除了“金湖广场”的建筑群较为完整外,仍存在不同风格、不同时期、不同质量的建筑交织在一起,特色建筑较分散,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城市风貌显得不协调,区域特色不明显,对城市风貌的系统性、完整性、功能性的管控还有待细化和完善。

    三、强化南宁城市建设的民族文化特色风貌塑造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强化城市文化特色风貌塑造

    文化是一种隐形的生产力,不仅具有极大的文化魅力,同时也具有巨大的文化辐射力。在某种程度上,文化是一种“软资本”、“软实力”。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是一种物质力,它不仅属于上层建筑,同样也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 [4 ]。

    南宁市要辩证地看待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关系,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使命感。切实转变对民族文化的片面认识,摒弃“文化无用论”和“经济实用主义”,将城市文化建设,尤其是塑造城市民族文化特色风貌,与城市经济发展放在同等位置,用长远的眼光和宏观把握,推动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双向发展。同时,强化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在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在城市建设中重视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努力挖掘、弘扬与重塑民族特色文化,使其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同时也使民族文化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发展,不断丰富城市文化体系,促使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南宁的城市发展和塑造特色风貌提供可持续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二)梳理清楚,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突出城市文化特色

    1.全面梳理民族文化,摸清城市特色资源家底。南宁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存量,具有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特色建筑,无论是从历史街区到文物古迹、从历史建筑到地方民居、从民族习俗到传统技艺,众多物质与非物质的特色因素,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反映着南宁市独特的过去。摸清民族文化特色资源家底,才能更好地塑造南宁城市民族文化特色风貌,避免民族文化特色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可以通过资源调查、普查建库等方式,将民族文化特色资源找出来,并进行甄别、梳理、评估和建库,为有效塑造和展示城市特色风貌和系统构建城市特色文化空间体系奠定基础。

    2.深层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突出城市文脉的表达。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任何民族文化资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存在的场所保持着一定的联系,这个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历史文化的一种延续。因此,塑造城市民族文化特色风貌要与城市的历史文脉息息相关。南宁市除了找出本土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外,也要将其整合起来,深层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同时,南宁市也要通过整体规划设计,梳理挖掘特色资源文化内涵,加强与用地功能、空间形态之间的整合,凸显民族风情,整合形成彰显城市空间魅力和文化特色的结构性,既要保护传统的民族文化特色空间特征,还要结合当代城市发展的文化符号功能需求,突出南宁城市文脉的表达,体现“壮乡”特色,打造独特的壮乡首府特色的城市风格。

    3.充分盘活民族特色文化,彰显多元融合城市民族特色。通过充分盘活民族特色文化,对现存民族文化特色资源进行调研分析,挖掘和保护具有价值的民族历史文化、人文景观资源,并对其视觉影响区内的城市空间风貌进行严格控制,突出自然与历史、传统与现代等众多元素的深度融合,塑造地区民族特色风貌,做到“城”、“文”多元融合,形成既传承历史、展示民族特色,又不失时尚的城市人文风貌秩序,展示壮乡地域文化的城市特色风貌。

    (三)重视规划,提升城市规划水平,科学塑造城市文化特色风貌

    1.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塑造和建设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不仅取决于其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资源,也取决于城市的规划水平。科学的城市规划,尤其是好的民族文化特色风貌的规划是城市特色塑造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民俗、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规划建设方式,城市形态和城市风貌的塑造也不一样,比如几乎同期建城的苏州和绍兴等地特色也迥然异趣。

    南宁市要立足地域环境、区位优势、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对城市民族文化特色风貌规划要综合考虑城市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城市空间的立体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景观特色性等因素,突出规划的全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突出城市的文化特色,促使城市的历史文脉实现与现代文明的对接和交融发展,打造具有多民族文化特色的壮乡首府城市和东盟文化多元融合共生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2.科学塑造城市文化特色风貌。南宁市城市文化特色风貌的提升和塑造需要戰略、策略和技术的联动支持 [5 ]。在战略层面,南宁市要科学谋划好传统与现代、旧城与新城之间的关系,注重整合和优化城市空间发展,做到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既能延续民族特色文化历史传统,又要创新出具有时代性的、活力的城市发展形态,处理好当代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在策略上,从丰富多样的民族特色文化当中,科学挖掘利用城市特色风貌元素来提炼构建城市空间特色体系。在技术层面,南宁市要将梳理、挖掘、提炼出来的民族特色文化实实在在地运用在城市特色风貌的塑造上,打造城市特色文化空间和创造出特色的文化符号,并使之彰显独特的城市民族特色文化魅力,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总的来说,南宁市在战略上要对塑造城市文化特色风貌做出科学理性的选择和决策;在策略上要善于从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多姿多彩的历史人文资源以及综合复杂的空间环境中梳理出城市文化特色风貌的框架;在技术上要强调规划设计的引领,创造当代城市文化特色风貌的新符号和新形象。

    (四)营造氛围,鼓励公众参与建设,整合城市特色民族文化记忆

    城市文化特色风貌塑造建设不但要满足民众的心理认同,更要满足民众的文化认同。因为城市民族文化是凝结在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生存方式,或者是一种生活方式,当中包含着大多数人共同的城市记忆和精神寄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城市记忆往往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民众是城市建设的主体,也是城市特色文化风貌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为了全面、深入地塑造特色城市风貌,南宁市必须营造良好的氛围,广泛宣传,大力鼓励公众参与城市特色风貌建设,使他们认识到塑造特色城市文化风貌对城市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并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責”的共识,自觉地为塑造特色城市文化风貌献计献策。此外,南宁本地区的民族文化往往承载着南宁城市的时代记忆。因此,南宁市也要拓展城市特色文化风貌塑造建设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大力整合城市文化记忆,满足民众对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不仅让民众触景生情,还要使“情”升为“意”,“景”升为“境”,满足人们高层次的城市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询意见表等方式,广泛征询民众意见,充分调动起他们参与城市特色文化风貌塑造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城市文化特色风貌塑造建设的群众基础和文化认同基础。

    (五)善运用、提取城市文化符号,塑造城市文化特色景观风貌

    城市文化特色风貌不仅能以建筑单体和建筑群体等物质形式而存在,更主要的是以历史文化、人文特色的重要精神形式而存在,是城市特色的景观标志和形象符号。所以,南宁市不仅要把城市民族特色文化梳理出来,从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层面挖掘和利用城市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同时也要提取城市民族特色文化元素,无论是历史文化街区,还是休闲步道,无论是建筑单体,还是建筑群体,通过创造城市文化符号和城市意象,比如雕塑、壁画、艺术墙、景观小品、主题公园等载体,注入当地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精神理念及具体的物质文化形态,彰显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从而塑造城市文化特色景观风貌,为大众感知和体验,也促使民众产生文化共鸣和增强文化认同,从而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荣誉感。因此,南宁市可以运用铜鼓、壮锦、绣球、风雨桥等城市民族文化特色元素,或者将人们熟知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内涵的空间形式和建筑构件重点打造成城市的标志形象和风貌地标。在整体风貌定位和提升的基础上,坚持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紧扣整体城市风貌定位,强调分区定位,结合城市公共空间,打造系列表现城市形象的标志性风貌节点,突出地域性、文化性和现代性。总之,南宁通过提取城市民族特色文化元素,注入民族特色文化符号,不仅能与城市风貌的地域性、文化性和现代性产生良性互动,从而得到传承和创新,同时也促使南宁城市风貌因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而在城市化的发展中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韦静.传承文脉 面向东盟 提升城市“精气神”[N].南宁日报,2016-03-22.

    [2]权纪戈.南宁1980年以来城市用地演变研究[D].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5.

    [3]杨文军.南宁市城市风貌规划现状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0.

    [4]程苹.民族地区城市化建设中民族文化的弘扬与重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5):46-50.

    [5]周岚,朱东风,于春,崔曙平.江苏城市文化的空间表达 空间特色·建筑品质·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顾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