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和“大火”的艺术效果

    程玉弟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水浒传》,在我国人民群众中流传很广,影响深远。书中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历来是人们击节称赏的名篇章之一。在这一章中,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着力描写了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逼迫反抗,终于投奔梁山,走向反抗道路的转化过程,这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作品之所以能够渲染读者,除了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对话和行动描写塑造了人物形象的突出成就外,环境描写也是极其成功。其中,值得称道叫绝的精彩之笔,乃是对“雪”和“火”的描写。

    先说对“雪”的描写。文中虽着墨不多,但确实给人以风大雪紧的真切印象。试看林冲刚到草料场,“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塑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出雪花之大,漫天飘撒,势不可挡的气势;一个“卷”字形象逼真,写出了“塑风之猛烈”;“一天”活画出了茫茫飞雪降落的范围之广。这样大的雪,如此猛的风,寒气袭人,林冲在那“四下里崩坏”,“摇振得动”的草屋里能受得了吗?林冲在忧虑,而读者也为他的处境担忧,矛盾冲突的浪头便随着这纷扬的大雪也渐渐涌起,为林冲原来不平静的心情又添了几分寒意。但他由忍辱受刑的思想支配,在草料场“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于是到市井买酒去,这时,有写到“雪”:“那雪下的紧”;一个“紧”字,更增强了雪势,真是神韵到家,绝妙之极,胜似千言万语的描述;当买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越紧了”。一个“越”字,一个“紧”字,境界全出,大有“压城欲摧”之势,情节的紧张气氛也在不断加重增浓: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地奔到草料场,本想凭借这买回的“两块牛肉,一葫芦酒”在草厅度过这风大雪紧的寒夜,想不到,因这场大雪把那两间草厅给压到了。一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此时,他才想起离这半路上有个古庙。“且去那里宿一夜”,天明再作“理会”。

    风雪,成了林冲苦难生活的一幕;风雪成为陆谦等施行阴谋的“机遇”;风雪,也是林冲走向反抗道路的转机。至此,景物描写的作用通过人物性格的变化明显地表现出来,并且层层推进着情节向前发展,成为整篇文章的有机部分。例如,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振、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直至暗中听到陆谦等人的谈话,才促使林冲终于挣断了屈委忍让、逆来顺受的思想绳索,奋起杀敌复仇,在性格上出现了重大的转折,反抗性高度升华,走上了造反上山,反抗起义的道路。

    再說对“火”的描写。“风雪山神庙”这一章对火的描写,也是很成功的。其作用与艺术效果跟写风雪有异曲同工之妙。火烧草料场的前前后后写了许多火,草料场是最怕火的地方,作者偏偏在最怕火的地方不厌其烦地写火。林冲第一次推开草料场的大门,一眼就瞧见一个老军在“向火”;这个老军向林冲进行移交时,特地将“火盆”借给林冲;林冲在“床上放下包裹被卧”,就坐下来生起“焰火”来了。火渐写渐大,作者故意布下疑影,使人担心烧草料场的火,可能是由火盆里的火引起的。见草厅被大雪压倒时,林冲首先想到的不是行李物品,而是担心“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个细节突写出了林冲性格精细、具有责任心的一面。在看似平淡的一句话中,写“火盆”“火炭”“火种”,连续而来的“火”字,但都灭了,连一点火星都没有。这一笔交代尤为重要,说明草料场将要燃起的大火,决不是“火盆”中的火蔓延而起的,肯定是别有用心的纵火。

    那么,草料场必必剥剥的大火怎么燃烧起来的呢?是否有人纵火?这时,林冲惊疑地跳起,正准备去救火时,听到了陆、虞、侯等三人在庙门外吐露了他们得意忘形的全部阴谋。忍辱负重、步步退让的林冲才恍然大悟,读者也真相大白,一股无名怒火顿时从林冲心头熊熊燃起。此时此刻,自然界的天空是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草料场中的大火,火光冲天,草料“必必剥剥”地响成一片,“刮刮杂杂”地烧着;林冲胸中的怒火腾腾升起,旧恨新仇一起奔涌。他迎着北风,映着烈火,怀着仇恨,拽开庙门,大喝一声,痛快淋漓地杀了个泼贼。北风、大雪、烈火,有力地烘托了林冲胸中的怒火,一时间,风助火势,火激人威,汇成一个激动人心的戏剧高潮。

    一大篇文字之中,先是星星点点的小火,影影绰绰地由老军“向火”引起,中经草场大火燃烧的描述,巧妙地与林冲胸中燃烧的复仇之火相映。这与情节的渐渐推进,矛盾的步步激化,林冲性格的步步发展,以至升华突变,都自然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如此和谐神妙的艺术境界。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南湖中学(74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