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促进信宜市基础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基础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问题,先简要分析信息化教育、教育公平、教育均衡、义务教育等主要概念,然后利用手中掌握的大量第一手的数据,以实证的方法揭示信宜市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最后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信息化促进信宜市基础教育公平与与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 教育公平与均衡; 现状; 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1-

    1.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十八大召开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成为这阶段教育的重要目标。尽快缩小教育差异,促进经济发展,共建和谐社会是这一时代的历史使命。如何缩小教育差异,这是当前摆在专家、学者面前要研究的重大课题。[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这是缩小教育差异的有效办法。信宜市是位于广东省的粤西地区,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也是广东省的欠发达地区。从2001年開始,信宜历届政府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科教兴市”的战略口号,并且打造了一个闻名于全国的信宜教育城的基础教育基地,这个教育城包括学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2]信宜教育城对信宜市的教育公平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现实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从信宜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研究信宜市教育公平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现状、问题,从信息化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将会对欠发达地区如何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2.主要概念界定

    2.1 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是在教育科学理论与信息化理论联合指导下,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核心,以教育信息化和信息科学技术教育为基本的任务,以造就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教学形态和方式。国内专家有关信息化教育概念论述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几个:1.借助于信息技术进行的教育是信息化教育;2.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的教育是信息化教育;3.信息技术教育就是信息化教育;4.信息化教育是关于信息化的教育;5.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和结果;6.电化教育就是信息化教育。[3] 7.祝智庭教授所撰写的《现代教育技术一走进信息化教育》一书中提出:"所谓信息化教育,是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形态。”[4] 8.刘德亮对信息化教育的观点是:“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新的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改革和变化。”[5]9.南国农先生作为我国电教理论的奠基者,他对信息化教育提出概念,认为“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后的表现形态。”[6]

    笔者认为信息化教育是指在信息化教育理念指导下,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作为手段去实施其他教育目的的教育。

    2.2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学概念。教育公平的具体内涵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理解。宏观角度的教育公平是指教育系统整体的公平,主要是指教育资源分配合理公平。如对教育资源在数量与质量上的占有、机会分布与享用、对弱势群体的补偿等,多为物质层面的公平,涉及的是群众利益。微观角度的教育公平是指教育系统内部的公平,也就是教育过程公平。它主要指在学校的教育中对学生发展施加影响、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方式、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参与的关注和对学生的评价等内容,是属于人本体层面的公平,是学生个体的发展,实现了教育过程的公平才能切实体现出公平的“学生发展”的本质内涵。[7]

    本文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研究是从社会整体教育公平来界定,也就是从宏观角度来分析,着重研究县域的层次,分析信宜市整体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状况。

    2.3教育均衡

    教育均衡是从经济均衡演变而来,它是“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调整及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8]按目前情况而言,国内外学者对教育均衡存在多角度的解释,其中有三个角度的解释最具有代表性:

    第一个角度:在空间结构上,教育均衡是指区域层面、学校层面、学生层面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首先区域层面:由于地域和经济差异,尤其是城乡差异,造成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发达地区或城市聚集,从而影响了教育在区域的均衡发展;其次学校层面:在同一区域内,由于受到当地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同类型有的学校办学条件好,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大部分家长都想送孩子到这学校择校,有的学校办学条件差,生源十分缺乏,空置很多教育资源,所以说促进同类型学校之间教育均衡发展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最后是学生层面:每个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学生,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全面的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中基础的基础。每个学生在教育的机会、教育的过程、教育的结果上应该达到相对的均等。

    第二个角度:在时间结构上,教育均衡是指学生拥有相对平等的入学机会,得到大致均等的教育资源,并获得最充分的发展和成长。此角度的解释是以所有公民都平等享有教育权利为前提,强调以公平为重点的形式平等论,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按其个性与天赋充分地发展。真正而言,教育均衡主要关注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同时涉及受教育者权利的保障。总之,在时间结构上,教育均衡就是让学生在教育机会、过程、结果都均衡。

    第三个角度:从哲学方面思考,教育均衡是指教育物质、教育制度、教育意识的均衡。实质上是从教育投入、制度保障、意识改进三个层面对教育均衡进行界定。教育物质均衡是指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相对均衡,也就是对优质教育资源加以合理的配置,避免出现较大区域性、群体性的教育不均衡。教育制度均衡是指国家为了落实所有公民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应采取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手段来保障,同时建立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制度,以教育公平的制度化促使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意识均衡是指整个社会,尤其是管理教育的管理者及教师应树立教育均衡的理念,以平等的观念来思考教育发展问题,不应因其区域、城乡、民族、身份等差异来区别对待。真正而言,此角度的解释是基本人权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总之,教育均衡发展理论在不同角度解释都有其合理性,虽然不同角度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并不影响其应用,反而使这理论的解释力得到增强。[9]

    2.4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所有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统一实施的教育,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普及性、公平性、公益性和强制性,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它也是每个人人生发展的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0]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的法定学制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育6年和初中教育3年。

    3.信宜市基础教育城乡之间的差距

    从表3-1可以看到,信宜市小学城区公办学校与农村公办学校的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在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上差异不大;生均费用小学农村公办学校与城区公办学校一样多,是反映了信宜市教育局对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导向——由城区公办学校优先发展战略转向重视农村公办学校发展,无论是城区公办学校还是农村公办学校的生均费用总体上不高,很大程度上这部分经费都是省教育经费转移支付,从而反映了经济欠发达的县级市对义务教育财政的投入已经相当紧张;城区公办学校与农村公办学校在教师学历合格率、高级教师的比例、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图书数的差异反映了从2001年起信宜市政府确立了“科教兴市”后,在城区建立了信宜教育城,短时间内聚集和扩大了在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吸引了大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区就读,而农村公办学校的生源在不断减少,无形中加大了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发展。现在信宜市市政府、市教育局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把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心放到农村。

    从表3-2可以看出,信宜市小学城区公办学校比农村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优越。这是信宜市市政府对义务教育实行“城区优先发展”的战略而造成的。但是信宜市小学无论是城区公办学校还是农村公办学校,总体上办学条件都是很艰苦的,与珠三角地区的学校无法相比。这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教育投入经费紧缺造成。笔者在调研时,发现许多小学存在一个问题:上级部门要求设立的各种各样的室都有了,就是没有教师去开展活动,很大程度就是为应付上级检查。

    从表3-3可以得出结论:信宜市小学城区公办学校由于大量优质教育资源汇集,教学质量越来越好,而小学农村公办学校在艰难中发展。

    从表3-4可以看出信宜市小学无论是城区公办学校还是农村公办学校的教师都是“万金油”型的多,总体上小学城区公办学校比农村公办学校的专业对口教师的任课率高很多,这都是由信宜市市政府对义务教育实施“城区优先发展”的战略而造成的。此表也反映了信宜市小学英语、音乐、美术、科学、品德、综合、信息技术、健康安全实践这些科目的教师紧缺。这也印证了笔者到信宜市教育局访谈时所了解到的一个情况:就目前而言,信宜市教育局教研室都没有一个专职的音、体、美的教研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信宜市艺术类学生的发展。为什么每年高考信宜市艺术类考生的成绩总体不好呢?是因为在学生发展的源头上,我们对艺术类教师的配置已经不足。

    从表3-5可以看到,信宜市初中城区公办学校与农村公办学校的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在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積差异不大;生均费用初中农村公办学校比城区公办学校一样多,这也反映了信宜市教育局对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导向——由城区公办学校优先发展战略转向重视农村公办学校发展,因而在生均费用上不再向城区倾斜,无论是城区公办学校还是农村公办学校的生均费用总体上不高,很大程度上这部分经费都是省教育经费转移支付,从而反映了经济欠发达的县级市对义务教育财政的投入已经相当紧张;城区公办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高级教师的比例、生均图书数的差异反映了从2001年起信宜市政府确立了“科教兴市”后,在城区建立了信宜教育城,短时间内聚集和扩大了在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吸引了大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区就读,而农村公办学校的生源在不断减少,无形中加大了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发展。现在信宜市市政府、市教育局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把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心放到农村。从这表还可以得出一个严峻的问题:无论是城区公办学校还是农村公办学校的高级教师的比例不高,优秀的教师流失严重。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两个原因:其一工资待遇不高,其二教学环境不好。

    从表3-6可知:信宜市初中无论城区公办学校还是农村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都比小学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好,并且初中城区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比农村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好。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没有一间室内健身室,这也反映了信宜市义务教育发展非常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基金。

    从表3-7可以看出初中城区公办学校教育质量越来越好,而初中农村公办学校在艰难地发展,这也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城区优先发展战略”会造成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

    从表3-8可以得出结论:信宜市初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大部分聚集在城区的公办学校,而初中农村公办学校的化学、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信息技术这些科目的教师严重紧缺。

    4.信宜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艰巨性、长期性的课题,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教育不均衡的现象总是以各种不同形式出现。在信宜市基础教育领域,这种教育不均衡的问题还是存在的,有的是教育发展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有的是在新时期下发展出现的新矛盾。尽管信宜市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4.1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信宜市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是相对不足的。以2018年为例,信宜市城区小学生均费用575元每期,农村小学生均费用575元每期,城区初中生均费用975元每期,农村初中生均费用975元每期,农村小学学生人数不够一百的,按一百学生人数计算。这些生均费用是每间学校保运作的最低维持费用,如此低的生均费用导致部分学校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行,于是向各位学生变相收取各种杂费,这无形中加重了家长教育负担,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流失、辍学。笔者对信宜市部分地区的学校进行调研和访谈。在调研中,笔者发现,部分学校教育经费紧缺的原因以下:

    原因一:从2002年起大力兴建信宜教育城时期的债务。在兴建信宜教育城时期,许多学校为了使办学条件达到上级部门验收的标准,不惜到银行贷巨款进行运作,如信宜教育城的建造,现在给予信宜教育城里的各间学校都留有几千万元债务。即使到现在,还有部分学校通过不断贷款的举措发展教育和维持学校运行,学校的债务如湿水棉花——越担越重。

    原因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来源受到2005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的巨大冲击,因为这次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工资主要来源: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农村教育附加费、中央转移支付、镇级财政拨款;税费改革后,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农村教育附加费被取消,镇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其教育经费基本上都落在县级政府身上,信宜市也是这样。信宜市是广东省欠发达的山区县,其县财政很紧张,现在基本上为吃饭财政。从信宜市2018年拨给中小学的生均费用可知,虽然历届政府都很重视教育,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许多农村中小学发展是举步维艰,日常尽量以最低成本维持学校的运行。以前大部分学校可以通过收取一定量的教育附加费来进行运作。自从税费改革之后,学校的运作少了这部分经费来源,如果有贷款的,无力还贷,谈何更大发展?

    原因三:信宜市财政收入与支出的不均衡引起。信宜市是广东省50个山区县之一,经济落后,财政收入远远不够支出,那么在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也会相应少,这样满足不了学校新的发展需要。

    4.2师资力量及办学条件不均衡

    笔者在第三节信宜市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中,利用了大量数据介绍了信宜市城乡之间的基本现状。从这些基本现状中可以发现一个问题:信宜市基础教育执行了“城区优先发展战略”思想,其基础教育的办学过程是不均衡的。

    首先是办学的条件不均衡。教师学历合格率、高级教师的比例、生均图书数、校舍的概况等指标,无论小学还是初中,城区公办学校远远超过农村公办学校。从本文第三节中的表3-1、表3-2、表3-5、表3-6的数据可以看出:信宜市城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异常之大。从2001年起,尽管信宜市各届政府都很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不少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政策和大力兴建信宜教育城,但是能得到改善办学条件的学校只是占了少数部分,大部分都是得不到改善。信宜教育城的学校及城区部分公办学校建设特点呈现出现代化、高标准、高规格,与珠三角发达地区部分的学校可以相比,但是也有许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公环境都很落后。信宜市城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城区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十分完善,如信宜教育城中小学实验楼、图书馆、塑胶运动场、音乐室、美术室、多媒体设备室、足球场应有尽有;而农村公办学校有个别中小学在硬件设施上根本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最低标准,就连一些最基本的实验仪器也没有。学生能有必需的书本发就很不错了,更不可能有什么其他的图书资料。第二、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城区公办学校师生总体素质高,教学环境好,学生总体知识面阔;而农村公办学校,尤其是偏远的山区农村中小学学生总体素质相对低点,所处的教学环境相对落后,从而导致他们知识面比较狭窄。

    其次师资力量不均衡。信宜市城区中小学专业对口专任教师任课率、教师学历合格率、高级教师的比例远远高于农村中小学的比例。从第三节中的表3-1、表3-5、表3-4、表3-8的數据可以知道,城区中小学高度集中了优秀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缺少名教师,无论是城区小学教师还是农村小学教师在专业对口专任教师任课率总体是不高的,城区初中教师专业对口专任教师任课率比农村初中的高。由上表数据可见专业对口专任教师任课率的高低将来会制约信宜市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笔者在下乡镇调研时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不多,市政府对其培训的费用投入也很少;他们工资待遇差,前几年流失很严重,大部分优秀的教师都往城区或省城发达地区调动,造成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近几年开始农村教师流失的情况有所好转,因为对农村教师发放了专门的津贴。

    5.以信息化促进信宜市基础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策略

    5.1建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大教育信息化宣传

    5.1.1建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

    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是一种新的尝试,在中国部分地方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直得我们信宜市借鉴。教育信息化的优点除了不受时间、空间、主体的限制外,还可以节约许多资源和财力。由于它是新鲜事物,在欠发达的地区——信宜市,有许多人持观望的态度,再加上教育现代化是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广东省现在大部分地区都在大胆实践教育现代化,我们信宜市很有必要在各阶层建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市级层面建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由管教育的常务副市长任组长,教育局长任副组长,其他部门为成员,负责统筹全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筹建上,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形成亮点;各级各类学校相应建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之中,认真落实市信息化建设项目,大胆践行教育信息化,形成自己的特色。为了配合各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信宜市委办公室应该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问责制。

    5.1.2加大教育信息化宣传

    1、加强对全市人民的宣传

    借助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尚属新鲜事物,我们信宜市许多农村及偏远山区的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对教育信息化都不是很熟悉,我们应该借助电视台,移动终端,微信视频等形式,让教育信息化深入每个信宜人民的心。

    2、加强对学校师生的宣传

    教育信息化是否能顺利推广,关键看学校师生的态度。如果学校师生采取接纳的态度,那就好办;如果学校师生采取不关注的态度,那就不好办。在市级层面,教育局应成立教育信息化宣传小组,不定时通过宣讲会、视频展示、现场操作等形式到各级各类学校宣传,着重提高校长、教师、学生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让其意识到信息化对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的积极作用;在校级层面,学校应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宣传,校长要起带头作用,敢于接纳这新鲜事物,鼓励教师大胆践行信息化教学,不定期有计划选派教师对外参加教育信息化的培训,对学生采取不同的宣传形式,提高学生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的资源自主学习,尤其教会学生如何鉴别和筛选网上有用的学习资源。

    3、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宣传

    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对家长宣传的关键就是让家长了解教育信息化学习的模式,如“互联网+”的学习模式,使家长明白教育信息化对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及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有积极作用,让家长支持孩子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和引导好孩子正确使用互联网,同时做好监督工作,确保孩子真正利用互联网学习。

    5.2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完善教育信息化设备

    5.2.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信息化办学是需要条件的,它包括硬件设备的建设,每间学校校园网的接入,学校相关网站和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信息化设备日常的维护,对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培训等。这些条件都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中时间最长和覆盖人数最广的教育。为了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信宜市政府应该重视对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尤其对偏远山区的学校在建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和教师信息化培训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山区的学生也能共享教育现代化的成果。

    5.2.2探索多种教育经费投入方式

    政府是投资办学的主体,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是义不容辞的,但有时由于当地财政的紧缺,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往往不足的,为了弥补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信宜市政府可以创新教育投入模式,除了政府主体投入外,还可以与社会资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例如:信宜市政府负责学校的选定、规模、信息化硬件设备等方面的规划,中国移动信宜分公司、中国电信信宜分公司、信宜市教育促进会等社会资本负责出资,共同促进信宜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5.2.3完善教育信息化设备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信宜市优质学校-----每个教师人手一台办公电脑,每间教室都有一台网络平台教学设备,有十几个电脑计算机机房,并且还有两间智慧教室,部分薄弱学校-----有几台办公电脑,配置差,运行慢,课室没有网络教学平台,也没有电脑计算机机房。面对这种问题,我们信宜市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应该作出教育信息化设备建设的标准,最起码要求是:每个教师人手一台办公电脑,每间教室有一台网络教學平台,每间学校最少应有一间电脑计算机机房,质量配置好点,有时配置不好就是最大的浪费,为什么呢,因为不能用,表面上有投入了,其实没有发挥它应有的效益。完善教育信息化设备,提高信息化硬件设备在教学中的合理使用率,这才是真正有利于促进信宜市城乡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5.3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

    21世纪是信息发达的世纪,长期以来,信宜市绝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依然停留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时代,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教育信息化以个性化、智能化、大容量、广空间、连续创新性为特点,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远程教育网络和教育信息技术都是以资源充分共享的方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发挥到社会的最大效益。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旨在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不均衡的问题,而远程教育网络和教育信息技术的建设可以为实现此目标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

    第一、逐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中央财政或省级财政应拨出专项款补助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信息化建设。作为山区的信宜,自己本身也要多想办法多途径地筹集资金,逐步地向农村中小学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

    第二、信宜市内建立教育局域网,实现共享全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这样可以使优质教育资源随时可以超越时空送到市内任何一间学校,尤其是信宜教育城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论是城区的还是农村的,让所有学生都可以享受到一流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感受到最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方便市内所有教师交流、相互学习,有利于整体提高信宜市师资业务水平。如果信宜市真能这样做,必将对信宜市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操作方式是:(1)网上成系列发布基础教育各个年级优质课的视频,让所有教师可以借鉴和学习,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2)组织市内各间学校参与基础教育各个年级的题库创建工作,并全市共享,让所有学生享受到最精、最好的题,这无形中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有利于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成长;(3)定期对全市教师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不能走过场,最起码要学会制作课件;(4)建立信宜市教师的交流平台,让所有教师都参与,就先进管理理念、优秀的教学方法等交流。交流平台可以分门别类:如班主任、各个科组、校长、中层管理人员等。(5)在网上创建信宜市名教师工作室,让名教师引领整个市内教师发展。[11]

    5.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缩小城乡师资差距

    5.4.1加强对信宜市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培训

    信宜市经过教育创强检收后,大部分农村学校都配备了信息化设备,可经过笔者调查后发现许多农村教师都不习惯使用信息化设备上课。为什么呢?原因一: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认为有一枝粉笔足以教会学生;原因二:农村教师信息化素养普遍不高,不知道如何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面对这原因,我们应加大对农村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培训。首先,在教育信息化培训中,我们除了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化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外,着重改变农村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狭隘的看法----他们以为教育信息化就仅仅是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获取教学资源和传达教学内容。这种看法是很狭隘的,其实教育信息化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使信宜市基础教育能够公平与均衡发展; 其次,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让信宜市每个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能够定期和不定期地参加相关教育信息化的培训。培训方式可以多样,如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培训讲授的名师可以是本地的或是外地的,培训的关键,让教师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最后,通过举办信宜市信息化课堂教学技能大赛、信宜市微课制作大赛、信宜市名校名师网络示范课等方式,带动全市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信息化教学。

    5.4.2促进城乡教师多层次交流

    1. 鼓励城区信息技术教师下乡和定期轮岗制

    笔者通过下乡调研,发现当前信宜市乡镇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实践中存几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信息专业技术毕业的教师在乡镇学校严重缺乏,如果个别学校有信息专业技术的教师也不能专业对口任用;另一个问题是:乡镇学校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普遍不高。面对这问题,我们的应对策略如下:首先通过教育局发文,每间学校的信息课要开足,专业对口的教师要让他教信息专业课,学校校长要重视提高整间学校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其次,鼓励城区信息技术教师下乡,让信息技术教师去落实每间学校的学生信息课和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同时制定相关政策,下乡时间为一年或两年,信宜市财政给予一定的生活津贴,同时对这部分教师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绩效考核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再其次,建立城区信息技术教师定期轮岗制。凡是城区信息技术教师如果没有自愿去下乡支教,那么就统一定期轮岗,时间为一年或两年,信宜市财政给予一定的生活津贴;最后,无论是自愿下乡的信息技术教师或定期轮岗的信息技术教师,当教师支教期满后,按事先制定出的具体考核方案考核,考核优秀者应该提拔到其他学校(占大部)或回原校任用,方案思路就是多为农村中小学输送大量优秀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

    2.多方联动,促使城乡教师多角度交流

    大规模地让城区教师下乡支教,操作起来,受到的阻力大,各阶段的人都有不同意见,有时人下了乡,但心还是在城,不能安教乐教,教育教学效果也达不到预期。如果我们充分发挥互网联开放、共享、协作的特性,建立城区优秀教师与乡镇教师的“师徒制”模式,就容易解决乡镇学校优秀教师缺乏,教师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具体方案如下:1)信宜市教育局,通过一定的考核标准,向全市公布一批城区在各个阶段的名师;2)组织乡镇教师自由选择自己所教阶段的城区名师,为保证质量,按实际情况定,每个名师名下的徒弟数量有一定限制;3)“师徒制”模式就是:城区名师将录制好的课程内容、配套的练习题、课件等上传到信宜市教育局的网络平台上,让作为徒弟的乡镇教师到该网络平台,观看相关课程录像并下载课程资料,依据自己本校实际情况,整合名师提供的课程资源,再借助视频录像上课。课后名师与徒弟借助互联网一对一交流,长此以往,名师提供示范,徒弟认真学习,一对一交流,跟踪教学,不断提高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样可以弥补乡镇优秀教师严重不足、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的局面,从而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5.5打造信宜市教育信息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5.1打造信宜市网络教育学习空间

    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信宜市应该抓住打造网络学习空间为关键。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分为两部分:1)建立信宜市教育网络公共学习空间。这个空间上汇集信宜市各个类别,各个阶层的名师和其他市地区的名师优质示范课的视频、课件、配套的练习题,并让人及时更新维护,让全市师生可以通过帐号随时上网下载学习,让信宜市师生共享信宜市和其他市地区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对促进信宜市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是功不可没的。2)建立信宜市教育网络师生互助学习空间。这个学习空间的作用就是搭建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学习的桥梁,日常维护及资料更新是交给每个科任教师完成。这个空间的具体操作如下:每个科任教师依据本班的学习情况,上传课前预习练习和指导,上课时的课件及配套的练习题,课后的作业与练习,课外的拓展阅读等资源。学生自主上网下载学习,可以网上练习,网上完成作业,网上完成自我测评,让教师实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同时可以开展个性化的辅导。空间内的社区平台,容易把学生与教师的心拉近,有部分学生,面对面不好意思与教师交流,在空间平台,他就变得活跃了。这个空间最大的用处,让学生在家里通过网络可以随时预习,随时复习,可以弥补课堂听不懂的知识,更重要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5.2打造信宜市移动教育学习空间

    信宜市每个家庭可能不一定普及有电脑,但每个家庭应该都有手机,困难家庭(这种家庭的孩子学习要的手机,可以通个国家政策及社会爱心人士解决)除外,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手机的强大的各项功能,将课堂教学分为课前,课时,课后三阶段进行。课前通过移动APP向所有学生布置课前练习和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好课时学习的充分准备;课时利用“钉钉”或“微信”视频学习会议功能,对教学重难点及学生的疑点统一解答;课后通过“钉钉”、“微信”、“QQ”、其他移动APP向学生推送作业,鼓励学生线上作答,教师线上答疑,教师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问题,以便及时因地制宜对个别学生辅导。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張启东.沿海欠发达地区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信宜市为例 . [D]. 中山大学 .2013

    [2]丰碑是这样铸就的 —信宜现代化教育城名声远播[EB/OL] 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areapaper/200308100528.htm

    [3]李祺.论信息化教[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1-5.

    [4]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4

    [5]刘德亮.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2(1): 5-8.

    [6]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7]李世萍. 邯郸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D] .河北师范大学 2011

    [8]李连宁 . 纵论基础教育新的发展观 .人民教育. 2002第4期

    [9]张启东.沿海欠发达地区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信宜市为例 . [D]. 中山大学 .2013

    [10]杜育红. 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1]张启东.沿海欠发达地区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信宜市为例 . [D]. 中山大学 .2013

    作者简介:张启东,男,广东高州云潭人,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广东信宜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教育管理,教育心理。

    此文章发表要注明:课题研究成果: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研究------以信宜市为例》(2015YQJK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