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信息技术在规划环评实施中的应用

马玉波
摘要:规划环评是一项需要各相关单位联动实施的工作,我国规划环评工作实施工程中存在着各单位信息沟通困难、人才和机构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公众参与有效性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利用环境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可建立规划环评申报审批、从业人员和机构管理以及公众参与等信息平台,将规划环评制度、数据信息、人才培养建设标准化,提高数据信息的有效共享,为规划环评真正的高效实施提供保障。
关键词:规划环评;环境信息化;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6)06—0029—04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6.06.007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经过了长期的技术发展和实践探索,环评的制度和技术体系已经日趋完善,但针对项目开展的环评工作不足以对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整体和全面的评价和预测。我国于2002年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其中第二章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对其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自该法规实施以来,各级环保部门在规划环评的制度建设、人才培养以及项目实施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我国的规划环评工作仍然还处于起步阶段,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近年来随着环境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已经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大大地提高了项目申报审批的效率和准确度。同样,环境信息化技术也将成为规划环评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逐渐形成解决规划环评现有问题和不足的高效成熟的技术方案。
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现状
1.1规划环评的概念
规划环评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单个建设项目向宏观方向的提升和扩展,是对国家或区域长远的战略规划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整体的、全面的评价和预测。世界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均已于上世纪陆续展开规划环评工作,也对规划环评的内涵进行了定义。
欧盟在其2001年发布的《关于特定计划或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指令》(the European SEA Directive2001/42)中明确指出“规划或计划环评是在对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规划或计划进行决策时考虑环境因素的重要手段”。香港策略性环境评估手册闭将策略性环评定义为“一个系统化、涉及多类人士的过程。目的是分析及评估建议中的政策、计划及活动的环境影响,协助策略上或规划上的决策,和跟进策略性或规划性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将规划环评定义为“(规划)的环评是指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从规划环评的各项定义可以看出,规划环评的评价对象是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我国现在正经历重要的经济发展和改革阶段,对于包括土地在内的各项资源以及各产业改革和发展制定了大量的发展规划,因此,规划环评作为一种科学的环境管理工具,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也日益凸显。
1.2规划环评实施现状
为了加强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我国于2009年颁布实施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自規划环评制度建立以来,全国各省市已经在各类规划中实施了规划环评工作,尤其在开发区、港口以及轨道交通等典型规划类别中,规划环评的制度、技术体系已经日趋完善。2016年环保部在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广东省、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产业园区开展清单式管理试点工作,以“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为手段,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以及规划与项目环评联动,进一步提升了规划环评的质量。
1.3现阶段规划环评存在的问题
由于规划环评的制度和技术手段尚不完善,并且规划环评的工作需要规划涉及的各部门以及环境管理部门的联动协调,所以我国规划环评实施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3.1相关部门缺少信息沟通平台
规划的制定涉及到多个行政部门的合作和联动,同样的,规划环评的制定和实施除了环境管理部门外,还涉及到各行政部门及单位。由于各行政单位项目申报审批流程、管辖范围、管理制度均有所不同,造成各部门数据规格存在差异,信息难以互通,因此形成了“信息孤岛”,规划环评制定实施过程中,行政单位之间的信息获取难度增大,数据完整度和准确度大打折扣,给工作实施增加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经济负担。
1.3.2专业人员缺乏有效管理
规划环评评价领域和难度相较于建设项目环评都有所增加和扩展,对环评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的要求更高。规划环评从业人员的岗位资格准入条件以及相关单位的资质认证制度尚不完善,缺乏从业单位和人员的信息管理平台。
1.3.3公众参与有效性较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常用的组织受项目影响的居民参与听证会、座谈会的公众参与模式并不适用于规划环评。由于规划影响的范围大、时间长远,简单的座谈会并不足够让公众了解规划实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规划环评需要为公众参与提供更加直观、便捷的公众参与平台和反馈渠道,增加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2规划环评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利用环境信息化技术手段,可以提高规划环评工作中数据利用效率和精准度,建立及时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和人员机构管理平台,增强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使规划环评真正地成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的技术手段。
2.1建立规划环评申报审批平台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申报审批平台已经在我国大部分省市进行了建设和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环境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随着规划环评工作的有序展开,各地对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联动实施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提出了“清单管理”这一高效科学的环境管理工具。运用信息化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立一套规划环评申报审批信息平台,将规划的环境影响统一化、定量化,提高各有关单位数据信息的有效性和可用度,增强各单位数据信息的流通和共享,解决一直存在的数据难以突破“信息孤岛”的困境。同时将“清单管理”工具落实到科学、直观、便于管理的数据上,完善规划环评的管理框架,进一步简化建设项目环评,降低企业项目实施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在降低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2.2建立规划环评机构和从业人员管理平台
我国规划环评从业人员及机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造成规划环评报告质量出现很大的差距,建立专门的规划环评培训考核和管理平台,对全国规划环评从业人员及机构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管理,可以提高规划环评工作的监督机制,对机构和人员进行可量化的指标评价,鼓励质量上佳的规划环评报告,淘汰能力不足的人员和机构,逐渐提升我国规划环评制定实施的整体水平,减少由于技术能力不足造成的规划制定实施过程中人为负面环境影响。
2.3建立高效的规划环评公众参与平台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将规划造成的环境影响范围可视化,使公众对环境影响范围和强度有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公众对规划环境影响的重视程度。通过高效的线上信息发布机制,增加规划环评信息公开程度和范围,落实公众信息知情权,使公众及时了解和掌握规划实施进展、环境影响程度、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进度以及项目审批意见和结果,营造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通过建立规划环评公众信息反馈平台,降低公众参与规划环评监督的成本,缩短公众与环境管理部门的距离,及时听取和采纳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期盼和要求,提高公众参与规划环评的有效性和便捷性。
3结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信息化在行政管理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是每个环境管理人员以及环保从业人员都应该学习和思考的工作开展方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科学高效的环境管理方法,将在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规划环评与环境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各行政单位之间的数据流通机制,建立健全规划环评制度、技术和人才数据库,扩展公众参与的平台和渠道,让规划环评真正地从数据信息的角度成為约束企业行为、促进产业转型、保护生态环境的最有效的环境管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