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记叙文写作效果的几点尝试

    徐翠梅

    记叙文,简而言之“记人写景叙事”,就是要求学生记叙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一种最常用的文体,也是写说明文、议论文的基础。记叙文作为写作中的基础性表达方法,其中的表达运用技巧、手段方法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在记叙文写作的过程中,有针对性进行写作手法的策略指导,不仅能够给学生更多无限遐想的空间,也会在深入表达运用中获得更多的深度感知,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训练思维。从细节之处入手,突出多元方法表达和精练,定会让文章更有层次感和深度,让记叙文大放异彩,更加“楚楚动人”。

    一、细处入手,有料有情

    “缘事而发”应该是记叙文写作的根本缘由,应该是学生紧扣表达要求的重要基础。记叙文不仅要有记叙的对象,更应该体现作者对记叙对象的一种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有真情的记叙文才是最能打动人的文章,才是能够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之感的文章。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很多对花的描写精彩无比,像“……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这其中的细节描写更多体现了紫藤萝花的旺盛生命力,展现了其中不可缺少的活力与精彩。以此为突破口,能够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阅读期待。同样,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可针对某处的细节进行拓展延伸,能够从中感受到“一叶知秋”的真谛。有位作者描写了爷爷和奶奶之间的深情,讲述了奶奶总是喊着爷爷,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为什么隔几分钟就喊一下?当奶奶发现爷爷没有回答时,总要跑过去瞧一瞧,便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奶奶每次看见爷爷好好的,才满意离去。这样的细节描述更多融入了细微的关心,体现了“你在,就心安。这是人世间最美丽的风景”的宗旨,感受到爷爷与奶奶之间的浓浓情深。

    透过细节描述,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启发,让文章的表达更有深度和层次感。在细节的描述中多融入更多的情感体验,让文章散发出诱人的味道,让学生在主动描述的过程中迸发出真情实感,让文章更有深度,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和注意力。

    二、多元表达,美轮美奂

    越是多样化的表达形式,越能给文章增添美轮美奂之感。通过多元化的表达来丰富文章内涵,不仅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智慧和艺术,更是展现作者写作独运匠心的重要指标。运用多样化的表达形式,能够让学生在聚焦问题和深入表达中获得审美鉴赏力,也给学生更多的思维锻炼机会。

    多元化表达,更多指向语言层面。朱自清先生的《春》,有很多的表现手法值得学习,像短句运用,清新活泼,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通感表达,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多样修辞,借助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让文章语句生动形象,也使得作者笔下的春天令人向往,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还有想象和联想的运用,感官的运用,等等,这些多元化的表达,无不体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向往之情。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少不了环境描写,《春》提供了经典的范例。

    多样化表达手法的运用,能够让文章的内容更加丰腴,能够让作者的写作智慧与艺术更加凸显。有经验的教师在学完《春》这篇文章以后,总是不放过写作训练的机会。根据记叙文表达的需要,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从平凡的对象中捕捉丰富的内涵,提高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三、惜墨如金,不蔓不枝

    记叙文讲究的是叙述详略得当,最怕节外生枝,离题万里。在写作指导中,应该讲究精练,鼓励学生用严密的思维写出精练的语句,让学生在“惜墨如金”的表达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知。

    删繁就简,能够写出精练的文章,体现“一气呵成”的连贯之感。在课文《阿长与》中一共写了七件事,但是详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因为这件事最能体现阿长的善良和对我的关爱。在指导学生写记叙文时,告诉学生凡是能够表现中心的要“偏爱”一些,凡是不重要的地方要惜墨如金简略一些,即使有很多话要说也要“割爱”。如一次作文课上,有个学生在写《又是一个新起点》的时候,想写妈妈在他做作业遇到困难时,给他倒了一杯牛奶,他受到触动,努力解题的这样一件事。但是之前为了铺垫却写了和妈妈关系不好、对学习感到厌倦、放学回家路上心情沉重等,難免让人觉得冗杂,不容易突出中心。

    如前所述,记叙文写作是中考作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丰富认知感悟的有效途径。关注细节、多元表达、注意详略,多给学生自我尝试和主动练笔的机会,让他们在丰富的素材中归纳提炼相应的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在阅读整理中发现写作的影子,定能让记叙文教学更加生动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紫庄中学(22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