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管理类专业教材困局与思考

    摘 要: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向与研究型大学有明显不同,因而对教材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一些传统管理类专业教材的理实脱节,会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实用的管理技能,进而影响毕业生就业。如何以教材为推手,平衡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培养具有技术操作能力的管理类人才,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教材建设;管理类专业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281

    1 应用型大学的提出及对传统教材的挑战

    应用型大学是一种办学定位,相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主要是为了满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而进行的大众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提出全国有600所本科院校要转型为应用型大学,有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应用型大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学生不同于职业院校和民办高校的技工,而是强调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注重理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这种模式具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评价标准,当然也需要相应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的支持。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背景下,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伴随着我国应用型大学数量的增多,如何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化课程与教材改革,推进应用型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界的一个全新课题。教材建设与管理是应用型大学提高教学质量规划中的重要一环,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究的主要课题。

    2 当前各类管理类专业课程与教材的问题及缺陷

    2.1 教材与当前高校转型市场需求、学生的特点和培养方向的双重脱节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精英教育的思维惯性,有着无法割舍的理论情怀,从形式上看,教育目的依然是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基于这一前提,众多高校的管理类专业形成了以抽象理论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模式,这就使高等教育与现实社会对毕业生的真正诉求以及市场的反馈信息相脱节,过分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和高深。千篇一律的知识灌输型教材没有充分地、实事求是地考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志趣的学生的特点,难以调动学生通过教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相当部分学生甚至厌学弃学。

    2.2 课程教学缺乏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

    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遭遇种种尴尬,其中原因之一在于该专业缺乏专业特色。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学生本人都不太了解该专业清晰的工作描述,或者能胜任的具体职位是什么。以职业经理人来说,显然没有多少用人单位一开始就将毫无工作经验的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直接聘为经理,他们在人才市场上对管理岗位人才的要求往往很具体,毕业生都得从具体的职能部门的工作做起。究其原因,除了经验累积不足,更为关键的是“知”与“行”的脱节,学校通过教学和教材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脱离工作实际,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重基础、口径宽,学生实践应用的管理技能沒有形成,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不匹配,缺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2.3 课程体系刚性有余,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

    现代市场经济瞬息万变,越来越要求管理人员追求管理技能的多样化、动态化,以及应变性。如果所学课程或所用教材内容陈旧而找不到具体对应的情境,管理技能的训练就会失去相应的智力支持,前述情况对在校学生管理知识的更新施加了较大压力,从而倒逼课程与教材的双重改革。自然而然,有些课程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应该剔除,而有些新课程(如管理沟通、管理技能开发与训练等)成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新切入点;此外,大部分基础课程应当紧跟时代步伐或者带有前瞻性地不断更新内容。这些课程的改革变化必然对教材的模式和内容提出新的要求。目前,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许多地方性综合大学的管理类专业教材在不同程度上都出现陈旧老化、更新速度慢、缺乏前瞻性等问题;或者内容体例僵化,有效信息容量不足,信息更新频率较低。陈旧落后的教材内容不能适时调整,而另一些贴近学科发展前沿和市场迫切需求的知识点又不能较快地得到补充,其结果是课程的更新速度滞后于企业发展的要求,学生得不到最新知识的教育,必然不能很好地掌握该领域的最新成果与研究动态,管理技能形成的效率低下。

    3 面向应用型大学管理类专业教材建设的一些思考

    3.1 充分考虑应用型高等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突出实战性的教材体系

    应用型院校管理类专业教材应主要体现应用性、实践性、训练性特点,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据不同的课程特点,引导课堂教学从原来的学生就业面向行业企业的宏观面转向面向行业企业的部门中观面,同时区别于高职院校面向行业企业的岗位面。

    具体到教材的内容架构方面,应注重知识点与案例实训的充分互动和灵活嵌入,在培养学生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帮助学生建立基础逻辑的基础上,将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实操来掌握管理学技能的实用技巧,以实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开阔其思路和眼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主动突破,避免老师照书教、学生照题做的固化模式,使学生具备灵活应用知识技能的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态度,帮助学生在就业时脱颖而出,迅速适应岗位需求。

    3.2 结合时代背景,推进互联网技术与教材相融合

    当前,我国通信科技发展已领先世界,5G技术日趋成熟。在这个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在高等院校教学与教材中的普遍应用已成大势所趋。管理类人才原本就需要具备极强的市场敏感性和新兴事物嗅觉,应用型大学更应在“互联网+”时代走在改革的前列。当前管理类专业教学中虽然已普遍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手段,但形式大多较为单一,缺乏时代特色。反观教材也是如此,理工类专业由于各类工程和技术软件已经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在教材中的应用已经屡见不鲜;而管理类专业限于行业背景,缺少行业技术手段辅助,所以看起来在立体化、网络化建设上难以发力。但实际上,对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应用而言,技术背景并不是必需的。管理类专业教学完全可以通过交互技术和案例云数据库建设,实现教材立体化形态,保证教材内容的前沿性、实用性;此外,互联网思维也更利于教师与具有现代思想的学生无障碍沟通,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中。

    4 结语

    应用型大学是高等教育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具有极强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应用型大学在多层次高级人才体系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应用型大学管理类专业对教材的需求是以实用性为根本的,这就要求教材体例必须灵活变化,控制好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比例,同时积极融合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以成为高校培养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一大助力。

    参考文献

    [1]赵小丽.“应用型大学”教学改革与创新[J].亚太教育,2016(19):73.

    [2]郑国强.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应用型大学[J].教学研究,2000(09):227-229.

    作者简介

    刘翯(1982-),女,北京人,本科,出版中级,主要从事图书选题策划、编辑出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