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加反馈在普通高校武术技能习得中的效应与实验研究

    林正兰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实验研究、数理统计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追加反馈的三个实验因素:类型、时机、频率各两个水平在普通高校学生武术动作技能习得不同阶段中的效应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追加反馈在具有复杂程序性动作技能习得中的正确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追加反馈;动作习得;实验;使用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5-0090-04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Augmented feedback in ordinary collegeStudents motorSkill acquisition , this paper use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trial law,Statistical method (multiple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logical analysis toStudy three test Augmented feedback factors: type, timing, frequency in collegeStudents Taijiquan motorSkill acquisition at differentStages of level .The results of thisStudy for Augmented feedback in a complicated process of motorSkills acquisition can Provided reference forSimilar events.

    Key words: Augmented feedback;motorSkill acquisition;experimental;Correct use

    学习是一种经验、教训的提取和总结,是一种根据反馈信息进行不断自我调整的控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反馈信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Adams认为:没有反馈就没有学习。在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习者的、能直接控制的反馈一般也就是追加反馈 (Augmented Feedback)。由于教育者对追加反馈的理解和具体使用不同,对追加反馈在体育运动技能习得过程中作用的认识也不一样,目前对于追加反馈在体育动作技能习得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种描述:“①追加反馈对运动技能的习得是必需的;②追加反馈对运动技能的习得是有益的;③追加反馈对运动技能习得是多于的;④追加反馈对运动技能习得是有害的”。另外在本研究过程中笔者对64名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调查也发现,94%的教师对于追加反馈的指向、追加反馈的类别、追加反馈的性质、追加反馈的时机、追加反馈的频率及追加反馈的效果等理解与认识都莫衷一是。

    普通高校武术教师是动作技能教学的主导者和控制者,而追加反馈是其主导和控制的工具,鉴于追加反馈在运动技能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及对追加反馈认识和使用的混乱,有必要为提高武术动作技能的教学质量对追加反馈在普通高校武术技能习得中的应用进行实验研究,以期为提高普通高校武术教学质量、有效传承优良民族文化提供参照。

    1 研究对象

    选择江苏三所高校8个武术选修班共240人,其中男生183人,女生57人,按照入学网上选课标准限定的每班30人,共计8个实验班组,经调查所有研究对象均无武术学习经历与经验。

    2 实验设计

    2.1 教学实验内容的确定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主要以套路为主,在套路教学中,又以24式简化太极拳为重中之重,为此本研究以24式简化太极拳为本实验教学内容。24式太极拳学习与演练对人体生理、心理负荷不大,所以本实验男女生实验条件及评价标准相同。

    2.2 实验因素设定

    调查显示,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的追加反馈主要是定性的绩效反馈(knowledge of performance, KP,关于运动操作过程中动作特征的信息),且因条件限制,追加反馈的提供以言语KP为主,很少采用录像手段。所以根据专家建议并结合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实践,本研究的实验因素设定为3个,每个因素有两个水平,具体为KP的类型:描述性KP(descriptive KP,仅简单描述操作者所犯的错误)和说明性的KP(prescriptive KP,不仅指出错误、错误产生原因,而且还告知操作者如何才能纠正错误);追加反馈的时机:同步追加反馈(concurrent augmented feedback,是在个体操作技能或运动过程中提供的追加反馈)和末端追加反馈(terminal augmented feedback,是在个体完成技能操作或运动后提供的追加反馈);追加反馈的频率(根据24式简化太极拳单次练习的时间,本研究把追加反馈的频率定为1和2,“1”指每一次练习都进行反馈,“2”指每两次练习进行一次追加反馈)。

    2.3 实验因素及水平的标定

    追加反馈的类型标定为K:KA (描述性kp)、KB(说明性kp);追加反馈时机为T:TC (同步追加反馈)、TD (末端追加反馈);追加反馈频率为F: F1(追加反馈的频率为1)、F2(追加反馈的频率为2)。

    2.4 实验方法

    本实验涉及3个实验因素(经分析,3个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计),每个因素水平相同,皆为2个,实验的总组合数为8,本教学实验采用拉丁方设计。具体实验班级分组见表1。

    2.5 数据分析

    两个阶段采集到的关于施加不同实验因素的太极拳技能习得效果评价均采用多元方差分析。

    3 实验控制

    8个实验班级由2名(另各配1名实验辅助教师)武术老师(每人带4个实验班)分别施加不同实验因素进行为期8周2个阶段的(1~3和5~7为周教学实验,第4和第8周分前后两次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的太极拳教学,教学时均跟随相同的音乐练习,教学环境相似,每周2次课,每次课进行50分钟的太极拳教学,实验前,对4名参与实验的教师进行了为期1天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实验的目的、追加反馈的种类、不同实验因素的意义、不同班级实验因素的搭配、不同实验班级教学时实验因素的操作与控制、教学量、实验终结时对学生动作技能习得结果的评价、实验对实验对象的保密等。实验中及实验结束时对学生的考评方法、标准。方法:3~4人一组,跟着音乐操作,教师观察打分。评分标准见表。

    

    4 结果与分析

    4.1 追加反馈在24式太极拳教学实验中运用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是动作技能较生疏阶段,1~3周教学,第4周考核。考核结果的多元方差分析。

    具体数据参见表4。(注:Kind代表追加反馈类型,Timing代表追加反馈时机,Frequency代表追加反馈频率,Score代表效果得分)

    

    分析:表4第一行的Corrected Model是对所用方差分析模型的检验,该检验的P值远小于0.05,因此所用的模型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所设的三个因素中至少有一个是有差异的。第二行是对模型中常数项是否等于0进行的检验,在分析中没有实际意义,可以忽略不计。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太极拳教学实验的第一阶中实验因素:追加反馈的种类(kind,P=0.043﹤0.05)、追加反馈的时机(Timing,P=0.028﹤0.05)以及追加反馈的频率(Frequency,P=0.016﹤0.05)对学生太极拳技能的习得效果均具有影响,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追加反馈得频率﹥追加反馈得时机﹥追加反馈得类型。

    24式简化太极拳属连续性动作技能,练习时在要求学生力图记住动作程序的同时还要注意动作技能操作的手型,步型,操作路线,上下肢、手眼、及全身协调配合的正确性,所以学习时虽强度不大,对身心负荷也较低,但是对于毫无太极拳经验及经历的普通高校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所以在练习的初级阶段对于教师提供的外在指导依赖性较大,这与统计结果也相一致(3个实验因素对于太极拳动作技能习得效果的影响均有显著性意义)。

    为了解三个实验因素各个水平对于普通高校学生太极拳技能习得影响的具体情况,对有统计学意义的三个变量用SNK法作两两比较,结果参见表5、表6和表7。

    

    表5、表6、表7统计结果表明,追加反馈三个实验因素的不同水平对于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实验初级阶段作用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从表5中可以看出:说明性追加反馈KB(说明性kp)的作用效果优于描述性追加反馈KA (描述性kp),统计结果提示在太极拳动作技能学习的初级阶段,要求提供外在指导和控制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指导时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即在太极拳教学的初阶阶段最好在指出学生错误的同时,告诉学生为什么出错以及改正的方法;表6表明:同步追加反馈的效果比末端追加反馈的效果要好,这可能是因为24式太极拳对于初学者来说,注意的不仅是对动作形式的记忆上,还要同时兼顾太极拳学习演练所要求的各个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其外在的表现通常是手忙脚乱,所以需要教师及时的提高指导;表7的统计结果说明在太极拳动作技能习得的初期追加反馈的频率与动作习得效果呈正相关,24式太极拳属于要求记忆的、难度颇高的动作技能,有较为复杂的动作程序,现场观察及实验考核都表明学生在学习24式太极拳的初期出现错误最多的是动作遗漏、路线错误,所以在24式简化太极拳动作技能习得的初级阶段,较高的反馈频率是必须的,对于运动技能的习得效果有很高的促进作用。

    4.1 追加反馈在24式太极拳教学中运用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为动作技能较熟练阶段,5~7周教学,第8周考核。实验考核结果的多元方差分析。具体数据参见表8。

    从表8可知,追加反馈的频率、类型、时机对普通高校学生太极拳第二阶段动作技能习得效果均有影响,追加反馈的频率(P=0.048﹤0.05)、追加反馈的类型(P=0.032﹤0.05)、追

    

    加反馈的时机(P=0.019﹤0.05)对学生太极拳技能习得效果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三者作用大小依次为:追加反馈使用时机﹥追加反馈类型﹥追加反馈频率,这与第一阶段追加反馈对学生太极拳技能习得作用、效果有很大不同。在第二阶段太极拳技能的教学中,学生对于24式太极拳技能的掌握相对于第一阶段而言已由较生疏转向较为熟练,在此阶段学生已具有对24式太极拳动作技能独特的见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练习中间及练习间隙需要较多时间专注于对动作路线、方式、风格的回顾与思考,因此对于追加反馈的频率、类型、时机及其相应的水平要求也具有该阶段性相应的特征。

    为了解三个实验因素各个水平对于普通高校学生太极拳技能习得第二阶段影响的具体情况,对有统计学意义的三个变量用SNK法作两两比较,结果参见表9、表10和表11。

    

    从表9中可以看出,在第二阶段说明性追加反馈KB(说明性kp)的效果依然优于描述性追加反馈KA (描述性kp)。参与实验的对象都是无太极拳经历和经验的初学者,虽然在此阶段对太极拳动作技能已有自己的见解,但毕竟不是专业出身,仍然需要指导者指出其动作操作过程中的不足、不足产生的原因及改正的方式方法,学生在太极拳动作技能习得过程中,描述性追加反馈无论是在教学实验的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其对太极拳动作技能习得效果的作用都不及说明性追加反馈。

    表10中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追加反馈的时机在太极拳动作技能习得过程中的效能在第二阶段发生了改变,末端追加反馈TD的效能优于同步追加反馈TC,这一结果与第一阶段正好相反,其原因可能是在太极拳动作技能习得的第二阶段,学生对于动作技能的掌握已由生疏变为熟悉,在太极拳动作技能操练的过程中其注意力主要集中注自身理解下的动作技能记忆与操练,外在反馈在其动作技能操练过程中可能由第一阶段的提示帮助变成了干扰其正常操作动作技能的障碍。

    从表11中可以看出,追加反馈的频率在太极拳动作技能习得第二阶段中的效应也发生了变化,追加反馈频率与动作技能习得效果之间的关系由第一阶段的正相关变成了负相关。经过6周12次课外加2周考核共大约700多分钟的太极拳教学,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已具备较为熟练、操作表现规格较高的24式简化太极拳演练能力,操练间隙需要较多时间的动作想象、分析与消化,过多的外在指导次数在此阶段可能挤占了其自我动作思考的时间,其结果就是不仅不能促进动作的熟练程度和操作规格,反而阻碍了动作技能发展提升的速率与通路。

    5 结 论

    追加反馈在普通高校武术(太极拳)动作技能习得中的效应与使用经过为期8周两个阶段的教学实验后,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5.1 追加反馈在第一阶段)教学实验后得出的结论

    5.1.1 追加反馈在普通高校武术(太极拳)动作技能的习得中,追加反馈的种类(kind,P=0.043﹤0.05)、追加反馈的时机(Timing,P=0.028﹤0.05)以及追加反馈的频率(Frequency,P=0.016﹤0.05)对学生太极拳技能的习得效果均具有影响,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追加反馈得频率﹥追加反馈得时机﹥追加反馈得类型。

    5.1.2 追加反馈三个实验因素的不同水平对于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实验初级阶段作用的效果是不同的。说明性追加反馈KB的作用效果优于描述性追加反馈KA的效果;同步追加反馈TC的效果优于末端追加反馈TD的效果;在太极拳动作技能习得的初期追加反馈的频率与动作习得效果呈正相关。

    5.2 追加反馈在第二阶段教学实验后得出的结论

    5.2.1 追加反馈的频率、类型、时机对普通高校学生太极拳第二阶段动作技能习得效果均有影响,追加反馈的频率(P=0.048﹤0.05)、追加反馈的类型(P=0.032﹤0.05)、追加反馈的时机(P=0.019﹤0.05)对学生太极拳技能形成效果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三者作用大小依次为:追加反馈使用时机﹥追加反馈类型﹥追加反馈频率。

    5.2.2 三个实验因素不同水平对太极拳技能效应:说明性追加反馈KB的效果优于描述性追加反馈KA;末端追加反馈TD的效能优于同步追加反馈TC;追加反馈频率与动作技能习得效果之间的关系由第一阶段的正相关变成了负相关。

    6 建 议

    6.1 在普通高校学生武术(太极拳)动作技能习得的初期(动作较生疏阶段),指导者应充分利用追加反馈对动作技能习得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效应,发挥追加反馈的最佳效能。另外指导者在使用追加反馈对动作技能习得促进的同时还要针对追加反馈的类别、时机、使用频率的不同水平加以正确区分并使用,如在动作技能习得初期,指导者应多用说明性追加反馈、同步追加反馈,而且追加反馈要的频率要高。

    6.2 在武术(太极拳)动作技能习得的第二阶段(动作技能较熟练阶段),指导者在使用追加反馈对动作技能习得产生优良影响的同时,应根据学生动作技能习得的阶段及时调整追加反馈的使用,如:此时应增加说明性追加反馈、末端追加反馈的使用,减少同步追加反馈与描述性追加反馈的提供,在提供追加反馈的频度上应随着学生动作技能水平的提高逐渐减少,尽量减少过多的指导频度对学生动作技能习得的干扰,有计划、有步骤地解除学生对追加反馈的依赖。

    参考文献:

    [1] 李行健.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 语文出版社,2005.7.

    [2] Richard A. Magill. Motor Learning and Control[M]. (Seventh Edition),2005.9.

    [3] 杨锡让. 实用运动技能学,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4:(11).

    [4] 张英波. 动作学习与控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M].2003.8.

    [5] 王学仁. 王松桂编译,实用多元统计分析[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6] 张文彤,董伟.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7] 金亚虹,章建成,任杰,杨烨. 追加反馈对运动技能学习影响的国外研究进展[J]. 心理科学,2001.2.

    [8] 夏忠梁,刘晓茹. 运动技能学习中追加反馈的研究进展[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4.

    [9] Brady, F.(1998).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 of the contextual interference effect and the learning of motorSkills. Quest.

    [10]Buekers,M.J.A..Magill,R.A..&Hall; K.G.(1992).The effect of erroneous knowledge of results onSkill acquisition when augmented nformation is redundant.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1] Buekers,M.J.A.. & Magill, R.A(1995).The role of task experience and prior knowledge for detecting invalid augmented feedback while learning a motorSkill.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