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涯教育目标体系及实施途径

    肖金昕 王乃弋

    

    

    

    〔摘要〕本文对小学阶段生涯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进行探讨,构建了以自我认知、职业世界认知和生涯管理为主体的小学生涯教育目标体系,并从生涯课程教学、学科渗透、班会课程、家校联系、团体辅导活动、生涯实践活动等多方面提出小学生涯教育目标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生涯教育;核心素养;自我认知;职业世界认知;生涯管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8-0034-04

    2018年3月,上海市教委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指导意见》,对小学阶段生涯教育实施重点进行专门部署,指出小学阶段的生涯教育应侧重于生涯启蒙,初步培育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意识。在国外,亦有专门政策文件的出台以保障小学阶段的生涯教育,如日本政府从1999年便提出要“从小学阶段开展生涯教育”,而小学阶段的主要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和职业观,进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习惯[1]。生涯教育并非仅是在高中进行选科及选专业指导、在大学进行职业指导,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涯意识、能力和行为,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准备,为培养有职业抱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做准备。因此,小学阶段的生涯教育应以生涯意识培养为主体内容,让处于人生起始阶段的小学生扇动影响未来发展的翅膀。

    我国目前对小学生涯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并不充分,对小学生涯教育应当达到哪些目标、目标实施途径并不清晰。本文从核心素养与小学生涯教育的联系出发,对小学生涯教育的目标体系与实施途径进行粗浅探讨,以期能为小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开展提供思路。

    一、核心素养与生涯教育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我们应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后,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共三大领域。小学阶段是初步形成核心素养的基础阶段,而生涯教育的内容与核心素养中的许多能力都有关联,如表1所示,灰色底纹的部分为生涯教育与核心素养相关的表现。

    从学会学习来看,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探索人生发展目标,把学习与现实生活、未来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意义。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经历从低年级的外部动机(如希望通过学习来获得老师表扬)到高年级逐步启动内部动机(即为自己而学习、为学习而学习)的转变,生涯教育可以有效地推动这个转变,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意义,乐学善学。

    从健康生活来看,生涯教育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管理、自主决策、自主行动、自主反思能力为主要方向,让学生主动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当学生感到自己的人生之路是光明的、有意义的,他才能发自内心去珍爱自己的生命、体会人生价值。同时,在生涯探索中,学生可以挖掘自己的潜能和自我价值,在实践中逐步达到健全人格和自我实现的目的。

    从人文底蕴来看,核心素养对人文情怀的追求与生涯教育不谋而合。小学阶段的生涯教育,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和尊重各种职业与劳动,而这亦是与人文情怀中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相契合。同时,生涯教育关注让个体探索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这也与人文情怀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关切人的生存和发展相呼应。

    从科学精神来看,生涯教育鼓励学生不断探索自我、探索外部世界,而这亦是在锻炼学生勇于探究的能力。在小学阶段便开始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可以促进小学生从具象逻辑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从责任担当来看,生涯教育注重让学生探索外部世界,找到工作的意义,而这个过程便是让学生接触社会的过程。对于懵懂的小学生而言,通过介绍职业的內容及责任、向他们讲述职业典型模范故事等生涯活动,从小便可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不同社会角色的责任与使命,从而树立起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对自己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有志少年。

    从实践创新来看,生涯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便是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认识劳动、尊重劳动,注重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生涯教育还注重对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均是综合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小学生涯教育目标体系构建

    生涯教育的目标如同冰山,冰山之上是看得见的职业选择,冰山之下是我们期望培养的学生生涯发展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形成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小便对学生进行启发。总的来说,小学阶段生涯教育的总目标可以分为自我认知、职业世界认知、生涯管理三个方面。

    在自我认知层面,小学阶段的目标应当是帮助学生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包括对自己优缺点、兴趣性格等品质的了解。增进小学生的自我认识可以帮助他们探寻自己的内在需求,将内在的需求与外在学习活动联系起来,找到学习的意义。这对应核心素养中“乐学善学”的表现。同时,自我认识层面还包括自我接纳、自我调整,而这与核心素养中的 “珍爱生命”和“健全人格”有关。

    在职业世界认知层面,小学阶段的目标首先是让学生体验和尊重劳动,这与核心素养中的“劳动意识”和“人文情怀”有关。其次,在让学生探索职业世界、健全职业观和世界观时,也是呼应核心素养中“勇于探究”和“社会责任”的表现。

    在生涯管理层面,小学阶段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生活管理能力和生涯决策能力,总体上与核心素养中锻炼“自我管理”的能力追求相近。

    与此同时,小学生涯教育还需要进行阶段性的划分,此处主要分为两段:小学低年级(1~3年级)和小学高年级(4~6年级),其依据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生涯发展理论与境外小学生涯教育实践结果。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小学生的思维基本特点为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我国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其关键年龄在四年级(10~11岁)[2]。在自我意识上,小学儿童处于获得社会自我的阶段,1~3年级自我意识发展处于上升期,4~5年级趋于平稳,6年级则继续上升[2]。从生涯发展理论上来说,舒伯(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生涯发展是具有阶段特征的,4~10岁的孩子属于幻想期,11~12岁的孩子属于兴趣期,而10岁左右的孩子则大致为4~5年级[3]。从境外小学生涯教育实践上来看,美国得克萨斯州丹顿独立学校便设置了1~3年级和4~6年级不同水平的生涯发展任务,台湾中小学的九年一贯制课程纲要亦是将1~2年级划分为一个生涯发展时期,3~6年级划分为另一个时期[4]。因此,我构建的小学生涯教育目标体系如表2所示。

    三、小学低年级生涯教育目标实施途径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大致在6~9岁之间,还处于刚进入校园的懵懂状态,低年级阶段的主要目标包括对自我认知、职业世界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规划能力的培养。

    (一)自我认知

    有学者研究发现,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并非匀速,一、二年级的自我意识上升幅度最大[2],因此教师要抓住此关键阶段,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接纳自己、接纳他人。与此同时,教师需要认识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我认识有很强的具体性,常常只能关注到具体行为的心理特征,因而要鼓励学生与家人、同伴沟通以获得他人的评价,并通过专门的心理课程、团体辅导活动来增强小学生的自我认识。

    (二)职业世界认知

    低年级学生的职业世界认知培养包括增强好奇心、班内工作体验、外在职业初识共3个方面。首先,年幼的学生本就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对看到的各种职业充满着幻想,因而教师要做的便是保护好学生的这些好奇心,鼓励学生去探索周边职业。其次,对于把教师视作权威的低年级学生而言,在分配到诸如值日生、小组长一类的班级工作之时,可以初步让学生建立起工作的责任感,此时教师的支持和鼓励则尤为重要。通过在班会课、心理课上对值日工作的探讨,亦可以增强小学生对劳动获得感和工作责任心。最后,引导低年级学生对外部职业的感知,可以从常见的职业出发,比如说教师、医生、消防员,等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相应职业的“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之中感悟该职业角色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认识不同職业所承担的责任,逐步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劳动观。除了校内的“角色扮演”一类的活动体验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家与父母进行职业的沟通,如给小学生布置作业来让他们回家与家人进行探讨,而后在课堂上与班内同学进行分享,以此发挥家长在生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自我生涯的反思。

    (三)生涯管理

    1.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沟通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沟通能力、集体奉献精神,也会有助于小学生从他人角度认识自己、完善自我意识。小学教师对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既可以开展专门的心理课程,也可以将班级集体活动、班级任务作为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人际交往水平。比如在班级分配卫生工作之时,让小组内部自主协调工作安排、同学之间共同合作来完成任务、承担责任等等,从活动之中提升学生的互助协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

    2.生活规划能力

    时间意识和规划意识对小学生来说是新鲜词,在离开幼儿园之后,小学生逐步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如上课不做小动作、回家之后分配好玩耍和作业的时间、完成好当日任务等。小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日程规划表,如每日记录下自己的作业、自己想要做的休闲活动,而后鼓励学生自主安排他们的课外时间。低年级小学生大多还处于玩心较重的阶段,教师应当正向引导而不应当过分压制,鼓励学生规划好玩耍的时间、寻找有意义的娱乐方式,从玩耍中让学生找到自身所爱、能力所长。

    四、小学高年级生涯教育目标实施途径

    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大致在10~12岁之间,其思维、自我意识、品德、自控等多方面品质都有所发展,高年级阶段生涯教育的主要目标包括对自我认知、职业世界认知和生涯管理能力。

    (一)自我认知

    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开始逐步从低年级阶段对生理自我的认识(如身高、性别等外在特征)过渡到对心理自我的认识(如兴趣爱好、能力、个性品质等)。小学教师要结合高年级小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引导小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征和积极的心理品质。除了探寻生活中的兴趣爱好之外,小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他们的职业兴趣,初步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倾向。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类型论代表人物霍兰德设计的活动版霍兰德兴趣岛屿(图1)便可供心理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以此来帮助小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倾向。

    (二)职业世界认知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首先需要了解更多职业世界的知识,不断丰盈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而学科渗透生涯知识等方式便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以人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为例,《詹天佑》的课文可渗透与工程师有关的职业责任与精神,让学生们反思提炼出工程师所具备的高知、刻苦、爱国奉献的品质;《穷人》的课文介绍了渔民的工作,教师可以由此衍生出对广大普通工作者,如清洁工、农民的介绍,以此来培养小学生工作无贵贱、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中华少年》的课文中描述了中华少年的责任担当,有助于培养小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为国为民的情怀……在学科渗透生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不能为了渗透而渗透,既不能让生涯教育占用过多课时而影响学科教学,也需要以多样化、易理解的方式让生涯教育巧妙融入。

    同时,小学高年级阶段需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建立起学习与生涯理想的联系、当前的学校生活与未来职业世界的联系。部分小学生可能会有“我家有几套房,我以后收房租就可以了”“我以后想当作家,所以我不用学习数学”之类的想法,不能从小建立起学习与职业的联系。教师要擅于从语数外这些学生常接触的学科出发,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当前学习在未来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对学生求知欲、潜能和兴趣的开发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学习动机,真正热爱学习。

    (三)生涯管理

    1.人际交往能力

    根据塞尔曼的儿童友谊发展理论,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大多处于双向帮助阶段,能主动去寻找朋友,对友谊的交互性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具有明显功利性的特点[2]。小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友谊发展的特点,借助专门课程、团体辅导、实践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人际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意识。

    2.生活规划能力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自主性和自控能力有明显提升,不再像低年级时那样需要教师的特别监督、家长的严格督促,因此在此阶段可以更加鼓励学生去珍惜时间、规划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目前的时间利用情况进行反思,例如画出周末的“时间馅饼”,直观地呈现出学生目前的时间安排,让学生感悟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除了利用专门的心理课程,小学教材中还有许多内容可以进行相关渗透,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中《匆匆》里描述时间飞逝的课文,数学教材中计算时间、高效利用时间的内容等。

    3.生涯决策能力

    总体上来说,小学阶段属于生涯了解的阶段,大部分学生可能并不能制定出相对稳定、恰当的职业目标,但教师亦可以在学生初步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世界并具备基础生涯能力之后,引导他们初步树立自己的生涯理想,构想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让未来的美好憧憬引领学生当前的学习。教师需要注意的是,社会是充满变化的,因而当前设定的职业目标可能会随着学生生涯探索的增多、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而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仍是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提高学生探索自己、探索职业世界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树立学生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黄红亚,刘丹.日本小学职业生涯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136(4):26-31.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徐国民,杜淑贤,钱静峰.中小学生涯教育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