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研究

    郭阳萍

    摘要:制造业是建设工业强国的重要依托,是提升科技与产业创新能力的主战场,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产业基石。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如何改变我国制造业利润微薄、产业低端等发展困境,實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亟待突破的关键性问题。

    关键词:制造业,高质量,策略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制造业发展质量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国际竞争力。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关键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指出,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推动广大企业和全社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动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坚持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一、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制造业是各类资源要素最集中的领域,因此,制造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门类齐全、行业众多,而且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引领、协调成为内在要求、绿色成为必要条件、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本质要求的发展特性,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体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通过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技术标准、节能环保性能,全面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增强我国制造业价值创造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伴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经济发展的动力必须由要素规驱动向技术进步和创新转变。消费者的需求更多地向符合审美、品位独特、绿色、个性化等精神体验层面等“软需求”提升,迫切要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随着全球模块化生产和产品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体系的主要特征,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和服务化发展,通过价值链提升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

    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攻坚期,制造业发展迫切需要从量的积累点的突破逐步转变为质的飞跃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提高高品质产品的制造能力和水平,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全球新工业革命的到来正深刻改变着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和竞争格局,大力激发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创意、设计、研发、推广、营销等环节的投入,加大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的开发力度,推动传统制造业的绿色低碳化、智能化改造,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以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转换制造业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于高素质企业,而高素质企业的发展又依靠高素质人才。伴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培育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制造业,必然要求制造业企业实现增长动力从生产要素投入驱动向更多依靠技术进步等创新驱动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转换,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大力提高劳动力质量,通过内涵与外延共建提升劳动力升级红利。劳动力质量提升要从知识提升向技能提升转换,从学历教育向技能教育转换,大力发扬“工匠精神”,提高各层次人才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能力。创新工业文化,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提高我国制造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竞争力,实现供给体系由中低端产品为主向不断适应需求变化的中高端产品为主转变。从产品层面看,应把激发企业家精神与培育现代工匠精神结合起来,强化技术创新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大力提升制造业产品附加值和产品质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三、完善质量为先崇尚实业的市场环境

    我国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关键是要靠改革创新来增强经济增长动力。伴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加快,我国将创新置于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大力培育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我国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从长远看,我国制造业应努力实现创新能力、质量水平和人力资源优势等方面的多重提升,积极响应“质量优先”的工作方针,稳步推进优质制造工程,不断丰富工业文明的内涵,以确保制造业产品质量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适用性,逐步提高我国制造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

    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从产业层面看,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要求实体经济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进行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提高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持续成长的能力。从企业层面看,应把积极处置“僵尸企业”与大力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结合起来,完善企业创新发展环境,提高实体经济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以网络化、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制造为抓手,运用“互联网+”和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一批实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积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四、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

    我国要从高速增长阶段顺利过渡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关键在于转换发展动能,由低端要素投入驱动为主转向高端要素投入即以创新驱动为主。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系統工程,需要增强对创新驱动、协同共生、核心平台、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支持,奋力走出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陷阱。

    创新是提升制造业质量和效率的根本动力,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质量依赖于中国创新,建设制造强国也源于中国创新。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同时,还需要关注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我国需要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加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结合,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显著提升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构建产业链条上各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用户和供应商、金融机构、政府之间的产业创新体系,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新时代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必须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制造业质量优势。工业互联网正在推动制造业创新模式、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商业范式的深刻变革,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进程,推进全球工业生态体系的重构迭代和全面升级。

    随着创新资源的持续投入以及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创新效率将进一步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将向创新型国家行列稳步迈进。我国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强大的制造业相结合,紧紧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形成更强大的创新力,不断增强我国制造业价值创造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与工业强国建设的主阵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增长动能不足,难以支撑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全球产业布局在不断调整,新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方兴未艾,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壮大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交相辉映。我国已经不能再走“要素驱动、投资拉动”的老路,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围绕“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这两个重点,构建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围绕研发、生产、服务等环节,促进我国制造业价值链的结构不断优化。

    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关键在于实现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制造业是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力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质量和效率的统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目标。要从技术和市场的双重视角建立开放的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激发我国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潜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断激发多元创新主体活力,推动制造业整体价值链升级,打赢制造业竞争力争夺战,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以创新、绿色、协同、开放、共享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参考文献:

    [1]陈彦斌.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六大突破口[N] . 光明日报,2018-05-29(15).

    [2]吕守军,代 政.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意蕴及实现路径[J] .经济纵横,2019(03):16-22.

    [3]任保平,张星星.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发展经济学新境界的开拓[J] .东南学术,2019(06):127-136.

    [4]盛革.传统制造企业向先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研究——基于模块化价值网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3(04):105-109.

    [5]张杰,宋志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面临的困局、风险及对策[J] .河北学刊,2016(04):12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