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发展作突破口促进川西山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赵中印

    【摘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界于邛崃山脉与大雪山脉之间,属川西高山高原最深陷之峡谷区,地形崎岖、地势险要,素有甘孜州东大门之称。全境旅游资源丰富,县城泸定桥也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但县域发展受交通及高海拔地区等因素限制,并未完全将其发展优势发挥出来,特别是依托进藏出川咽喉要道国道318线打造生态旅游带还存在着巨大开发空间。而作为汉、藏、彝、羌等多民族聚居区的泸定县如何保护好多民族聚居文化,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利用独特优势带领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关键词】泸定县;旅游产业;全面小康

    众所周知,泸定县是以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战役而闻名于世,而此次战役的闻名正是以大渡河激流澎湃以及两岸陡峭险峻的地理环境作背景所载入史册。不足的先天条件,是制约像泸定这样的西部山区、又是革命老区,很多还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全面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因素,这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关注并不断探索解决的问题。当下,正处于全面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如何突破此类地区的发展瓶颈,如何实现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成为了既不可回避又需深入推进的重要环节。此次泸定之行,通过民间走访与官方座谈的结合,从当地实际状况出发,产生了从产业发展突破口的角度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的些许认识和建议,希望能以此有所借鉴意义。

    泸定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横断山脉,境内高山林立,谷深壁陡,沟壑交错。大渡河距离相间的山岭的水平距离不超过10公里,而岭谷相对高差达3000米以上,形成高差悬殊大,坡面短且坡度陡峭,岩体破碎,不适合大规模水稻种植、商品谷物、畜牧业等传统农业的发展。虽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舒适(15.5℃),降雨丰沛(降雨量664.4毫米),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为1323.6小时),全年无霜期279天①,气候尚佳,但因为相对落差巨大,从河谷到谷岭气候、植被、土壤等呈明显的垂直递变规律,可以用作农业耕种和放牧的土地甚少,农业发展只能倾向于少数种类的农副产品。虽盛产“中国红樱桃”、糖心苹果、柑橘等部分特色瓜果,但苦于交通只能依赖盘山公路运输(大渡河水流湍急不能用作水路运输,无铁路),无论是运输成本还是时间都无法在大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原本相对落后地区赖以生存的传统农业发展道路困难重重,农民创收面临艰巨挑战。

    同样受制于地形崎岖和交通不便,泸定县若想以工业为发展引擎带动全域经济腾飞更是难上加难。虽坐拥激昂大渡河丰富的水利资源,但是其仅仅只能用于水电开发,而境内所建泸定水电站、硬梁包水电站(引水式)更大程度上贡献于大渡河水电基地和“西电东送”上,对于直接带动当地工业发展成效甚微。虽已探明沿河两岸高山上也暗藏不少矿产资源,但其开采难度大,安全系数低,利用不好对于沿河生态会有无法挽回的损害,故并没有得到当地政府的大面积开发许可。加之本身县城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产品不够丰富且处于产业链中下端,工业发展难以在短时间内打开局面。

    前面两条道路发展受阻,但并不意味着泸定就不能有着更好地发展、就没有了光明的未来。近年来当地政府果断转变思路,不断走访学习,从劣势中寻找优势,虽然现代化建设程度不高,但是生态破坏较少,虽然地处高山区,但是风景秀丽气候分明,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旅游优先发展,以“飞夺泸定桥”红色文化和318国道两岸良好自然生态为依托打造“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为核心的旅游产业成为了全县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也是率领全县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

    正确的战略目标仅仅是第一步,而围绕其如何切实富有成效推进才是发展攻坚战中最关键一环。发展旅游业应该理清认识,寻找到持续增长的来源,而旅游消费无疑是最根本的力量源泉。消费是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以消费为前提,必然受收入的限制,而当地甚至整个甘孜自治州尚处于不太发达阶段,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有限,这也就意味着泸定旅游业的腾飞起步阶段必然需要依靠外部的强大消费注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满足市场需求,符合外界消费者的标准,就必须更全面提高供给服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给侧”改革所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一改革思路不光适用于泸定,在全国广大欠发达地区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合此次泸定之行所见所闻,产生了如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不断改善供给质量,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几百年前,茶马古道穿泸定而过。十多年前,国内旅游业初兴之时,自驾或骑行国道318线入藏就成了一条黄金旅游线路。可是络绎来往的人流并没有选择久留泸定,甚至更多的人选择了“过而不留”。面对这一尴尬现状,当地政府和民间也想办法积极应对——修复和改善公路路面质量,旨在让人们来去更顺畅;主动引进外部资金修建各档次宾馆客栈,旨在让人们居住更舒心。但是,由于泸定旅游业的全面开发起步较晚,不过短短五年间,资源利用度挖掘深度都不够,其他相关服务配套还不太完善,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其一,“交通供给”长效规划与改善机制是大兴旅游的首要突破口。虽然公路年年在加固维修,但是雨季涨水之后,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阻断道路通行,如不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危及来往车辆安全,而且也让每年维护路面费用白白浪费,也会使不少游客望而却步。而对于县域地质的勘察和治理工作,也是为即将建设的川藏铁路泸定段做好准备。其二,发展旅游业不仅仅是发展其本身,而且要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才能反哺旅游产业。以泸定县城为例,虽城区能接纳游客住宿量不小,但是仅限住宿方面,餐饮与文化娱乐配套远远没有跟上。能够具有当地特色的大小饭店并不多,泸定桥头“重走红军长征路,重吃忆苦思甜餐”的红色餐馆不失为一种发展模式,但要想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必须依托当地多民族聚居区独特饮食文化,借鉴各民族饮食精髓,特别是紧邻藏区,对藏餐的引进和改良,在不远不近、汉藏混居的泸定作推广和宣传,形成自己的品牌化餐饮,吸引广大游客。此外,文化娱乐的缺失也成为发展泸定旅游的桎梏。试想,当三五个年轻人参观完泸定桥,夜幕降临吃过晚饭,就只能回到住地默默地看电视,是一件多么败兴的事情啊。而丽江、大理、凤凰等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城市经验不妨值得深刻学习,深入挖掘当地文化民族文化,富有当地民俗的歌舞表演、代表当地民风的娱乐活动,以及发达繁华的夜市,把原本寂寞暗淡的夜晚装点亮丽,也让白天奔波的游客得到放松。而另一方面也给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带来了更多的消费,增加了居民和政府的收入,两全其美。总之,只有全面改善供给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才能使得泸定旅游的口号打得更响,响得更亮!

    二、围绕旅游产业打造新型城镇化促进县域发展与全面小康

    泸定县幅员面积2165.35平方公里,辖4镇8乡、145个行政村,总人口8万余人②,虽在甘孜州人口密度最大,但是从旅游业发展角度人力资源相对缺乏,人口分布相对不均。另一方面,泸定县境内又有着众多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蜀山之王”贡嘎山、“高呀么高万丈 ”二郎山、国家4A级景区海螺沟、低海拔现代冰川燕子沟、安顺场遗址等,此外周边紧邻川西热门徒步游圣地牛背山。有限的人力资源与众多的自然旅游资源如何去协调分配好,就成了发展泸定旅游又一难题。此外,在与泸定县城乡住建局彭局长交流的过程中,也发现了泸定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起步晚、城镇化率低、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和深化。将上诉问题与困难综合分析,可以大胆拟出这样的设想:围绕旅游资源打造泸定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人力资源及城镇建设向旅游资源地倾斜,以此促进发展,带动就业和人民致富。

    正是因为泸定城镇化建设暴露出一些“难疾”,才不得不让我们又回到对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认识和理解上来。如果一味只追求城镇化率及其他指标形式上的完成,而没有立足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这样的城镇化建设必然是行不通、最后会失败的。偏远山区、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必须选择一条适合自身的道路,才有可能健康发展。首先,这一类地区城镇化起步晚,但同时也意味着受到固有束缚小,发展潜力大,可创新度大,应该利用好这一优势。其次,西部地区相对贫穷,财政收支能用于城镇化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必须寻找成本和门槛相对较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的模式,如果按部就班参照以往东部地区城镇化过程,必然永远完成不了国家方针目标。第三,泸定新型城镇化应该区别于一般的城镇化建设,不适合形成大型城镇,就着重形成有特色的小城镇。像泸定这样的地区本身就具有很多特殊性,诸如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历史文化,特殊的经济结构及人口构成,城镇化建设就应该立足于这些特殊性上,才能因地制宜,取得长足进展。而泸定要建设有特色的小城镇正是要利用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做产业依托,围绕旅游地周边建设区域经济的聚集体和综合体,以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又以相关产业的发展反作用于旅游。同样这既是更好地提供旅游服务“供给”,又是加快西部山区城镇化建设速度,将两者合二为一共同发展。

    三、创新旅游发展方式,提升产业附加值

    新时期下,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方式已不能再停留于传统,必须要与时俱进。伴随着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变化,互联网和新媒体一方面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扩大旅游地区知名度上,携程、途牛、穷游等网站的兴起为消费者和旅游地之间搭建了更便捷的彼此了解和连接的桥梁,越来越多的定制消费,也让原本不为人知晓的原生态景点变得火爆,泸定旅游的发展大船也一定要把握时代环境的大方向,利用好网络与多媒体宣传的推波助澜功效,让泸定旅游大旗被更多的朋友所看到。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找准地区旅游的转型和升级方向,分析不同人群的消费偏好,改进当地服务的薄弱环节,填补行业的遗漏空缺。此外,不断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联系周边县市旅游局,共同开发国道318线及大渡河沿岸生态旅游带,为本地旅游拓宽更大的空间。

    生态旅游往往也带来了生态产品消费,泸定盛产的生态瓜果等农副产品也应随着旅游的推广而被推销出去,增加旅游所带来的产业附加值。特别是通过网络销售、电话订货的渠道,逐步可以实现定制生产与期货交易,为农民百姓种植生产扫除后顾之忧,也让运输交通不利的困难得到缓解。

    四、结语

    中国是山地大国,山地面积占约占国土面积的70%(含丘陵和高原),山地人口约占全国的一半。而往往山区又是贫困集中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全国扶贫脱贫战略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最后攻坚区。以四川为例,2001--2010“10年扶贫计划”确定了四川36个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而这全部36个县市无一不来自山区。本文的撰写旨在通过对泸定深入的实地考察,分析其怎样挣脱恶劣的先天自然条件束缚,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产业链口,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提高人居生活水平,以及如何寻找到一条适合当地自身环境、发挥其独特优势的发展道路,提取出部分经验,也指出部分欠缺,希望能够给广大川西山区的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地方。

    注释

    ①《泸定县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②《泸定县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M]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94、1993.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1510.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陈国阶.《中国山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科技导报,2004.

    [6]王国发.《对民族地区城镇化的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04.

    [7] 鄢和琳,包维楷. 《川西山地生态旅游开发及其持续发展初步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