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本体性”初中语文课堂的构建

    张志茂

    所谓的非本体性是相对于本体性而言,主要包含的内容是“情感”“审美”“多元文化”“思维能力”等,要通过恰当教学方法来展示语文课程的非本体性,以促使全体学生都能从“考试机器”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本文笔者从“情感”“审美”“多元文化”“思维能力”这四个方面的非本体性内容的研究入手,以期能够确保语文课程的非本体性特点展示出来。

    一、情感

    我们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而在展示语文课程的非本体性的同时,也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做出贡献。

    例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对于这篇文章我们都很清楚教学目的不是单纯地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理解父亲那份深沉而伟大的爱。所以,我选择了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故事情节以及一些重点句子进行分析来一步步去理解这篇文章中的情感,进而,使学生懂得感恩,懂得父母爱的伟大。实践中,我先组织学生反复阅读文章中的一些句子,如:“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这句话,我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什么父亲这么严厉地打“我”,但“我”还是感觉父亲是爱我的,为什么?这一句话的描写在生活中我们是经常遇到的,所以,这一问题的思考是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的。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可以强化学生对父爱的理解,了解父母爱的真谛。

    二、审美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式之一,可是,以往我们并不太注意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文本中的各种美,导致大部分学生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所以,在发挥语文课程的非本体性的过程中,我们要带领学生一起去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进而,在美的体验与感受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这是一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文章,而且,作者用不足两百字将小石潭的秀丽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组织学生借助相关的文言文辅助工具来尝试着去翻译,并通过阅读和理解来感受作者笔下的小石潭,进而,使学生在作者精练的文字描写中感受小石潭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当然,我还组织学生对文章中一些景色描写的句子进行了赏析,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感受一下清澈的小石潭中鱼儿的自由自在,等等。总之,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受和体验文本情境中感受美,进而使学生在语文非本体性的作用发挥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也是为了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基本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拓展,真正展示语文课程的非本体性。

    例如,在教學《安塞腰鼓》时,我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教参上的学习目标之外,还鼓励学生自己对安塞腰鼓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自学,比如,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安塞腰鼓的片段,引导学生在直观的视频展示中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形象地了解作者笔下的安塞腰鼓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而且, 我还组织学生课下借助网路资源对安塞腰鼓的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同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如:为什么说安塞腰鼓面临着继承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虽然与本节课的主题相悖,但也正是这样的多元文化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更加全面地了解安塞腰鼓,从而使学生在多元文化知识的学习中积累经验,积累知识。

    四、思维能力

    语文思维能力包括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等,即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有助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的,也是语文非本体性特点之一。所以,在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中,教师要给学生搭建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平台,使学生在自主的分析、独立的思考以及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概括中形成基本的语文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老王》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我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老王”其人结合教材进行归纳总结,并说一说体现在那些方面,之后,我还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的“我”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等等,总之,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这样能够降低学生思考分析的盲目性,也能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探究中形成基本的语文思维能力。最后,我还组织学生对文章中的故事进行概述,这也是锻炼学生概括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总之,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要做好语文非本体性的研究工作,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恰当的活动组织来从多方面确保非本体性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基础性工作。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唐刘学校(225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