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高玉秀

    摘要:中華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贯穿着中国历史,展现着国民精神力量的凝聚,特别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更是弘扬经过五千多年的漫长累积和沉淀的中华文明。语文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并且不断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高中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阶段,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1-

    引言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都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在以往的教学当中,传统文化教学在高中语文当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发扬传统文化,并将其融于语文教学中,对当前的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语文学科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方面作用巨大。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优化语文教学设计,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将我国博大精深、值得留存的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其中,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其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理解传统文化内涵,为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贡献力量。

    一、传统文化含义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四个明确特征:民族色彩浓郁、历史漫长悠远、世代文化传承、内容博大精深。至此衍生下,一个多元化的中华文化呈现在世人眼前。“佛”“道”“儒”三家思想中隐含的哲学礼仪支撑了中华漫长的文化历史,传统“六艺”衍化而来的国画书法、曲艺对联、诗文乐赋、戏剧民谣、灯谜酒令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民俗的衍生从节日方面更能体现,无论是象征团圆之意的正月十五,还是寓意登高的九九重阳,都是传统文化的具象体现。另外,传统历法和古代自然科学等更是突破了学科限制,使得教育问题不再局限。

    二、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一)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较差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最为直接的手段便是教好古诗文,让学生不仅能读懂每一篇古诗文,而且能构建起系统的传统文化认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然而,在如今的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由于不具备扎实的文言基础,理解古诗文的能力普遍较差,这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只有借助多本工具书和大量的参考资料才能理解古诗文,而并未将古诗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语言结构等内容内化为自身储备,一方面又表现为学生由于文本理解的偏差,很难走进文本理解其文化意义,理解古代社会的风尚和古代文人的心态。

    (二)教师忽视利用传统文化熏陶学生情感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相比以往,青少年们能够通过网络接触到更为丰沛、庞杂的文化信息,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文化景象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以逃脱被边缘化的处境。面对这种现实,高中语文教师虽然在思想上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学,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依旧沿用“讲解字词—翻译文意—划分层次—归纳主旨”的模式,致使文本中的传统文化知识最终以零散的形式呈现,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接受能力极不相称,因此教学效果很难尽如人意。总之,缺少心灵共鸣的教学难以抵近学生的心灵,遑论其他形式的拓展与创新。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及创新研究

    1.通过古诗词创作背景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也是文人墨客创作的文学作品,因此其中肯定蕴含着作者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所说的就是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生活环境,之所以可以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首先要归功于作者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生活背景,那么就很难理解古诗词中所表达的含义。对于这样的情况,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当对古诗词作者的写作背景进行阐述和讲解。通过讲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可以增加古诗词的趣味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

    2.结合当今社会形式,弘扬传统文化教育

    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并非是复古或者盲目排外,而是结合当今的社会形式,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育当中。取中华传统文化之所长,舍陈言旧词之所短。以时代的角度看问题,学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慈子孝,摒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迂腐行为。教育的进步必须秉持传承和创新,择取传统文化教育的优良之处,并结合当前社会形式,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普及开来,让传统的精华得到完美的诠释,这才是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正确方式。

    3.阅读国学经典,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文固然经典,但毕竟篇目有限,若仅仅局限于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和思想、审美、情感方面的教育,未免过于拘束,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也只能了解传统文化的皮毛,无法在自主阅读和学习中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传统理念和人文精神。因此,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其能够完全自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为学生推荐更多的国学经典,让其利用课余时间了解、熟读原著,之后在课堂上设置相关专题,组织学生共同对国学经典进行探究性学习。

    总结

    在多元化教育背景下,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一代又一代学生的独立思考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更应让文化教育在课堂上、生活中开拓知识领域,学会融合教学模式,如孔子“因材施教”一般,对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传统文化内容为切入点,量身打造教学课件,将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完全发挥出来,彻底将传统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 吴雅丽.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课程开设的意义及教学策略[J].甘肃教育,2018(11).

    [2] 曾志辉.立足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论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