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探微

    周春懿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研讨交流的欲望。教师要将“问”与“思”结合起来,为学生留有阅读、思考的机会,让他们带着问题独立去解决问题,从而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发现、探索、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掘他们的自主潜能,让他们的好奇心获得满足。但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认知基础薄弱,教师要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步步探索,从而能促进问题的解决。问题式教学的设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种考验,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施教,合理地设计问题,发展他们的语言思考,才能促进他们语言素养的提升,才能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前置,引导自主解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潜能,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索,让他们的自主潜能获得真正的提升。教师要让学于生,为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让他们通过预习形成自己的理解,以实现问题的解决,也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教师要有效设计导学案,并提出明确具体的预学任务,对学生的预学进行有效导引,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如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一课教学中,教者提出预习任务,让他们读读“揭开”“枯萎”“稀薄”等词语,对比“燥、躁、澡、噪”等字的偏旁,分析词义。阅读课题,猜测文中会藏着什么“谜”?边圈画边阅读,思考“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哪些内容?学生带着导学案阅读文本,能理清文本的脉络、把握学习内容,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课中释疑重点,促进问题解决

    一些语文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方法引导、启发,促进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教师要针对重点内容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促进他们对问题的解决,从而能有效地提升学习的效率。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感悟,通过师生的交流,促进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如在学习《穷人》一课内容时,教者让学生品读第9自然段并提出问题:桑娜都想到了谁?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教者引导学生阅读第24自然段,让学生去品读“得”“抱”“熬”等词语,说说渔夫想到了谁?你能通过作者对渔夫动作、语言的描写,将渔夫此时的心理活动展现出来吗?教者提出问题:渔夫想到了谁?你发现了什么?他们是个怎样的人?教者引导学生思考重点问题,并适当点拨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填补空缺,让学生能融入作品人物心理,促进他们思维的发散,体会桑娜的复杂心境,理解人物的心路。教师的引导,促进他们对问题的解决,能发展他们的思维。

    三、巩固所学知识,促进深入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帮助他们养成勤思考的習惯。如在学习《在柏林》一课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讨论:文章叙述的是发生在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带来毁灭这一主题的?设置了哪些悬念?教师引导学生从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刻画等方面展开探讨,促进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他们形成勤于思考的意识,让他们在自主解决问题中形成质疑的精神。又如在学习《夏天里的成长》一课教学中,教者引领学生回顾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选取这几种事物来写?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你对作者描写的哪些事物最感兴趣,多读一读,找出这些事物在夏天里生长快这一特点。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借助问题引领学生去思考、表达,深化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要以问激趣,以问启智,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学习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