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育种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黄涛+廖和荣+李瑾+胡广东

    摘要:家畜育种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但目前存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家畜育种学》;教学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8-0061-01

    1 《家畜育种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家畜育种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是讲述育种技术、原理、方法及应用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和从事动物育种、生产的基础[1]。家畜育种学课程具有内容多、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但是目前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学完不会应用的状况。主要原因如下。

    (1)教材陈旧、课程内容不能与时俱进。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不断突破,近十年来动物育种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现在的教材还是以传统的常规育种为主的老教材,涉及新技术的章节很少、也很简单。教材更新慢,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组需通过更新讲课内容,向学生推荐提供最新研究进展、技术应用,补充教材和课外读物来满足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

    (2)“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兴趣。当前的育种学教学采用的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只能单纯的传授,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自学的主观能动性比较差,学习气氛不活跃,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佳。

    (3)缺乏育种实践教学,应用能力不足。育种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我校本科生实验教学条件较差,软硬件设备不足,特别是没有当前广泛应用于育种的软件,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由于缺少实际操作实践,学生学过后仅限于了解了一些育种学的概念,却不会计算个体育种值、不会选种选配,没有掌握育种技术方法,不会也不敢应用,更没有创新。

    (3)考核方式单一,对过程和能力的关注不够。在当前的家畜育种学课程教学中,考核主要是看考试成绩,不能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更不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专业能力。

    因而迫切需要改革课程教学,引入育种软件和分子检测等新的育种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设计开展相关实验、主动准备讲稿讲课、参与育种科研,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育种方法,培养优秀的动物生产与育种人才。

    2 育种学教学改革的方案

    针对当前家畜育种学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

    (1)修订教学内容和教案。根据现在育种学的发展修订教学内容和教案,通过调研和研讨,删减部分陈旧内容,更新讲课内容,增加育种软件应用、育种方案制定、分子育种实验等较新的育种技术的内容,改变各章节教学时数和教学方式。

    (2)开展案例教学。借助专业教师丰富的育种研究和育种技术服务经验,为学生开展鲜活的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使用育种软件进行育种实践。购入专门的育种软件,收集猪场种猪测定数据,制定育种软件使用的教案和课件,在课程中演示并让学生实际操作使用育种软件计算种畜育种值和实施选种选配,掌握当前猪场常用的育种方法。

    (4)开展分子育种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并开展猪重要生产性状主效基因如氟烷基因的检测实验并用于育种,使学生掌握基因检测的原理和方法,并能根据结果对种猪进行选择。

    (5)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制作课件。让学生分组收集主要家畜品种的育种进展、各国联合育种体制及种猪自动饲喂测定系统、转基因动物、克隆、全基因组选择等育种相关高新技术的资料,制作PPT并在课堂上宣讲,锻炼其科研文献收集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开阔视野、增强专业信心和科研热情。

    (6)参加遗传育种科研项目。鼓励学生通过申报和执行校级和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等途径进行动物遗传育种相关的实验研究,深入了解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

    (7)修改考核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注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同时的实际能力提高,倡导过程性评价而非终结性评价,增强学习效果。

    通过该方案的实施可使学生在枯燥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感觉到有趣味、有思考、有创新、有实践,最终使学生能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掌握并可以应用常规和分子育种方法,了解育种技术进展,提高学生在动物育种领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优秀的动物生产、育种人才。

    参考文献:

    [1] 乌兰·卡格德尔,蒋小怀,许 斌,等. 家畜育种员星级管理制度建设[J]. 草食家畜,2013(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