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平凡”塑造与非凡人生

    宋卉

    传记片《青年马克思》由哈乌·佩克导演,奥古斯特·迪赫与史特凡·柯纳斯克等实力派演员参演,该片2017年2月12日于柏林电影节首映,次年5月5日于中国上映。影片集中讲述了1843-1848年这6年间,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携手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故事。1843年,君主专制下的欧洲饥荒肆虐、经济萧条,英国的工业革命创造出新的无产阶级,工人组织陆续成立。在这一社会浪潮下,困苦拮据却文风犀利、志向昂扬的青年马克思与出身高贵却依然关注无产阶级、关注穷苦人民的抱负青年恩格斯相识了,他们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让世界风云变色。

    作为一部传记影片,《青年马克思》将视角投向了一生经历丰富多彩的历史巨人马克思,这不得不说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在马克思的一生中,可以作为传记片切入的角度很多,他的思想、他与恩格斯的友谊、他与妻子玛丽的爱情等等,如何将复杂的叙事线索精简化、突出化,是《青年马克思》面临的一大难题。影片将叙事重点集中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相识相知的过程,在其中突出了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影像作用与后者在思想上发生的转变。用写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塑造了两个鲜明生动、具有性格特色的人物形象。

    一、具有性格特色的人物形象

    《青年马克思》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19世纪40年代,社会风云变幻,处于激烈的变革时期。君主专制下的欧洲饿殍遍地,经济危机与制度危机交织,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岌岌可危,英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尖锐,表面平静之下隐藏着巨大的“死寂喧哗”。影片重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同时塑造了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如何从马克思、恩格斯所撰写的历史巨著与精妙言论中提炼出具有性格特色的人物形象,避免历史人物的符号化,是《青年马克思》同许多传记类电影一样需要面对的难题。影片所采取的做法是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光辉伟大的历史形象保持适当的距离,从细微之处入手,让人物形象平凡化,让观众在平凡之中体会人物的不平凡之处。

    (一)马克思:伟人身为常人的平凡之处

    影片的开始即为人们展现了一个观点激进、直言擅辩的马克思形象,故事围绕1843年发生在《林木盗窃法》与鲍威尔所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之间的论战开始。开场中,贫困人民采拾树叶,惨遭警察的杀戮。马克思深谙人民生活之难,作为《莱茵报》主编对此进行了严厉批评。在《莱茵报》编辑部,面对《莱茵报》同仁的胆怯与指责,马克思大声表示:“我不要那种软绵绵的抗争,我必须大刀阔斧!我也受够了我们那个虚伪、愚蠢,野蛮的政府!”随后面无惧色地坐上了警车。用“激情似火”来形容当时的马克思最为恰当。不仅如影片镜头所呈现的那样,马克思在其所著文章中也淋漓尽致地表现着他的激情澎湃。在其文章中,毫不掩饰、大胆直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反讽的语言处处可见。诚如《共产党宣言》中称革命为“幽灵”,同时对此“幽灵”进行了幽默化的阐述:“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1]其直白、鼓動性的语言及文学风格让人印象深刻——“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2]青年马克思鼓舞无产阶级用暴力改变自己的地位,诚如弗洛伊德大胆宣称“人类具有欲望”一样震撼时代,体现其思想的激烈直率。但影片没有仅仅停留于此,而是围绕人物性格的优缺点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马克思形像。青年马克思血气方刚,经常喝酒打架闯祸。1836年,他的父亲想方设法把他转到了柏林大学。柏林虽然没有伦敦与巴黎繁华,但学术研究十分先进,学风浓郁。马克思深深受到了熏染,开始认真阅读哲学书籍,思考哲学问题,他逐渐被黑格尔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征服了,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批判》的写作。大学毕业后,马克思以其超人的才华成为《莱茵报》的主编,然而因其为贫困人民撰文批判当局而被查封。当然,马克思从不为规矩所束缚,影片从卢格之言反映马克思从不按时交稿,字迹潦草难辨,严重拖延稿件时间,表现出人物性格中更人性化的一面。至此,马克思不再是一个形象主义上的历史符号,而成为了一个有着普通人优缺点的“平凡之人”。在他的身上,人们可以找到熟悉的影子,也更加容易与其产生情感共鸣。

    初识恩格斯时,马克思并没将他放在眼里,认为他只是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别着金扣子在郊区消磨时间的闲人。但恩格斯的谦逊与温和逐渐打动了他,马克思在与恩格斯的交往中体现出了性格中“可爱”的一面。在经历了一次稍带戏剧性的“逃亡”与聊天后,马克思迅速地向恩格斯打开了心扉,甚至让恩格斯夜宿在自己家中。影片从各个侧面表现出了马克思的高傲自信却焦虑孤独,勇往直前但依然需要依靠。恩格斯的妻子玛丽在第一次遇到马克思时说:“我原想您会更加伟岸一些。”马克思回答:“我只是个普通人。”这便是影片所想要重点表达的伟人身为常人的平凡之处。

    (二)恩格斯:“背叛者”与“掘墓人”

    影片从马克思的社交活动中引出了恩格斯这一人物形象,并借由恩格斯的社会活动,反映出当时工人阶级的悲惨处境。在老恩格斯的纺织厂里,纺织女工个个形如枯槁、蓬头垢面,男工个个脸色铁青、沟壑纵横,甚至还有很多面无表情、目光呆滞的童工,他们成了现代工业革命的奴隶,为了生存迫不得已接受资产阶级的剥削。而片中资本家的代表老恩格斯对失去手指的女工无动于衷,毫无怜悯之心,更多的是关心修理机器的花费。与此同时,在贫困工人汇聚的一家爱尔兰小酒馆里出现了一位衣着考究、浓眉碧眼、脖子上还挂着金怀表的时尚青年。他正是深入工厂与贫民居住地、试图全面获取当时英国工人生存状况第一手资料的恩格斯。面对这位不速之客,爱尔兰工人认为他纯粹是来找乐子的,对其冷嘲热讽。工人们要求恩格斯离开,恩格斯执意不肯,甚至还被恼羞成怒的工人给打昏了。恩格斯就是这样背叛自己的资本家阶层,亲自到贫民窟、工厂走访,收集到了最真实的资料,汇聚而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调查》,成为当时研究工人阶级一本力作。这种镜头隐喻表达了恩格斯走上了与工人结合的革命道路,使恩格斯的行动具象化。恩格斯具有高度的自我批判精神,他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掘墓人”。他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既得利益者,但他没有竭力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辩护,而是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他的出身自然而然地遭到无产阶级的质疑与诘问。如他与马克思与正义者同盟首次会面时,就有人问他们:“你们经历过监禁、驱逐及贫困吗?”恩格斯以自己的行动回答了自己的追求:“为无产阶级奋斗,让无产阶级获取自由,获取尊严。”恩格斯愿当绿叶来协助和烘托马克思这朵红花。恩格斯自己表示:“我自己一生就是拉第二小提琴,我自己做得不错,我特别开心有马克思这样的第一小提琴手。”[3]影片中恩格斯为马克思提供了必要的生活基础,引导并资助马克思去大英图书馆读亚当·斯密、边沁、斯图尔等人的著作。由此,马克思思考问题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更多地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探索,分析原因,提出见解。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提及:“《宣言》虽然是我们两个人合力的结晶,但我更多的认为,《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仍是马克思提出的,是马克思智慧。”恩格斯一生严谨谦逊,在影片中作为第二叙事线索,更多地起到辅助主线、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恩格斯的出现丰富了青年马克思的人物维度,也让影片有了更多侧面的探讨广度。

    二、写实主义的影像叙事手法

    影片《青年马克思》采用了写实主义的影像叙事手法,在马克思恢弘的一生中截取了一段马克思的青年时期,即从《莱茵报》被查封的1843年到《共产党宣言》出版的1848年。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影片按照时间线索展开历史叙事,尽量避免了“流水账”式的叙事弊端,突出蛰伏于日常之中的历史闪光点;注重表达马克思的思想转变,着重描述在同恩格斯合作的过程中,是如何逐渐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革命者的。

    (一)写实化手法:思想的转变与形成

    影片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重构,引导观众怀着好奇心进入影片,感受伟人思想转变与形成的过程。影片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逃脱警察追捕之后,在酒馆对弈喝得酩酊大醉,马克思脑洞大开,说了那句在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话:“先前的哲学家都是在解释世界,而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改变世界。”这表明两位伟大导师已经明确了以改变世界为己任,已经突破了先前哲学家解释世界的窠臼,开辟了哲学改变世界的新范式。现实中,马克思也身体力行践行着“改变世界”的伟大愿景,马克思提出的“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改变世界”[4]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变革与提升,是哲学生命力的延续。1820年,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提到:“哲学为灰色,已经老去,……而仅仅让事情被理解。”[5]在此时,黑格尔对哲学表达出诸多的无奈:哲学除了解释世界,还能做些什么呢?哲学的生命力到底在哪儿?哲学向哪个方向发展?这也是困扰青年马克思的一个重要问题:哲学如何让世界更美好,让人们更自由呢?在与恩格斯对弈喝酒时,马克思终于找到了哲学的新突破口——哲学不能止步于解释世界,更要引领人们使人们的思想发生变化,进而去改变世界。而后,马克思与恩格斯在玛丽的引荐下,与正义者同盟取得联系,并彻夜工作为他们起草新纲领。马克思理论发端于黑格尔哲学,但马克思并不拘囿于黑格尔思想,不断冲破黑格尔思想藩篱,不断发展、丰富黑格尔思想,形成自己新的思想与观点,提出一切都是“交换关系”,因而,“一切等级的和稳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6],这是为实践所证明的亘古不变的真理。

    (二)典型化叙事:特殊事件推动情节发展

    影片注重通过特殊场景推进故事情节前进,使其具有更大的情感感染力与吸引力。在影片中,重点凸显了“改旗易帜”这一情节。恩格斯在改造正义者同盟大会上的精彩发言,使工人阶级认清了资产阶级的真实面貌,从而抛弃了错误的思想。原有的旗帜与口号“人人皆兄弟”(具有大同世界与理想主义色彩)被更换为“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更具有革命性与实践性)。马克思与恩格斯驳斥了魏特林、巴枯宁所谓的“不要谈暴力,他们追求的是仁慈、博爱,善意”的思想。恩格斯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概念:“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通过突出这一重点情节,影片将叙事推向了高潮。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破”与“立”的过程之中,马克思逐渐明确了无产阶级前进的方向,也逐渐转变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者。影片最终选择以《共产党宣言》的完成来作为结束,在全世界范围内,国际工人运动相继发生,共产主义者同盟诞生,世界历史的转向发生了改变。

    结语

    影片《青年马克思》以独特的叙事模式、丰富的镜头语言全面展现了青年马克思的奋斗历程。马克思与恩格斯战斗不息精神是新时代青年学习的楷模,从影片中,可以感受到科学智慧与理论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揚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8]新时代的青年,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为马克思主义增添新内涵,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共同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并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深入实践,践行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让共产主义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2][6][7]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6,62,30-31,5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3-14.

    [8]汤可伦.电影《青年马克思》带来的启示[ N ].人民日报,2018-05-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