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广播收听方式的变迁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收听广播的工具已从固定场所的有线喇叭或收音机变为便携收音机、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渠道,收听场景也变为自主收听和移动收听,收听状态则变单向收听为双向互动。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是广播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体现着广播人的锐意创新。

    【关键词】听广播 收听方式 移动 新媒体 变迁 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40年来,廣播业飞速发展,广播收听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迁:改革开放前,广播有线大喇叭在农村基本普及,在城市家庭以收音机为主;20世纪80年代初,便携收录机、迷你收音机开始普及;新世纪以来,车载收音机和手机成为人们日常收听广播的“利器”。广播收听工具的变化,反映了现代科技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也承载着几代广播人的努力和荣光。

    一、1978~1988年:台式收音机的黄金年代

    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从农村到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基层百姓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吃饱穿暖了的中国人,开始渴望更多的精神文化生活,过去价格不菲的台式收音机一时成了热销品。

    1978年12月29日,湖北《荆州日报》以《“三转一响”闹深河》为题,报道了湖北省潜江市园林办事处深河村的变化,收音机广播就是其中的“一响”。但当时收音机价格昂贵,一台音质清晰的多波段收音机还是家庭奢侈品。此后几年,收音机社会拥有量剧增,有线广播和广播喇叭则逐年下降,①普通人日常收听广播的场所也悄然发生变化,从盛行的户外大喇叭、家中小喇叭或大的台式收音机变为小型收音机。

    与听众的收听场所转移相适应的,是广播从业者对受众认知态度的转变。1983年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广播要“像知心朋友那样同听众亲切谈话”,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听众。“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广播理念的形成,使此后收音机中传出的声音,更多的是寓教于乐的、让人感到亲切的话语。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下,广播工作者认真践行“自己走路”的方针,通过快速播报、直播突发新闻等方式,实现了广播新闻与报纸有声版的告别。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名牌栏目《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常播出“本台消息”“独家新闻”,吸引了听众注意力。如1983年12月20日,中国总理飞抵埃及开罗访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访问团平安抵达的10分钟内就做了及时报道。同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广播成了中国百姓获知重要新闻的第一渠道,占受调查人数的53%,而报纸占比为34%,电视仅占13%。②当时知名度最高的新闻节目之一,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和《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1984年国庆35周年之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现场直播赢得了极高的社会赞誉。广播节目改革带来听众黏合力的提升、影响力的提升,又反过来助推了收音机销量的增长。

    广播腾飞、收音机畅销的大背景是中国社会的日益开放和富强。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沿海地区,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一系列改革动作,以大板块、大时段直播及热线电话等新形式,创出了被学界和业界称之为“珠江模式”的广播新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持续的示范效应。

    二、1988~2000年:过渡时期的广播收听

    本文中的过渡时期是指从传统的单向、固定收听时代向交互、移动收听时代的过渡。这段时间,广播的接收工具已从固定的大块头收音机变成便携收音机;在收听节目的过程中,广播节目与听众利用热线电话实时双向互动。

    从听众角度来看,1988年无疑是中国广播业发展的重要拐点: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平均每百人拥有收音机的数量停止了连续多年的攀升,开始逐年下滑。③1980年后,先是日本收录机涌入中国,接着国产燕舞收录机风靡全国,加上各种三四个波段的立体声收录机,叫人目不暇接,成了那个时代街头舞蹈的标配,更是时尚的代名词。随着收录机的兴起,单功能收音机的需求量下降。以上海为例,晶体管收音机销量1980年为102.56万台,1985年为57.3万台,到1989年只有32.41万台。电子管收音机逐渐被淘汰。特别是在调频、立体声、集成化等关键技术被一一突破后,收音机产品加速更新迭代,款式也从大台式转向组合式和袖珍式。

    而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和电视“第一媒体”地位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奠定,广播的地位一度下降,收音机成了家庭闲置品。到20世纪末,功能单一的台式收音机在民间家庭中基本消失,物美价廉的袖珍收音机装进了人们的口袋,装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交通工具或私家车中。广播收听工具的变身,也标志着广播收听场景的转移,倒逼着广播内容的调整——日常的广播收听变成了相对私人的事情,一些咨询个人感情、家庭、事业问题的广播谈话节目出现了。

    车载收音机为广播从业者打开了交通广播的新天地。最先试水的是交通越来越拥堵的上海,1991年9月30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设立交通信息台,成为国内首家交通广播频率。该频率设立的初衷是为司机提供及时的路况信息,即时通报突发事件,疏导行人车辆,播出后收效良好,被听众誉为“无形导游”和“空中红绿灯”。④到1999年底,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已有15家交通广播频率,西部地区也相继出现了5家。从交通广播频率的分布,可以清晰反映出移动听众的分布,也反映了广播电台作为服务型媒体在大中型城市复兴的事实。不过当时国内互联网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广播电台的网上迁移还较少,听众听广播还主要是依靠传统的收音机。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电台已开始注意通过让听众点歌、打热线电话、发短信等方式参与互动,部分实现了无线电广播的双向传播功能。

    三、2000年至今:无时无处不在的移动多媒体收听(视)

    新世纪以来,互联网迅猛发展,智能手机逐渐成为一个集成诸多功能包括广播的接收端,成了现代人须臾不离身的日常装备。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2018年上半年新增网民2968万人,较2017年末增长3.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⑤统计数据还显示,近年来,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时间。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一大贡献,是突破了原来的广播边界,使曾经由广播电台到收音机用户的清晰单向线性传播结构变成了现在漫无边际的网状传播。这点在中国的表现尤为突出,因为无论是音视频网站的兴起,还是音视频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中国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其中既有传统广播电台的功劳,也是全民参与的结果。“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开启,广播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电台通过电波或导线进行定期连续的语音传播,而是包含了更多的制作与播出平台,也分化出更多的接收终端”,⑥除传统的收音机外,手机、电脑、便携式接收终端、车载接收终端、数字电视等设备均可接收电台广播信号。“广播接收终端的多元,不仅为听众收听增加了选项,也克服了传统广播转瞬即逝、不能回听等弊端。融媒体广播不仅弥补了传统电台节目的易逝和资源浪费,还可以轻易实现节目的储存和再播出。” ⑦

    移动接收终端的推广和普及,使人们收听广播的习惯彻底改变,新型智能手机与传统袖珍收音机、车载收音机等一道,组成了随时随地、任意组合、方便快捷的广播收听渠道,广播的时间限制、容量限制均被突破。一方面,全世界的音乐和新闻资讯等音频节目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现代人大饱耳福;另一方面,随时随地接收或传送成了广播听众的日常状态,只要手中有一台上网设备,就随时可以打开搜索引擎,查找所需音频信息,过去定时收听广播的方式已一去不复返了。广播收听与节目上传、节目评价的同步交互,使广播电台随时可以了解听众情况,分析听众的组成和节目偏好,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移动收听,极大地便利了听众与电台的互动,使听众与內容生产者之间的转化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收音机是我们能够想象的最美妙的公共传播体系,巨量的频道……可以让听众不再只是收听,而且也让他们能够说话,广播节目不再孤立听众,而是串联听众。”⑧广播事业初创时期,人们就赋予了其双向交互传播的美好愿望,也就是我们今日所乐见的“社交媒体”属性。互联网技术介入广播后,传统的广播概念、广播使用及广播收听等都需要重新审视、重新厘定。

    从广播收听角度看,一类是同步收听,即节目播出与收听发生在同一时间,多数的广播从业者、广播调查公司所进行的调查对象,目前基本都局限于同步收听的群体,而这一群体主要集中于堵在路上的司机和有充足闲暇时间的中老年人;另一类是非同步收听,就是平时并不听收音机、但会在业余时间搜索手机里的广播音频节目。以笔者本人的经验,自己和熟悉的亲友都不是同步收听广播的受众,但却是声音广播的忠实听者,平时经常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得到”“龙卷风网络收音机”等手机客户端收听广播音频节目,还在微信朋友圈里大力推广。可见,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广播的潜在听众范围是增大而不是缩小了。遗憾的是,即使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经常发布的互联网发展研究报告中,对这部分听众的情况也常常语焉不详。广播电台如果忽视这一部分听众的需求,无疑是自我设限,束缚了发展的手脚。对广播电台而言,拥抱新技术,接纳和呼应新听众的要求,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针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广播界很早就参与到“三网融合”的实践,力求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隔阂。2018年3月,为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作用,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又提出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决定。其主要职责就是贯彻党的宣传方针政策,拟订广播电视管理的政策措施并督促落实,统筹规划和指导协调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发展,推进广播电视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监管、审查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和质量,负责广播电视节目的进口、收录和管理,协调推动广播电视领域“走出去”工作等。这意味着广播、电视与互联网融合的加深及对广播传输内容尤其是互联网广播内容监管的加强。而对广播电台、电视台与互联网内容的共同治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诸多“听众”正变为广播内容提供者的积极应变。

    四、结 语

    从中国听众听广播方式的变迁,也可以看到中国广播业的发展。在接收工具从固定收听的单功能收音机到移动收听的多功能“收音机”,听众从单纯听广播到听众、受众和广播用户“三位一体”的转换过程中,电台与听众都成了全媒体生态链中的一环,需要引起广播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而无论是广播从业者还是业余广播内容提供者,只有切实把为听众/受众服务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办好广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注释

    ①1980年,全国广播喇叭9856万只,1984年减少为8603万只,1985年8271万只。参见《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8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年版,第862页、864页。

    ②王巨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众调查综述(1983年 ~ 1985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8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年版,第571页。

    ③1987年,中国平均每百人拥有收音机的数量是24.1架,比1986年增长0.4%。从1988年开始,收音机的人均拥有量连年下滑,到1995年,人均收音机的数量只有16架。听众来信也逐年减少。数据来自《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86~1999),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④黄铭兴:《空中“红绿灯”——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交通信息台》,《新闻记者》,1992年第1期。

    ⑤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8/t20180820_70488.htm.

    ⑥⑦艾红红、冯帆:《“广播”定义新探》,《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年第3期。

    ⑧〔英〕汤姆·斯丹迪奇著:《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林华译,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版。

    (本文编辑:肖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