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

    王禹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7-189-01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与城市不均衡发展带来的负面效果越发突出,为有效改变农村逐渐荒落的局面,国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传统村落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困惑”,由于保护传统村落意识淡薄,一定程度上导致大批的传统村落的农耕文化、传统建筑以及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既要振兴乡村,又要留住美丽,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保护 发展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应予以保护。但是,近一个时期以来,传统村落遭到破坏的状况日益严峻,加强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我国在加强城市化建设的过程当中,部分传统村落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已经渐渐丧失了其本来的面目,原来“散落分布、造型各异、参差错落”的人家,变成了“整齐划一、模板统一、色彩一致”的排房;原来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变成了“广场村中建,门内门外水泥面”。因此,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已经刻不容缓,这同时也符合绿色发展的具体要求。

    一、我国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

    (一)数量多,文化积淀厚重

    我国在经历农耕文明,遗留下来大量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无一不具有时代性特征,同时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具有时代特色,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村落文物多达四十万处以上。

    (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及民族文化特征

    传统村落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 ,具有广泛的地域性特征以及民族文化特征,我国地域辽阔,在文化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性。从大的角度来看,南北地区存在文化差异,不同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山区与平川存在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性通过传统村落展现出来,民族文化特征也深深根植于其中。传统村落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及社会背景,在聚落和民居层面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性特征,比如北方的窑洞、草原的蒙古包。

    (三)饱含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农耕时期,中国有40万座村落,每一座都是一部装载厚重历史的典籍,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960万平方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记录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每一个村落都是见证历史变迁的“博物馆”。

    (四)传统村落面临着消亡

    在新农村建设中,大面积庭院、道路硬化,使泥土露珠的清香变得稀薄,乡村特色渐渐被丢弃,变得千村一面,魅力大减。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在近十年中,传统村落的消亡数量已经多达百万个,数据的背后所显示的现实问题也同样令人深思,在所消亡的传统村落中,有多少文化价值流失,已无从考证。特别是内蒙古的“十个全覆蓋”,覆盖了“落后”与“贫穷”,在某种意义上也覆盖了“文化”与“未来”。

    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举措

    保护传统村落关键在“村”,要保住村的形态,留住村的味道,让村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发展传统村落核心在“民”,要改善人居环境,做强支撑产业,让村民有收入、能致富、愿留下。

    (一)留住美丽,记住乡愁

    城有城的相,村有村的样。村有别于城的特征,正是村存在的价值与发展的优势。蓝天白云牛羊,小桥流水人家,才是村的样子。所以乡村建设,必须要保护形态风貌,护山水风貌,不破坏田园环境。房屋建筑,不搞标准化,允许不同年代建筑的遗存,做到美美与共,对不同区域不同材质的传统建筑实施一对一保护,做到因地制宜。不伦不类的门楼,广场,不但没有增添特色与亮点,反而让美丽与乡愁大大缩减。发展与保护相依相存,突出村落特色,做大做强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打造一批牧羊村、花卉村、特产村等。突出民族特色,依托历史遗存,打造一批银饰村、刺绣村、编织村、美食村等。突出生态特色,依托山水资源,做强民宿产业,打造一批歌舞村、温泉村、康养村等。

    (二)为乡村留住乡土味,坚持整体合理规划

    首先,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法律制定保障。其次,制定传统村落规划管理办法。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于2014年4月25日颁布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近一个时期以来,传统村落遭到破坏的状况日益严峻,加强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出台指导意见旨在指导传统村落"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传承发展、注重民生、稳步推进、重在管理的方针,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三)在保护的基础上拓宽发展渠道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商人、村民都需要积极参与。例如:推行特色文化小镇、非遗手工艺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保留已有的良性循环都是可退推崇的发展渠道。保护,只是先行措施,真正的保护不是封存,是融入百姓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三、结语

    传统村落是厚重中华文明和农耕文化的一项重要表现形式,展现中华文化精髓,见证国家进步发展。传统村落在新时期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促进合理发展,使其能够为中华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是我们科技进步时代不容忽视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