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叙事解码:从文本到影像的《后来的我们》

    蔡丽华

    

    青春电影《后来的我们》改编自刘若英的短篇书信体小说《过年,回家》,上映后虽褒贬不一,但仍收获了不俗的票房,成为2018年电影市场中的黑马。《后来的我们》大体沿袭了青春片通常的叙事模式,在男女二人多年后的重逢中引出了当年的青春故事,表达了青春已逝的无奈,具有极大的观众共情性。

    关于电影改编文学作品的理论认知,中国传媒大学张凤铸教授提出的“四分法”很具有代表性,即再現式改编、截取法改编、大动法改编和增删法。再现式改编是指影片运用镜语美学的形式再现原著,这使得表演的戏剧性和文学的戏剧性显现对等的形式,又称为如实演绎,再现原著。截取法改编较为自由,主要适用于中长篇小说的改编。导演在对原著的精华深切领悟后,策略性地选取其中部分事件、人物、背景,重新组合叙述一个完整的电影故事,又称为删繁就简,各取所需。大动法改编是指电影仅从原著中获得灵感和启发,对原著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产生一种全新的美学影像,甚至让人看不出文学的作品原型。又称为借尸还魂,另立灶台。[1]增删法改编是指为迎合电影市场、观众喜好的需要,对原著的内容进行大幅度的增减,主题、情节、人物和环境都有较大的变动。与截取法改编仅适用于中长篇小说不同,增删法改编还适用于短篇小说和小小说,相当于扩写。与大动法改编不同的是,增删法改编电影的主题和人物塑造大体上还是遵从原著的,这种改编法汲取了原著的思想精华,又能冲破原著篇幅的局限,内容和形式都更为灵活。[2]《后来的我们》即为典型代表,电影运用独特的表意手段,在主题、情节、人物和环境塑造方面充实了原著,让故事本身更动人、更具吸引力。

    一、主题拓展:由亲情港湾到现实阵痛

    原著文本《过年,回家》篇幅很短,以书信体的形式进行叙事。讲述两个从小在一起长大的同乡人阿志和淑芳的青春故事。他们高中便成为了班对,大学毕业后两人都在台北找到了工作,后来分手了。分手前阿志每年都会带着淑芳回家过年,阿志的父亲渐渐习惯了过年才能与儿子、淑芳团圆的事实,并为此满怀期待。为了“报喜不报忧”,两人分手后,淑芳仍然答应跟着阿志回家过年,并对老人说着“善意的谎言”,直到老人去世。《过年,回家》由于小说篇幅的限制,很多情节都没有详细交待,例如男女主角分手的原因,只用一句话概括:“阿志跟淑芳大学毕业在台北找到了工作,甚至后来分手了。”至于“一起回家过年”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两人是老乡,为了帮助曾经的男友完成一个任务。总的来说,小说以家庭伦理、父子情感、人心温暖为主线,男女主角的恋爱与分手只是引子和铺垫。小说的主题放在抒写亲情的感人至深而并非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产生的阵痛。

    电影《后来的我们》相比《过年,回家》在情节方面有较多的补充和改变。影片中的男女主角虽是老乡但最初并不认识,他们相识在过年回老家遥江县城的火车上。男主角林见清是北京某大学的大学生,专业是游戏软件开发。女主角方小晓从小失去父亲,母亲改嫁国外,她没有上过大学,年纪轻轻就在北京漂泊多年。整部影片以两人的情感经历为主线,着重讲述了这一对平凡的北漂情侣因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冲突不可调和,进而陷入苦恼、彷徨,分分合合,最终错失彼此的伤感故事。见清与其父的情感变化、小晓与见清父的感情牵绊只作为辅线穿插在两人的爱情故事当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电影相对小说更改的情节充实了影片的内涵、增加了影片主题的感染力。《后来的我们》是一部青春电影,改编后更符合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其中奋斗的体验与恋爱的苦涩更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例如,林见清的第一次创业和失业是适应社会的探索,也是自我进步的桥梁,体现一种哀而不伤的现实状况。[3]电影观众中不乏有被称作“北漂”“沪漂”“深漂”的青年,他们的奋斗经历跟林见清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他们能够感同深受,并从故事中受到鼓舞,乐观地面对现实的残酷与打击,也让人们感受到影片主题的正能量。改编后的电影宣扬奋斗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这是影片获得高票房的原因之一。

    二、人物形象:由“扁形人物”到“圆形人物”

    文学创作上人物形象有“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之分,也称之为“复杂性格”和“简单性格”。“圆形人物”具有复杂性格,“扁形人物”具有简单性格。[4]扁型人物性格刻画通常比较固定,不受环境的影响,缺乏人性的复杂。“扁形人物”又可称之为类型人物。小说中的阿志和淑芳都是“扁形”人物。阿志是“孝子”的代表,淑芳则是知恩图报的典型。阿志为了安慰日渐衰老的父亲的心,每年都带已分手的女友回家过年。而淑芳身世凄凉,她的父母很早离世,寄住在舅舅家,初中毕业便独居自力更生。后来舅舅也走了,只留淑芳一人。孤独的身世让她更感恩他人带来的关怀。阿志的爸爸很喜欢淑芳,一直坚持写信和寄很多家乡的水果给淑芳。他的眼睛一年比一年差,却年年坚持提前半小时去车站接他们,并对淑芳嘘寒问暖。出于情理,分手的第一年,淑芳就提出不陪阿志回家过年的建议,但在阿志的恳求下,自己给自己制造了无法摆脱的困境,一切都源于一颗感恩的心。淑芳心地善良、知恩图报,也是一个完美的扁形人物。

    相比“扁形人物”,“圆形人物”的经历更能体现生活的本真面貌,更加丰富,也更加真实。影片中的林见清和方小晓都是圆形人物,人物性格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和释放。特别是在复杂的环境下,人物性格的矛盾会产生极大的张力,易于显现出本来的面目,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林见清在《后来的我们》中对父亲的情感是复杂的。他在北京打拼、努力挣钱为的就是在大城市安家,接父亲去住,给父亲更好的生活。但另一方面他在生活中又体现出对日渐衰老的父亲的不耐烦,和对父亲安土重迁思维的嫌弃和不满。他让父亲跟他去北京生活遭到拒绝后,竟说出“后半辈子你就想在这个破餐馆待着”这样让人心寒的“混帐话”。在感情方面,他一方面不嫌弃小晓的出身、家庭状况,也不在意她有没有学历,一心只想对她好,赚钱买房子以满足她在北京扎根的强烈愿望;但另一方面,他在爱情方面又非常大男子主义,自尊心极强同时又敏感脆弱。当他开发的游戏大获成功后,签了游戏公司,买了房子,便以为小晓一定会跟自己在一起。被小晓拒绝后,他始终不能明白,小晓要的是家,要的是有心有爱,而不仅仅是那一栋冷冰冰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