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思维定势,体察婉曲起伏的意脉《旅夜书怀》说课

    王婧

    内容摘要:本说课文本为《旅夜书怀》,说课题目为“打破思维定势。体察婉曲起伏的意脉”,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布置作业,板书等八个方面进行本次的说课。

    关键词:还原法 意脉 沉郁顿挫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1-

    一、说教材。《旅夜书怀》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推荐作品的第二首。编者意在让学生品味诗歌浑然一体的意脉意境和韵味,逐步掌握诗歌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构建言语经验,发展和提升言语文字的思维,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理解与传承中国文化。

    二、说学情。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下期的学生,对诗歌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他们学过一些杜甫的诗,已经基本了解杜甫这个人,看到《旅夜书怀》就觉得杜甫的诗是好诗,但还停留在感觉的层面,在其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还很薄弱。他们僵化地运用着“生动形象”、“情景交融”等词语,认为诗都符合这些特点,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等亟待提升。大多学生都知道杜甫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但却根本没理解它在具体的诗歌中怎样体现其的确切含义的,只是记住个概念,他们的思维结构都有一定的自足性、封闭性,还不能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所以,我认为学生缺少一种深入走入文本分析的方法支撑,需要教师引导并教给他们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诗歌文本的方法,教师用自己的主体性去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我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和同学们一起探究走进诗歌文本深处的方法。探究语言细节中蕴含的诗歌内涵,而不是流于表面。

    三、说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于运用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目标:初步领会并“还原法”分析本诗的妙处打开惯性思维、封闭思维,激活学生思维来提升鉴赏诗歌的思维水平

    审美鉴赏与创造与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从杜甫匠心独运的诗歌的语言表达中领会其独的情绪情感起伏,领会本诗的意脉变化,从而领会“沉郁顿挫”的内涵和魅力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用还原法来找诗歌语言的矛盾差异处,进而具体分析文本

    (2)整体感悟诗的意脉,理解诗人独特的情绪节奏。

    2、教学难点:对学生运用还原法的指导,整体感悟诗的意脉,理解“沉郁顿挫”的风格

    五、说学法

    孙绍振先生说“作为诗,一般来说,把感情直接说出来是很难讨巧的,所以诗人会把感情化为变异了的感觉,诗人都不是原封不动地把现实和情感搬到作品中来,而是要经过想象力的重新熔铸”。这样,作者在情感的支撑下,通过想象力把现实的原形变异为可以表达情感的形象,这样的结果是诗歌中的情感的表现和语言的表达是不一致的。“所谓的分析,应该针对原本统一的对象,揭示出其和外部的矛盾和差异”,才能进入到作品深层,才能避免由现象到现象之间的简单滑行。

    还原法分析法:“诗者,根情,苗言”所以学习诗歌必须打破语言形象天衣无缝的统一,进入语言形象深层的、内在的矛盾。本课试图通过还原法把原生态和形象的差异揭示出来,从而找出矛盾差异,进行分析。

    孙绍振先生认为,先把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变化过程作阶段的划分,然后从其间的联系,全面地把握其“意脉”。要害是把思想情感作为一个发展、转化的过程。阅读时,曲折转化的临界点,就是关节点,就可以看出文章的思绪不是一个静止的、僵化的、固定的平面。文章分析的关键,是关节点的确定和几个关节点之间的联系贯通。这种方法,迫使学生追随作者的思维活动,化被动为主动,做出自己的判断。要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就得提出问题,就得从思绪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关注学生主体思维现状和动态思维变化,重视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激活思维的需求来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思维水平。据此,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比较法:发现矛盾差异的鉴赏比较;不同诗人特点的比较;同一个诗人的作品比较。

    启发教学法: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语言内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和思考作品,逐步提高学生分析情感语言表达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说说自己读诗的方法

    (二)进入《旅夜书怀》

    (1)首联第一句有一个不合常理、语言矛盾之处:细草之微,加之黑夜,何可见得?

    为什么杜甫的眼睛只选择了微风、细草两个意象?

    (2)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历来被文人所称道,同学们试着运用还原法,说说这句诗,好在哪里?小组讨论。

    杜甫在这一联里省略了表句法关系的虚词,“星垂”与“平野阔” ?“月涌”与“大江流”成了并列的意象,它们内部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与首联的景和情绪相比,颔联景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情感一样吗?

    首联景“狭”,本联“阔” 两句之间“阔狭顿异”,根源在于情在动,意在转,首联抒发个人孤独之悲郁,意象组合浓缩于小背景、微空间,意脉之起为弱,而此两句则突然放大至天地之间,故其意脉转为强。由宏大星垂平野、月涌大江之强。行旅飘飘无定与俯视天地之气概,悲抑与豁达交融。

    (3)过去人们说律诗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用还原法分析颈联表达诗人什么样思想感情的?

    如果换成陈述句“名非文章著”,是怎样一种效果?与颔联相结合,此联的情感表达又有什么特点?

    探究讨论:如果此时不是杜甫而是李白或孟浩然,大家想会怎样?

    “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由宏大星垂平野、月涌大江之強,到贱微之病弱,此联情绪转折为由强而弱,二度“阔狭顿异”

    (4)尾联:分析本联语言的精妙处

    此联总结前三联,不但在意象上,而且在意脉上建构统一完整意境。杜甫以一幅图画来收束。而且天地广袤空间只一沙鸥,在空间上与前面的星垂平野、月涌大江对应,在意境上把自己因为当权的朋友严武之殁而不得不流离东下,聚焦在俯视大千又几近无枝可依的沙鸥上。这只沙鸥是在天宇与大地之间唯一的:缥缈于博大,孤独兼豁达。尽得意在象外、境在象中之妙。

    总结,诗人寄寓在此诗中的情感深沉悲凉,情感表达的变化转折、波澜起伏,反复低回,充分表现出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5)对比探究“沉郁顿挫”更丰富的内涵,加强对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

    杜甫:《登高》《登岳阳楼》《秋兴八首》《登楼》

    (七)布置作业 背诵《旅夜书怀》。

    (八)板书 ?旅夜书怀 杜甫

    矛盾差异 ? 还原 ? ?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沉郁顿挫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文本解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