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为圆,课堂为源

    徐平 颜福林

    摘要:长期以来农村小学课外阅读遭遇窘境:重课内轻课外,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高,缺乏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在部编版教材施行的当下,尝试从教材本身入手,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为辐射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从而有效引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内容,掌握课外阅读方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阅读兴趣?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有效衔接

    我一直扎根农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材几经变革,历数一下有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可不管什么版本的教材,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语文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仍处于高耗低效的窘境,课内与课外不能齐头并进。因此,只有教师带领学生跳出课堂与教材的束缚,做到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为辐射源,才能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绽放出新的活力。

    部编版教材特别注重创新编排的理念,重视从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激发农村小学的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促进阅读反思。课堂教学的重点目标不再是 “丰富语言的积累”,而是引导学生学会课外阅读,能进行有效的“丰富语言的积累”。

    一、鉴往知来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共识,但过往收效甚微。原因归纳如下:

    (一)缺乏有效沟通,兴趣逐渐消退

    农村不少家长已认识到了多读书的好处,也愿意给孩子买书,但是在书籍的选择上比较盲目,甚至放任自流,孩子喜欢什么书就买什么,也不管适不适合,能不能去读,缺少合理的建议,读书效果可想而知。久之,学生对课外阅读就会缺乏兴趣。同时,对读书任务缺乏有效的指导与交流,从而导致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逐渐消退。

    (二)缺少整本书阅读的有效策略指导

    多数学生对课外书往往是新书上手,满脸兴奋,慢嚼细品,越往后越不能坚持,一目十行,再往后就是“春风何故乱翻书”,草草结束。老师和家长要求做读书笔记,学生往往是记得少、杂、乱,大多数是以摘抄为主。正所谓“读书贵在得法”,没有方法或方法不当的读书只能事倍功半。

    二、励精更始

    在部编版教材施行当下,为力求改变农村小学孩子课外阅读的窘况,我尝试从教材本身入手,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为辐射源,渗透阅读策略,迁移课外阅读。

    (一)以教材为圆心,课堂为辐射源,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1.课前设悬念促探究

    新课前,在预习任务单上,根据所上的课文,提出一些问题,设置一些悬念,激发学生读书欲望。如预习《藏戏》一课时,我从“戏曲有哪些种类?不同戏曲有哪些特色”等方面创设悬念,让学生课前查找与戏曲知识相关的课外书,进行自我探究学习。通常到课堂交流时,学生各抒己得,兴奋不已,脸上流露的是自信。学生通过这种“自我探究”学习方式产生成功的体验,学习兴趣自然也会愈发浓厚。

    2.课后留延伸再巩固

    围绕课文的内容、作者以及写作方法等,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开展相关阅读。可以是同文体内容的阅读,可以是同作者不同作品的阅读,也可以是有相同写作方法的作品的阅读;当然,由一篇节选文而引发的整本书的阅读更是多见。如在教学《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时,我就专门介绍了作者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并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文中主人公鲁滨逊的样子和性格特征,进而说到他传奇的事迹。学生听后,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同学甚至回家一口气读完了整本《鲁滨逊漂流记》,到学校还和我交流读后的阅读收获与感受。这样学生读得轻松、愉快,进而愿意去阅读。

    3.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

    (1)在日常教学中,我利用语文活动课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览会”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平台,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特别是我坚持每月综合评比班级的“阅读之星”,让学生在各项课外阅读活动中乐此不疲。这样以赛促读,学生阅读兴趣才能持久。

    (2)开展课本剧表演。课本剧表演、童话表演等都能充分让学生体验角色代入感。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鉴赏、在创造中不断升华审美情操。

    (3)设立“班级小讲台”。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班级小讲台”交流历史逸事、科技创新、网络新语等。如“国之大典隆重庆祝新中国70华诞”“天河二号”等,学生准备充分,查找阅读了相关资料,言之有物,说得精彩,说得兴趣盎然。在表达中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感知—积累—创造”的内化。这样读有所得,读有所用,学生阅读兴趣不断高涨。

    (二)以課堂为源,精选课外阅读内容,拓展发散性阅读

    在课外阅读书籍的选择上,不少家长会越俎代庖,以自己之喜好强加给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家长自身也不会选择课外书,又因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选的书要么是作文书,要么是教辅,学生读起来没趣味,常常因深陷题海苦恼,这样的课外阅读谁会喜欢,又有多少收效呢?而由课内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的篇目或书籍,教师顺势向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目,使学生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形成呼应,甚至互补,同时全班学生共同阅读,形成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共同进步的氛围,学生自会读得有趣,读有收获。如学习《七律 长征》,课前推荐学生阅读《长征的故事》,课后引导学生去读《毛泽东诗词诵读集》。课内精读转向课外广泛阅读,将课内掌握的学习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巩固、补充,加深认识,加以运用,又为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凭借教材,立足课堂,课内得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点毋庸置疑。课文只是范例,“教是为了不教”。在这些典范的课文中我们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再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为辐射源,进行广泛的阅读。旧知带动新知感悟,学生定能游刃有余地畅游书海。然而,学无定法,因文而异,课外阅读量大,还应以略读为主。为使课内课外阅读有效衔接,下面几个方法值得借鉴:

    1.对比迁移。利用课内课外文本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将课内所学的阅读策略,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2.圈、摘、批。 “圈”就是课外阅读时用笔作记号,如“?”表示有疑问,“☆”表示精彩,“△”表示是重点……这特别适用于一些重点段,或者重点篇目。 “摘”指把读到的精妙之处(便于日后写作;值得交流;感受颇深)摘抄下来,如精彩的描写、好的开头和结尾、名人名言、精辟的话语等,读读背背,积累语言。“批”指课外阅读中随时把心中的疑惑、所想所感及时批注于书页旁,以便思考,加深巩固。当然学生要是对某篇文本很有感触还可以写写读后感,或阅读赏析等,三言两语亦可,不一定非得长篇大论。

    让我们共同努力,促使小学语文课内课外阅读有效衔接起来,让农村孩子也能在课外阅读的广袤天地里尽情畅游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乌申斯基.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