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判中阅读,在创新中成长

    王标

    初中生阅读往往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在阅读方式上呈现为被动的接受信息,较少有主动参与,深入思考,特别是缺少批判性阅读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批判性阅读的思维模式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批判性阅读是阅读者主动参与作者内在对话的一种阅读方式。大多数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缺乏批判意识,忽视或者歪曲文章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语言掌握能力。初中语文批判性阅读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自己、教材以及同学的思想等进行反思的活动,辨别真伪,做出自己的判断,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在批判性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应当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地学习和探究,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借助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巧妙设问,培养学生批判意识

    初中生在阅读过程中批判意识缺乏,主要在于他们的阅读是一种被动阅读,缺乏主动的设疑。在课堂的阅读教学实践中,通过疑问的设置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非常好奇,求知欲望强烈,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相应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的教学中,尝试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面山而居,愚公除了“移山”以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选择呢?此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故事情节的可能性开展探究。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愚公移山的情节基础,设计出其他的故事情节。通过相应的实践和分析,精心设计问题,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课程教学的结构,第一,愚公移山的原因。第二,愚公移山的用意。第三,愚公是否可以不移山。通过文章的阅读,经过思考和探究很容易明白,对于第三点,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们纷纷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的学习和探究,深入地发掘和了解文章内涵,引导学生对“愚公”和“智叟”中的“愚”和“智”进行思考,并且分析两人不同的行为,学生自然就把握了人物特点和性质,了解了文章中的写作意义。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结合文章大意和主旨,引导学生开展多层次思考,并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加深语文阅读内容的理解,同时扩展学生的思维。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深入分析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意识。

    二、激发思源,培养学生批判思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首先是确立在对文本的清晰了解和深入阅读基础上,学生需要对文章反复深入的阅读,经过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从了解较少到深入了解。不同的阅读阶段,学生对于文章的认识和理解不同,随着阅读的深入,原有的信息经过再次加工,变得更加清晰,收获到前后不同的体会。阅读不只是了解文本,同时需要不断地自我控制和反思,不断自我否定和完善。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的教学中,让学生对此篇文章进行文体的分类,很多学生认为这是一篇“说明事物”的科技说明文。教师先不做分析,不下结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且反复阅读课文的第1、2段落,这两段是讲石拱桥的“造型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第3段中哪句话能够体现出“我国的石拱桥有着悠久的历史。”学生会发现《水经注》中提到了“旅人桥”,可能是记载最早的石拱桥,同时,文章中的“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其和“悠久历史”有没有关系?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我国的石拱桥有很多惊人杰作,如果不相信,作者用什么证明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阅读之后的文章。通过文章的阅读,了解赵州桥的设计和原理。经过深入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中国石拱桥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这是一篇“事理性”的科技说明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入文本阅读,寻找依据,溯本清源,根据文章中的悬念和疑点,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开展自我批判活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

    三、鼓励多说,培养学生批判能力

    批判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既需要心理过程,也需要通过外在的语言表达来得以实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和差异,考虑学生的个体感受,鼓励学生捕捉相应的信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针对相似的观点,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从多个角度验证;对于相异的观点,应当敢于挑战,有理有据的阐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中,有这样一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其意思是:人只有常犯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精竭虑,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上,表达在声音上,才能被人理解。

    在明确基本含义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是否只有显露和表达出来,才能够让人理解?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只有表达出来才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并且举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如果不表达出自己,很难让人理解自己。也有学生说:“不用显露和表达,也一样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如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高山流水不用语言能够相互理解。学生各自佐证,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言之凿凿,思维和表达能力得以训练和提高。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采取辩论的方式,质疑权威和教材,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重要的不在于得出结论,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表达能力,实现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目标。

    四、引导探究,培养学生批判习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难以满足批判性思维的需求,教师应当注重课堂教学新途径的开发。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批判性阅读在初中语文课堂上不应该只是昙花一现,灵光一闪,而要让它成为一种常态。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开展比较和分析,寻找问题的关键,结合文章内容作出相应的假设,开展科学性的评价。

    例如,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的教学中,文章中的杞国人担心天塌地陷,担心日、月、星、辰掉落,整天寝食不安。文章主旨在于讽刺某些人不切实际的擔忧。但也有学生认为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如今大气污染非常严重,空气中的臭氧层受到破坏,温室效应严重,雨水的酸性在增加,酸雨严重,可以称之为天塌。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犹如地陷。

    面对学生这样的疑问,教师应当肯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质疑,如文章中说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其实,太阳能够发光,很多其他的星体是不能够发光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理解杞人忧天中的内涵,不要考虑一些不切实际的事物。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胸怀广阔,树立远大理想,投入到学习中。教育学生应当具有提出疑问,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但是不能够因此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结合学生其他学科或者科学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从多个层次开展批判性阅读,借助批判性阅读多方面培养学生素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性阅读习惯。

    让批判成为初中生阅读的一种习惯,一种常态,让学生在创新性思维中得以成长,成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必要开展批判性阅读教学,它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能够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重视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开展,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意识、批判性能力以及批判性习惯等方面的培养,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的智慧之花得以绽放,让学生的创新之果得以丰硕!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口学校(21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