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初探

    蒋钢强

    摘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与持续发展而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视角分析,经过调查得知,目前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新型的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体系,是高校体育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的选择。

    关键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4-0103-04

    Abstract:The university society sports professional′s social demand, presents the tendency which fast as a resul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with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expands day by day. Between the university society sports professional ability raise′s angle of view analysis, raises after the investigation society sports market demand and the professional the difference, obtains the present Our country University society sports professional′s ability raise with the social physical demand existence remarkable difference. Take the social demand as the guidance, establishes the new Our country University society sports professional ability raise system, is the university sports discipline construc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choice.

    Key words: university;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talented person ability; raise

    随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逐渐成熟,教育思想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分歧在不断地得到统一,并逐渐达成共识,但在实践过程中,教学体制改革的步伐还没有跟上。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视角分析出发,社会需求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等方面依然存在着偏差,这是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模式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专业人才能力培养需求,继续深化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促进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1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的界定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是一个包括专业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有机结构体系,它集中地体现社会体育从业者心理活动的特殊性,具有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能力总是与活动相关系,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而能力又在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靠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得以实现,因此,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以本科教学为主的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本上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体育产业的经营与开发以及具有社会体育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大多数围绕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课程为基础,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四大类来设置[1]。汇总全国68所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的课程总共有 439门,其中必修课为138门,选修课为 299门,两类课程所开设的门数之比超过了1:2,大多数院校开设的体育专业较少,最多不超过4个,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8所主要体育学院开设专业平均11.3个[2][3]。据调查,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在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已经达成共识。特别是各大高等体育学院,在课程门类和学时方面都十分相似,只有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总体看来,专业方向、课程门类齐全,知识和技能涉及面广,符合“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要求,完全满足社会体育4大专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但社会体育需求的专业能力结构重点、水平等和社会体育专业能力结构培养依然存在着偏差,这是值得社会体育办学者深思的问题。表1列出了6所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比较。

    

    3 社会体育工作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及调查分析

    要发挥社会需求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导向作用,必须对社会体育工作者的能力结构进行调查分析。抽样调查对象为上海、广州、深圳、南宁等城市的体育局、企事业单位的工会、社区体育组织和体育健身场馆。对政府社会体育行政管理人员、体育事业组织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社团组织的法人等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管理者和指导者169人进行问卷调查。对统计进行结果分析,并征求上海体育学院李建国、朱永贤等专家的意见,得出社会体育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指导能力、组织能力、服务能力、营销能力等4大组成部分。

    指导是指导教练通过体育健身知识、技能、方法的传授,使学员掌握健身锻炼方法并能够独立地进行科学体育活动的教与学的过程。指导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制定计划能力、创编能力、咨询能力等,是社会体育专业能力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组织是指为了达到共同目的,有关人员同心协力并按照一定的程序组成的组织结构形态及活动方式。组织能力主要包括协调能力、策划能力、执行能力、管理能力等,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有效完成社会体育工作的重要条件。服务是指满足顾客需要的过程。服务能力主要包括接待能力、沟通能力、设施使用与维护能力等,随着体育市场的建立,人们体育消费观念的改变,服务质量已经是吸引体育消费者的重要砝码,同时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营销能力是指能使营销者实现营销目标(即促成企业价值和消费者价值双重实现)系统的、内在的支撑能力。营销能力主要包括开发能力、宣传能力、公关能力、推广能力等,是帮助企业实现销售目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能力结构各要素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相交叉,呈现出内在的联系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指导能力是核心,组织能力是基础,服务能力是关键,销售能力是目标,这4大能力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体育专业生能力的主要要素,这几种能力的有机结合与搭配,便可形成较为合理、优化的社会体育专业能力结构体系。

    调查设计:在问卷调查4大能力重要(或需要)程度中按顺序标出:1、2、3、4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以4、3、2、1分进行统计得出能力结构百分比(见表2)。

    

    从表2调查分析:能力比重的排列从高到低依次为营销能力29.4.6%、服务能力26.8%、指导能力22.9%和组织能力20.9%;本次调查约80.80%的对象是从事商业性社会体育活动的工作者,因此营销能力和服务能力所占的比重较大,这正反映了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经济社会,用人单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社会体育工作者职业能力的要求和社会体育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结构;而对于非经营性社会体育工作者,指导能力和组织能力要求所占的比重较大。如果将能力分为指导、组织能力(侧重非经营性社会体育工作)和服务、营销能力(侧重经营性社会体育工作)2大类进行分析,将非经营性和经营性的指导能力与组织能力比重之和服务能力与营销能力比重之和为:98.6/101.4,接近1/1。因此,从社会体育行业需求总体上看,对社会体育工作者这2大类能力结构的要求比较均衡,反映对社会体育专业生能力全面发展的要求,与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想相互吻合。

    4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能力培养关系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最优化是从高校社会体育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探求课程的最大社会价值,取得课程设置的最佳社会效果,是课程设置体系为构建符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代化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每一门课程都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而设置的,因此,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是相对应的,这种对应关系可能是一对一的关系,有可能是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关系。由于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必修课在整体上已经达成高度共识,以下是针对组织、指导能力和服务、营销能力2大类能力与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对应关系的统计调查,调查对象为表3中抽样的13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现行课程设置门类。

    

    

    综合分析:从表3我们看出社会体育专业课程门类比较齐全,按课程设置的门数与能力培养对应关系分析,组织指导能力/服务营销能力=111/32,服务营销能力对应的课程相当大部分在任意选修课里,使得比值进一步加大,远远大于表2得出的社会需求能力结构比例98.6/101.4。通过表4和表5的数据对比分析,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社会体育课程设置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2项尤为突出。表5从学时和学分进行分析,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是主体部分,约占课时总量的60.4%,而选修课的课时分量只有39.6%;通过学分和总课时的比例进行推算:2348×21.3%=500,由于实践课的课时是渗透到专业必修和选修的各部分,一般高校不安排特定的教学实践课时,而通过学分来进行评价,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校能达到这个数字;选修课是丰富和发展社会生存能力的重要部分,由于任意选修课约占选修课总体的一半左右,使得实践课时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一般的高校都在200-300课时之间,形成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约为10/1的比例关系。能力的形成主要靠实践环节来实现,实践学时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教学理论到实际操作能力的转化。总的来说,课程设置所培养的能力结构(组织指导能力/服务营销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

    5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功能优化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和专业目标制定主要依据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整体上未摆脱体育教育专业模式的影响。各相关高校应加大校本研究力度,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自我完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发展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为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之纲,也是人才定向、课程调整的重要杠杆,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未来发展的设计坐标,它不仅关系到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计的综合功效和结构比例,而且也影响到课程设置的广度和深度。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在专业和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下,主要体现于课程功能结构目标。因此,研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现代化,先要探讨课程结构功能优化。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最大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种个性是自主精神与社会倾向性的统一,是独特的精神风貌与基本素质和谐发展的统一。所以,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优化课程设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把人的个性发展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是要积极发展和展现人的真实价值,是要促使学生成为有价值的人。强调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对知识的建构意味着课程体系必须建构知识与人之间的一种整体折意义关联,使之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意义。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过去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培养目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国家制订的,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成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来临,更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个人自我设计,自己来制订培养目标。因此,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目标更多地体现为个体性,是学习者的个体自我规定和设计,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6 结 论

    6.1 目前社会体育办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能力结构培养方面,虽然办学理念和社会需求一致,但在课程设置的实际操作方面存在较大的偏差,导致所培养的人才的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标准相差较远。社会体育工作一项包括群众体育健身指导与咨询、组织 与管理、经营与开发、教学与科研等内容,知识涉及社会学、体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专业性工作,也是一项应用性强,操作性取向高的实务性工作[7]。实践能力欠缺和实践学时的不足与社会对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需求形成突出矛盾。

    6.2 对于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社会体育企业来说,很难再投资于应聘毕业生的技术、技能方面的继续教育,大多数业主选择一来就能用的“实用型”人才,这是导致社会体育专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之一。据调查,我国第一所开办社会体育专业的天津体育学院,就业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毕业生约占总体的1/3,从整体社会体育办学来看,不但没有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体育事业的需求,而且浪费大量的教育资源。

    7 建 议

    7.1 社会体育办学不但要在观念创新上与社会需求发展同步,鉴于社会体育工作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特别在课程设置方面继续强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素质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功能与作用,办学模式更倾向于高职教育。社会需求对专业能力全面发展与学时不足之间的矛盾不可能用无限增加学时来弥补,将必修课的相似和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简化、优化和整合,从而提高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的课时比重,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加强理论到实践能力的转化过程。

    7.2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宗旨是“应用”,既在体育产业及其他与体育交叉领域里具备高级技术的实际操作应用人才。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是社会体育事业的支柱之一。高校体育产业化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与社会体育专业办学也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首先,高校体育产业通过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提供需求导向、经济支持、就业空间等引导、促进和服务于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其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通过引导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发展体育科研来为体育产业培育市场、提高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发展规模和水平等促进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二者之间的运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将共同推进社会体育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社会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是:专业课程设置要以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导向,以培养和发展专业生的指导能力、组织能力、服务能力、营销能力为中心任务展开,促进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发挥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研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中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 陈章玉.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4):109-117.

    [3] 陈永军.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6):815-817.

    [4] 潘小非. 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1):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