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育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

    吴小艺

    〔摘要〕教师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在活动的各个阶段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有效的指导策略和技法,培育初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活动准备阶段,巧设选题活动,激活智慧品质,优化活动方案,培植正义品质;在活动实施阶段,明确方法指导,助推勇气品质,引导小组合作,深化节制品质;在活动总结阶段,鼓励交流评价,酿造仁爱品质,促进总结反思,升华超越品质。

    〔关键词〕生涯规划;新高考;选择能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6-0050-03

    积极心理学家在2000年7月提出了组成人类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美德力量:(1)智慧知识:包括好奇心、创造力、好学、洞察力、思维力;(2)勇气:包括正直、坚韧、勇敢、活力;(3)仁慈和爱:包括善良、爱、人际智力;(4)正义:包括公平、领导力、公民精神;(5)节制:包括自我规范、审慎、谦逊、宽恕;(6)超越:希望、欣赏、灵性、幽默、感恩,共24种积极心理品质。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多个向度的,是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等一系列积极特质的集成。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当中从童年到成年的“青春期”,在这个过渡时期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剧烈的变化,是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时期,但因其情绪情感的极不稳定性,也被心理学家喻为“疾风怒涛期”[1]。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未能较好地调控自身的负面情绪情感,很容易引发各类情绪及行为问题,如抑郁、狂躁、自残自杀、违纪逃学等,甚至出现斗殴、吸毒等违法犯罪问题。因此教师应努力挖掘和培育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不断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让学生能以自身积极、正面的力量去取代消极、负面的力量和想法,从而健康、阳光地成长。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分析,教师如何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在活动的各个阶段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有效的指导策略和技法培育初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一、活动准备阶段:重点培育智慧、正义的美德力量

    (一)巧设选题活动,激活智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但该课程由地方和学校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学校和教师开发为主[2]。一个良好的、符合学生兴趣和实际的选题,是综合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开展的前提。然而现实中,由于受分数至上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更习惯于运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于是选题往往局限于教师预设好的“几个小课题”,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思维等不经意间被禁锢了,活动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題更重要。”爱因斯坦这句名言给了我们指导教师很多思考,该如何在选题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呢?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巧妙设置问题情境。一般可以利用图片、视频、新闻案例,或通过实验、演讲、知识竞赛、参观考察、调查采访等形式引入话题,随后抓住其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让学生发散思考,进行小组讨论或头脑风暴,提出个人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思维工具”和“脚手架”,如“五何”问题分类法、思维导图和问题树等[3]。笔者就曾在“增城荔枝文化研究”主题探究活动中让学生画一棵问题树,让学生把对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枝的好奇变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写在“果子”里,通过提供给学生思维“脚手架”,让他们根据主题展开多边联想,启动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当一个个实际的、具体的、可行的问题取代了原本抽象的主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也得以激活了。此外,还应注意营造宽松、民主的选题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及时引导、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从而提升他们的智慧品质。

    (二)优化活动方案,培植正义品质

    选题确定后,学生往往跃跃欲试,恨不得马上投身实践,但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份详细的、操作性强的活动方案是小组探究活动实施的“指南针”,是达成整个实践活动目标的关键因素。目前,小组活动方案的制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粗放或流于形式,组员要么参与制定计划的意愿不高,要么没有足够时间发言讨论,基本上是遵循教师或组长的意志匆忙了事。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渴求平等表达、团结协商的内在品质被压制,也不利于组长领导才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无法真正体现出来。

    要扭转这一局面,关键在于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积极打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正义品质生长的环境,相信学生的能力,将主动探究的权利交给学生。如笔者曾在“青春无烦忧”主题探究活动中,首先想方设法诱发学生参与方案制定的动机,通过讲述故事“沙漠中的北斗星”及“做事没计划,盲人骑瞎马”等名言警句,让学生感悟活动计划的重要性,从而乐于投入小组活动方案的制定上来;其次是扶放结合,提供一些成功的方案范例让学生参考,确定好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后,留足时间让小组进行自主策划,引导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对方案中的各要素进行一一细化,发挥组员的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让他们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中,在讨论甚至争吵中初步达成共识;最后是组织班级交流论证活动,选择几份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展示评议,让学生在倾听、思考、质疑、建议中取长补短,不断优化小组活动方案,其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如团队精神、领导力等也得以蓬勃生长。

    二、活动实施阶段:注重培育勇气、节制的美德力量

    (一)明确方法指导,助推勇气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与一般学科课程的区别在于,它更加关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在开展活动时,学生往往需要走出课室,走出校园,经历实地考察、调查采访、设计制作、社区服务等多样化的实践探究过程。如何有效开展研究活动就变得很重要,如果缺乏教师的方法指导,学生很容易在实践过程中盲目行动,遭遇较大的困难和挫折,而后失去研究的信心,中断或放弃研究。因此,教师在主题探究过程中给予学生明确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避免盲目操作,减少由于无知带来的困难和挫折,同时勉励学生鼓起攻坚克难、百折不挠的勇气,将研究进行到底。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般会用到两类方法,第一类是完成主题探究活动所需的过程性方法,比如怎样确定和分解活动的主题,如何制定具体可行的活动方案,如何整理研究中形成的成果,如何进行小组成果展示和交流等;另一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通用方法,包括观察的方法、调查采访的方法、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设计与制作的方法、科学实验的方法等[4]。教师适时通过具体有效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明晰主题探究的思路与方向,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从而强化了坚持研究的勇气品质。

    (二)引导小组合作,深化节制品质

    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此小组合作探究一直为综合实践活动所倡导。然而活动中因为小组成员意见不统一导致研究进行不下去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往往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只顾自身想法、不懂得包容他人的个性有关。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有技巧地引导学生在团体活动中为学习自我克制,学会欣赏和接纳他人,形成谦逊、审慎的积极品质,确保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每当班级开始了新的主题探究活动,笔者都会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一是在小组成立之初,引导学生推举出一位能力强、有威信的同学担任组长,当小组成员出现意见分歧的时候,应统一遵从组长管理或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行事,避免个人意气用事产生冲突或撂担子;二是引导学生学会接纳自己的小组伙伴,学会发现每个组员身上的优势,找到他人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人人争取做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从而使小组合作更顺利;三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主动承担不同的任务,如调查访问、撰写报告等,最终明确责任分工。当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每个小组成员首先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承担了什么任务,起到了哪些作用,还存在哪些不足要改进等,并讨论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这样的小组交流和沟通,每个组员都彼此鼓励、互相支持,为实现小组的研究目标而共同努力。

    三、活动总结阶段:着力培育仁爱、超越的美德力量

    (一)鼓励交流评价,酿造仁爱品质

    当某一主题的班级实践活动进入成果总结交流阶段,很多教师便以为该主题的实践活动即将完成,往往忽视或简化总结交流阶段的指导工作,随意让各小组轮流上台展示一下小组活动成果,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简单评价,于是一个学期的探究实践活动便在一两节课中匆忙拉下帷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评价不充分,也不深入,不但不利于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目标的达成,而且不利于学生欣赏彼此、相互帮助提高等仁爱品质的培育。

    因此,教师应设法鼓励学生在活动总结阶段积极进行交流评价,让学生在分享评议中提高表达与展示、批判与评价等能力,同时让学生的仁爱品质在此过程中酝酿、发酵、醇化。笔者就曾在“珍爱生命,远离吸烟”主题探究活动中尝试应用了“交叉组分享&提问”交流评价活动[5]。具体操作是:第一轮先让各个小组中两名同学担任“讲解员”,其余组员自由分配到其他组去聆听、提问、评价;第二轮、第三轮甚至第四轮的形式与第一轮相似,由本组另外一些同学进行小组主题讲解,其他组组员过来听讲、提问;每次小组的“讲解员”都是不同的同学,每次充当聆听、提问角色的同学也是不一样的。这样一番分享、提问下来,每个学生都能在充分的交流与对话中提高沟通能力,还能滋养仁爱品质。

    (二)促进总结反思,升华超越品质

    反思,顾名思义,是反过头来思考发生了的事情,从中总结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阶段,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反思工作,如撰写调研报告、心得体会、反思日志等[6]。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在活动中做得比较出色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增强自我效能感,并升华感恩、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

    通常,笔者会从下面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一是反思“长”,“长”指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获得的经验、习得的方法等,反思“长”能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成就感,能让学生在以后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满怀感恩和希望;二是反思“短”,“短”指的是在小组活动中发生的差错、发现的不足、应吸取的教训,反思“短”可以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理性地审视自己,避免下次出现类似的错误,也让学生学会宽容地对待自己和组员;三是反思“扬长避短”,即让学生思考如何避免或者少犯错误,同时最大可能发挥自己或团队的特长,使下次的活动开展得更好;四是反思“取长补短”,让学生深入反思在交流评价活动中看到其他小组哪些方面做得好,值得自己借鉴的地方是什么,推动学生提升欣赏他人、热情、希望等超越品质。

    由于积极心理品质内容众多,不可能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同时促进所有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也不可能严格划分哪个阶段只能培养哪些积极心理品质,但教师可以而且应該做到,在活动的各个阶段有意识地运用一些策略和技法来重点培养某一方面的美德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樊飞飞.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量表编制及培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2]教材[2017]4号档,“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z].

    [3]张霞.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过程中主题分解策略[J].课程与教学,2018(11):75-76.

    [4]刘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8): 38-39.

    [5]殷碧玉.基于可视化思维工具的交流共享活动分析——以《探寻中日饮食文化的异同》综合实践课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7):18-20.

    [6]张松灵.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总结交流要落实三点[J].教学与管理,2013(10):24-25.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第二中学,广州,5113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