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权力性影响力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意义与提升对策

    张振伟

    【摘要】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管理者的“非权力影响力”。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非权力性影响力发挥缺失现象,“政治素养、道德情感、知识阅历、技能方法”成为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四大要素。基于此,应从“主体自觉追求”和“学校机制保障”两个层面加强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培育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大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9007703

    一、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缺失表现

    (一)自我定位不准、激情不足,缺乏运用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外在自觉

    岗位认识清晰,职责定位准确,才会内生爱岗敬业之情,真正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自然也会将对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发挥作为创新自己工作的自觉行动。辅导员工作是一项良心工程、情感工作,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2]其在工作中的角色扮演是多重的,要求是多元的。然而有部分辅导员缺乏角色认同、岗位认知,认为自己整天忙于琐事,任务重、压力大,身份地位低、发展空间小,工作热情随着工作年限增长而递减,工作消极懈怠,得过且过,疲于应付,使得学生对其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认同感,导致其非权力性影响力无法发挥作用。此外,影响高校辅导员发挥非权力影响力的原因还在于其承担了过多的非岗位职责的工作,而这些工作大多以指令性、执行性的任务为主,不可避免地造成辅导员同样依靠“权力”和“命令”去开展工作,落实学校和学院布置的各项任务,久而久之便养成单一依靠权力性影响力而开展工作的惯性。

    (二)自我修养不够、威信不足,缺乏运用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内在信心

    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施力者由内而外、自然生发的力量。辅导员一旦拥有,必然在学生中拥有较高威信,容易赢得学生的认同和信赖,工作开展起来自然顺利和有效得多。这种力量不是自然具备的,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进行自我修养培育。自我修养包含两大方面,一是思想政治和专业知识修养,一是个人品德修养和情操陶冶。但有部分辅导员却往往不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和专业知识修养,缺乏合理的知识结构、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理论水平,自身政治立场不坚定,甚至在是非面前丧失原则,习惯以职位权力施压大学生。另一方面,由于个别辅导员自身缺乏个人品德修养和情操陶冶,极大地损害了高校辅导员在被管理者心中的形象,也使得其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丧失殆尽。高校辅导员要想有效运用非权力性影响力开展学生管理工作,除了具备“师”的传道授业功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范”与“友”的品格,即成为大学生的品行模范和知己朋友。

    二、构成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四大要素(一)高校辅导员的政治素养构成非权力影响力的基础性要素

    中发16号文件明确规定:“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我国大学生的教育培养不仅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而且是造就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担当者,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和素质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政治素养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素养是政治素养,不具备政治素养就没有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就不能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就不能有效地处理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

    (二)高校辅导员的道德情感素养是非权力影响力的本质性要素

    道德对一个人的作用力是触及灵魂的,影响力是持久的。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个人虽独立自主生活、能够自我判断,但思维、心智和行为方式并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当然,大学生个人也在积极寻找学习提高的途径。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交往最为密切的教师群体,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及其中所传递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都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具有较高品德修养的辅导员,才能成为大学生的人生楷模、学习榜样和生活中的朋友。同样,情感也是深入影响和感动人的重要因素。辅导员工作如果缺乏情感,难以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学生便不会主动亲近,更谈不上影响力了。反之,辅导员的任何一个有情感注入的行为,都会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互动和交流,能够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从而自然形成非权力性影响力。

    (三)高校辅导员的知识阅历素养是非权力影响力的科学性要素

    马克思指出:“一个人最佳的知识结构,应该以自己从事的职业与专业为本,做到精与专的有机结合。”[4]大学生获得各类知识的渠道丰富,观念多元,辅导员如何教育引导当代的大学生群体,仅靠热情、经验和权力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要成为大学生专业学习和人生成长的导师,辅导员必须具有“新知”与“先知”的能力,要能帮助学生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类困惑和问题。一名称职而成功的辅导员,应该拥有丰富而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科学知识、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思想政治工作知识以及生活常识等。广博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基石和保证。

    (四)高校辅导员掌握的工作技能方法是非权力影响力的实践性要素

    新生代大学生群体活跃、个性多样的特征以及学生工作中复杂多变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对辅导员的工作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及较强的技术方法,是胜任并顺利完成复杂且综合性很强的学生工作的需要。工作方法和技能不仅是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发挥的重要保证,而且是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能力与素质体现的重要指标。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对科学的、艺术的学生工作方法的追求,也是影响非权力性影响力发挥的制约因素。学生工作不同于一般性的事务工作,它融教育、管理和服务为一体,而且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情况,同样的情况在不同学生的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只有灵活运用各种科学的技巧和艺术的方法,才能提高辅导员工作的非权力影响力的实效性,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触及学生的情感和灵魂。

    三、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提升路径选择(一)高校辅导员主体的自觉追求是筑牢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发挥的内在基础和关键

    1准确进行角色定位

    明确辅导员的职能定位,是辅导员在其基本职责内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基础。[5]岗位定位不准,角色认识不清,必然影响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发挥。与学校一般教师、管理人员、后勤职工相比较,辅导员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角色,甚至是上述人员的统一体,同时承担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多重职责,这就需要辅导员准确把握、合理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作为一名教育者,辅导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主题班会、学生集体活动、个别谈话等工作中,形成柔化的力量,才能起到更为深入的影响。作为一名管理者,辅导员需要随时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加以制度性、规范性的约束,这需要权力性影响力,但同时也应注重非权力性影响力等人性化、人文化管理的作用。作为大学生的服务者和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要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等需求提供尽可能多的关心和帮助,因此更加需要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注入。

    2全力提升综合素质

    辅导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其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重要源泉。辅导员要围绕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核心内涵要求,切实加强学习,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素养,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要加强自身道德建设,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良好的职业操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真情工作、关爱学生,着力培育形成高尚的品格;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善学敏思,刻苦钻研,主动学习掌握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新信息、新知识,多渠道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努力形成广博的知识结构;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改进工作作风,切实投入真挚情感,深入学生群体之中,关注并回应学生的真实诉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努力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保障学生多元成长、全面成才。

    3注重发挥示范作用

    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有效发挥除需要自我加强培育外,在工作中注重发挥示范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鉴于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向师性”特点,在具体工作中,辅导员不仅要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教育感化学生,还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良好表现率先垂范地引导和影响学生,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得教育、受感染、起变化,这本身就是非权力性影响力所追求的目标所在。强化和重视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并不是认为权力性影响力不重要,顺利实现辅导员岗位职责,非权力性影响力与权力性影响力两者缺一不可,二者相关依托、相互支撑。因此,在工作实践中,辅导员要正确处理好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学校加强辅导员制度建设是完善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发挥的外在条件和保障

    1完善选拔录用机制

    选拔什么样的教师担任高校辅导员,将直接关乎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影响其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发挥。应严把辅导员入口关,建立科学、严谨的辅导员选拔录用机制,坚持按规定比例配备专兼职辅导员队伍。辅导员队伍选拔配备要根据学校学生特点和学生工作实际需求,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学科专业、性别比例等方面科学设计,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辅导员队伍的选拔考核要强化条件和资格准入,坚持从思想政治、能力素质、性格特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选拔出的辅导员应符合政治素养、道德情操素养、知识阅历素养和工作方法技能素养四个方面的要求。

    2完善培养发展机制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有效的在职培养不足必然影响其工作中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发挥,因此,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高校要将辅导员岗位纳入行政管理序列,制定专门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二是设立辅导员教育培训专项经费,支撑开展各项专业培训,如心理健康咨询师、就业创业指导师、体验式教育培训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积极创设机会选派优秀辅导员到国外学习、开阔视野,等等;三是制定完整的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明晰职业生涯发展的多重通道,在转岗轮岗、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学历提升等方面制定出完善政策,实现其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四是创设辅导员科研工作平台,加强对新生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特征的研究,努力创新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方式方法。

    3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制约了其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发挥。很多学者都认为在应对职业倦怠这一问题上,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6]高校辅导员有效的激励对策包括:明晰岗位职责、竞争上岗和依据岗位职责考核。辅导员考核要充分强调其工作的特殊性,坚持定性和定量结合,设置由学生、学生工作部门、院系等多个层面的科学评价体系。同时依据绩效给予薪酬福利待遇,通过职务晋升、提高待遇、荣誉表彰、外派培训等多种形式,对优秀辅导员进行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激励,从而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爵宁.基于“90后”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的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培养[J].学术探索,2012,(12).

    [2]冯刚,等.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4.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4]吴恒山.学校领导者素质修炼[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8.

    [5]郭孝锋,王子杰,文丽.演进与创新:辅导员的职能定位与路径选择[J].理论与改革,2013,(2).

    [6]柴渭,赵颖.以需求变化为导向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学术探索,2013,(3).

    (编辑/乔瑞雪)2016第9期(总第356期)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No.9 2016Total No.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