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成功要三“勤”

    赵伟建

    爱因斯坦认为成功等于艰苦的劳动加正确的方法和少说空话。三者之中,艰苦劳动,即“勤”是首要条件。西方有句名言叫“天才出于勤奋”,中国也有“勤能补拙”的古语。成功成材都离不开“勤”,当然写一手好作文也离不开“勤”。

    一、勤读书。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也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名言都说明了读书与作文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说读书与写作不可分割。读书能启迪灵感,引发创作动机。纵观文学史,凡著名作家,大都嗜好读书。读书使得他们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文采横溢,佳作层出不穷。而中学生要提高写作水平,不仅要学好课本知识,更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阅读名篇名著、报纸杂志。利用好空余时间,特别是假期,一定要静心下来好好读上几本书。因为阅读不仅能开阔视野,提高认识,陶冶情操,丰富作文内容,还能提高写作技巧。而且当阅读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自然而然会生发出诸多感受,而这些感受可以通过写作的形式呈现出来。越读书,越有东西可写;越有东西可写,越感到读书的乐趣,良性循环,写作水平自然不断提高。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书就是源头活水,只有勤读书、多读书,才能思想鲜活,才思不竭,从而笔下生花。

    二、勤练眼。所谓“练眼”其实就是观察生活。鲁迅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要观察。”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勤练眼正体现了生活与作文的紧密关系。写作的要务是表现生活中的“美”。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想在生活中多多地发现“美”,就必须练眼睛,多观察。阿·托尔斯泰在《论文学》中讲过一个故事:高尔基、安德列耶夫和蒲宁三人坐在饭馆里比赛观察人物,有人进来,三人各用3分钟,对进来的人进行观察和分析。高尔基说,他是一个脸色苍白的人,身上穿的是灰色西服,他还有一双细长的发红的手。安德列耶夫只是胡诌了一通,他连对方所穿西服的颜色都没看清。蒲宁却有着一双非常敏锐的眼睛,他说,这个人结的是一条满是小点子的领带,小指头的指甲长得有些不正常。他甚至连这个人身上的一个小瘊子都观察到了。他详细地把所看到的描绘了出来,还说:这人是个国际骗子。他们当即向侍应生打听这人是谁?领班说,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人,但这个家伙的名声很糟。可见,蒲宁观察与分析得很正确。这就是锻炼眼力的结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写好作文,一定要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只有真正投入生活的怀抱,勤于观察,作文才会精彩。

    三、勤动笔。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中学生不但要在课堂学习中多动笔,更要在课外阅读、观察时作笔记。比如,阅读时做点读书笔记,观察时写点观察日记,这对提高写作水平大有帮助。一位老作家劝有志于写作的人说:“你要写札记,像个用功的学生那样勤于写札记。”“平时留心周围的人和事,要观察得深一些,细一些,特别是在接触各种人物后,要把他们的言谈举止记下来,积累起来,久而久之,素材就多了。”其实,勤读书、勤观察后,自然会生发出许多感悟与想法,这时,动笔就不是难事了。关键是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把这些感悟与想法表达出来。这也就体现了语言与作文之间的重要关系。而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語言。那些有成就的文学家之所以被称为“语言大师”,就因为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如何得来,关键要能够熟练运用语言。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熟练地运用语言,才能逐步把语言用得巧妙,用得美好。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动笔,写多了,自然能写出好的语言。把动笔当成一种习惯,眼力就会变得敏锐,曾经的阅读更会让你才思喷涌,语言运用能力自然大大提高。于是,你也可以挥毫洒墨,在文字的世界里遨游。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的这句话道出了成功的真谛。写作也是如此,要开出绚丽的成功之花,写作者必须付出勤奋劳动,运用正确方法,再加上实实在在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