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研究

    李雪冰

    摘 要:专业教学标准对于高职院校准确把握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起着重要指导作用。由于虚拟现实应用技术是新型专业,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还面临岗位设置复杂、岗位工作任务与课程体系对接难度大等诸多困难,下一步,应以职业为导向,构建包括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教学基本条件、质量保障等方面主要内容高职学标准。

    关键词:高职;虚拟现实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285

    基金项目:本文是2020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技能大赛引领下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0-AFCEC-236)。

    2016年教育部于2016年11月出台了《关于做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的通知》,2018年教育部正式宣布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院校中设置“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首次开设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本文就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制定进行探索。

    1 “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现状

    1)市场需求大,人才匮乏成为产业发展的重大阻碍。虚拟现实市场从2016年开始异军突起,2017年中国市场产值达到170.5亿元,2020年规模将达到9000亿元,随着虚拟现实行业的快速兴起,虚拟现实专业人才缺乏的短板凸显,对人才需求提出严峻挑战。数据显示,虚拟现实(VR)游戏的搜索量较前年提高1500%,工作岗位也增加400%。对于这个新兴产业,现有人才多为从游戏、动漫等行业转型而来,虚拟现实产业相对其他很多产业来说门槛更高,涉及圖形图像、数字建模、场景构建、输入算法、交互等尖端领域,对于人才要求极高。一方面是专业人才的匮乏,而另一方面是市场对于中高端人才的需求迅速提升。

    2)高职院校开展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的差异性明显。据统计,2019年71所高职院校首次开设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各学校专业基础和专业建设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根据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结果显示,有20个省开设了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东三省仅有吉林省、辽宁省的个别高职院校开设了本专业。

    3)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课程体系对接难度大。虚拟现实行业综合性很强,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图形图像处理、数字建模、 输入算法、交互设计等基础。同时不同岗位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不一样,例如建模领域必须掌握场景、人物等模型的构建能力,编程领域必须具备游戏引擎开发的能力。

    2 高职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整体思路

    1)以广泛调研为基础。调研对象包括行业、企业、同类院校等。行业调研主要了解虚拟现实行业发展形势;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等对本行业技术技能领域的新要求;行业岗位设置情况及行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接的联动机制。企业调研主要了解企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变化及对保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要求。学校调研主要了解本专业的学生情况、师资情况、课程体系、实习实训条件等。并通过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调研本教学效果的评价、课程设置、教学实施、职业技能训练等反馈。以此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对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2)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可转化为学习领域的项目或任务,进而产生相应的课程模块,构建出专业课程体系。包括: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设置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整合为专业课程,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差异性设置为专业拓展课程。

    3)明确其他保障设施。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设置专业教学基本条件、制定相应的质量制度。其中包括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对师资队伍的构成设置条件;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学习、实训环境和资源等提出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特色为质量保障机制制定标准。

    3 高职虚拟现实应用专业教学标准的内容设计

    3.1 职业面向

    虚拟现实技术对应的行业三维建模和动画制作、全景视频拍摄、虚拟现实引擎开发、增强现实引擎开发、虚拟现实软硬件平台搭建和维护等。结合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高职学生能够胜任的岗位,主要岗位包括三维模型师、三维动画师、三维材质师、全景拍摄师、引擎开发师、虚拟现实软硬件维护工程师等。

    3.2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要具备前瞻性,既要考虑学生毕业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后续发展能力。因此高职虚拟现实应用结束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项目交互功能设计与开发、三维模型与动画制作、软硬件平台设备搭建和调试等能力,从事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项目设计、开发、调试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3.3 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是对学生所需掌握的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组成。素质方面,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知识方面,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及行业特点提出具体要求。能力方面,结合本专业特点、行企技术标准、主要岗位(技术领域)要求等。另外还应包括终身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要求。

    3.4 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以职业岗位(群)为基础、以核心的业务技能为载体、以提高学生的岗位能 力为目标,既体现规范性,又具有开放性。虚拟现实专业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其中专业课程遵循融合课、大课制方针,开设photoshop基础、VR程序设计基础、VR模型动画制作技术、Unity3D游戏引擎基础、虚拟现实交互设计、VR(AR)游戏开发等10门专业课。

    2)学时安排。三年制高职原则上每学年教学时间不少于40周,总学时数约为2500-2800。专业实践类课程按周安排教学计划,每周按20学时计算。必修课每周学时不高于22学时。原则上公共基础课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25%,选修课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0%。

    3)教学基本条件。(1)师资队伍构成。师资建设是专业教学的基本条件,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包括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在校生与专任教师之比不高于25:1。其中专任教师需有企业实践经历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兼职教师应主要来自行业企业,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熟悉虚拟现实岗位工作流程的技术专家或具有熟练技能的一线技术人员。(2)数字教学资源。专业课程需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

    4)教学方法。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力与教学资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倡导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混合式教学、反转课堂等方法。

    5)质量保障。质量保障以自我评估为核心,建立周期性评估制度,开展在校生与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社会评价。质量标准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保障是基础,过程管理是重点。严格执行校院(二级院)两级的质量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