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改革的依据及发展方向探析

    龙苏江

    摘要:针对现行中国体育存在的问题,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作了分析,得出改革是非常必要的结论,再提出进行改革所应遵循的依据:理论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现实需要、国外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并论述了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的发展走势。

    关键词: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改革;依据;方向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3-0045-03

    Abstract:The paper analyses the problems of China sports from internal and external elements, take a conclusion: reforming is very necessary, then puts forward the foundation of reform, and expounds the trend of China sports

    Key words: after Beijing Olympic Games; China sports; reform; foundation; trend

    お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稳定进步,中国体育在改革大潮中走过了二十多年坎坷曲折的发展之路,在此期间,虽然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如此短的时间,迈入了竞技体育强国之列。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上,作为东道主,以金牌51枚,奖牌总数100枚的骄人战绩,位列金牌榜的第一位。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体育虽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在程度和力度方面却相对滞后,出现了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社会上对我国的体育制度,特别是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对其进行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应如何进行改革呢?改革的依据又在哪里呢?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中国体育进行改革的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中国体育的改革方向,以期为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际意义。

    1 中国体育改革的必要性

    1.1 外部因素

    一方面表现在,我国现行的体育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所确立的,尽管这种制度对中国体育的发展起过而且还将起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全新的社会格局正在形成,与此相比,中国的体育制度却表现出明显的滞后,跟不上我国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方向;另一方面表现在,面对竞技体育的无休止扩张,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长期以来,高度集权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使得竞技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政府部门的竞技体育,有着行政管理权力的体育管理部门已习惯向政府要经费,而很少考虑向“市场”伸手,从而使很多的社会力量被排挤在竞技体育的大门之外,再加上,“奥运战略”、“全运战略”模式及金牌竞争的日益加剧,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不堪重负,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有一方面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当代西方体育强国都把体育发展的重心挪到与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道路上来,把体育管理的重心放在提供体育公共物品上,致力于规制公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和条件,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来减少悬殊和失衡[2]。这些方面都阻碍了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1.2 内部因素

    计划经济时代的“举国体制”下,中国体育系统的全部权力几乎都集中在政府管理部门,过度地强化了政府的权力,从而抑制了社会参与办体育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虽然体育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成立了项目管理中心和协会,主要负责单个体育项目的具体事务,但实际上,往往这些部门和体育总局是“二块牌子、一套人马”,使得政府的管理机构陷入了微观管理事务中,反而削弱了宏观管理的职能。另一方面,由于旧体制下,体育过分依赖于政府,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从而丧失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与机制,外界环境的任何变化都能引起它的波动和振荡,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增强体育自身的发展能力,必然要对体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2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改革的依据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让世人都将目光聚集中国,作为东道主,中国也非常在意自己在这届奥运会的表现,不管是在组织筹备还是运动成绩方面都作了最充分的准备。因此,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中国体育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谨慎时期,没有对体育进行重大的改革。这一点与大多数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情形相同,但这些国家往往在奥运会结束后对本国体育的方针政策进行大幅度的改变,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日本和韩国奥运会后的体育政策转向群众体育,从而促进了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澳大利亚制定了体育发展的长期规划,取得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双丰收;美国制定了产业化发展规划,从而在保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领先地位的同时,体育产业也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举办国奥运会结束后体育的发展被本国人民寄予很大的期望,这个时期称为“后奥运时代”。北京奥运会已经结束了,我们应考虑体育改革的依据,为体育发展方向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2.1 理论方面

    2.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客观要求

    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再后来,在中共十四大会议上正式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策,指出“要学会运用市场的办法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在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果敢地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著名论断,打破了市场经济只属于资本主义的思想禁锢后。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坚持了邓小平同志的思想,郑重地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张,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我们所必须遵循的社会准则,离开了这个准则,中国任何事物的改革与发展将失去了行动方向。

    2.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也指人的自由发展。早在中学时期马克思就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当时他认为,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以后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指出:“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并使之成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之后,世界很多国家都纷纷把“全面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提高到民族生存的战略高度。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也指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从上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其实是人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历史,是人们向往、追求个性而自由发展的历史,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根本目标。

    2.2 当前体育中的弊端是体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2.2.1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的严重不平衡

    一般来说,体育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是竞技体育,还有一个是群众体育,一个国家只有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都发展完善,才能够认定是体育强国。中国在竞技体育方面的巨大成就,被认定为竞技体育强国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群众体育方面,不论是体育人口,还是人均体育设施,却表现出很强的不尽人意。据有关“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调查”的统计,2000年我国参与体育活动的数据远远比不上一些国家上世纪90年代初的数据。此外,还有体育设施方面,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告”,截止2003年12月31日,我国平均每10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与日本(260个)、意大利(212个)、瑞士(220个)、德国(248个)、芬兰(457个)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且中国的体育场地大多属于教育系统,占总量的656%,这些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较低,仅为292%。如果在今后的体育改革与发展中,没有很好的制定措施与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则中国的体育成果将大打折扣。

    2.2.2 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相互隔离

    在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依托各级体校,地方政府给予财政支持,具有一套十分完备的组织管理体系。这套体系的特点是竞技体育部门的权力过于强大,控制着强势的体育资源,使得在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中,大多数是由体育系统负责,和教育系统几乎没有多大关系。同时,这种权势的控制,也使得高校的竞技体育很难培养出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处于自娱自乐、可有可无的尴尬局面。

    近十几年来,由于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割裂,造成运动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再加上运动员的高淘汰率,使很多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成为一大社会难题,从而严重影响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生源,这才使得有关政府提出“解决好竞技体育和教育两个体系的结合”问题,并制定了具体措施。虽然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提高了运动员的学历水平,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效果上来分析,多数高水平运动员虽然获得了大学生的身份,也取得了相应的学位和学历,但是否达到相应的高等教育水准,却很令我们进行反思。此外,虽然有些高等院校也出现过优秀运动员,但占整个优秀运动员的比例却十分小,甚至根本不成比例,再观其成长过程,真正由教育系统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数就更少了。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相互割裂的局面如果没有得到完善的解决,中国竞技体育所存在的问题则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2.3 竞赛体制的不完善

    中国现行的竞赛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并规范起来的,在当时的情况下,竞赛体制实施的是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国家体育行政机关运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与措施,集中调配有限的体育人力、物力、财力来保证竞赛计划的实施与顺利完成。虽然这种体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体育外环境改革的逐步开展及影响下,它的改革引起了重视,确立了改革的基本思路:调动各方面办体育的积极性,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造就大批优秀运动人才,推动体育运动的普及与提高。经过此阶段的改革,各级各类竞赛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逐步走向了制度化,竞赛的社会化也有所提高。但与整个改革的发展相比,这段时间的竞赛体制改革基本上还是属于浅层次,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出现的问题主要如下:1)大型运动会主要由政府主办,往往忽视市场的开发,造成整个市场的开发程度不高,没有形成顺畅的融资渠道;2)“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出现相冲突的矛盾,很多省市为了争国内的总分名次,项目设置大而全,投入很大但效益差,直接影响我国“奥运战略”目标的实现;3)综合性的运动会项目设置往往出现多而重复的现象,从而给举办城市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且不利于经济不发达城市申办运动会;4)由于各种赛事没有明确而严格的运动员资格和身份认定,使得运动员经常以各个身份奔波于不同赛场的现象十分普遍,既劳民伤财又挫伤了参赛单位的积极性,背离了举办运动会的初衷。

    2.3 国外发达国家的体育发展为我们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由于几百年来所形成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强势地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基本上是在西方体育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现代体育的主流是以西方体育的发展方向为主的。再加上,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其所带来的经济高速发达,使其现代体育的发展早早领先于经济落后国家。他们在领先发展的地位上,已经摸索出一条快速、健康、稳定、可持续的体育发展之路,例商业化的发展模式把奥林匹克运动带出了死胡同;职业化的发展道路使体育出现欣欣向荣局面的同时,也给国家带来巨大的体育产业;体育与教育的结合,使其建立起了完善的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制;以及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的局面。这些方面他们都有一套完备的管理体制和运动机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在制定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时,都可借鉴这些宝贵经验,再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可以更快的建立起快速、健康、完善的中国体育发展之路。

    3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

    3.1 政府管理与市场调节达到最优化配置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西方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几百年来争论不休焦点之一,经过多次的反复,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两腿走”的重要性,过分夸大或缩小那方面的作用都是不可取的,关键是寻找一种模式使政府和市场如何在社会的资源配置中发挥最优化。目前中国现行的体育制度表现出过分对计划模式的依赖,政府体育部门与各社会体育组织、团体关系错综复杂,未来的改革方向应理顺社会体育组织和团体相互间以及与中央、地方等各种关系,明确各自的社会角色,形成“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有自我发展活力的运行机制”,达到政府管理与市场调节配置的最优化。

    3.2 重视群众体育,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相互促进是大多数体育强国走的一条体育发展之路,也是大部分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在后奥运时代的改革方向。我国的竞技体育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可以吸引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而中国的体育设施、群众体育管理却严重落后这种需求。如果这种需求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必将扩大群众体育的普及,提高市场可开发的程度,从而反过来促进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

    3.3 完善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有机结合的培养体制

    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有机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只有与教育结合才能真正建立完善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否则,竞技体育的发展道路将会越走越窄,最终被时代抛弃。欧美竞技体育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已经验证了这一点。在我国,应建立规范的学校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学籍管理。真正把学校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实现“竞技体育基础水平回归教育,高水平竞技走向市场”的发展模式。

    3.4 完善体育管理体制,促进项目协会实体化、职业化进程

    后奥运时代,应充分发挥社会、企业与学校联办体育的潜力,真正提高如职业俱乐部等民办体育产业实体的地位,逐步实现“事权分离,管办分离”,将集中在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权力真正移交给有关的体育事业单位、体育社团组织,使体育行政部门与各单项协会、体育社团的职能分开。体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能转移到对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对体育事业的宏观管理、对体育的财政投入的监督等上来;各单项协会独立管理有关运动项目的训练、竞赛等组织工作,促进项目协会实体化、职业化的进程。

    3.5 回归“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如前所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目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也是竞技体育最高的追求目标。在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也应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训练中要遵循科学规律,不能拔苗助长;要高度重视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重视运动员的尊严;要发挥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不能压抑他(她)们的个性;在促进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还应重视运动员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其得到全面发展。此外,还应做好运动员的训练保障工作,妥善安排运动员的退役安置问题,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4 结论

    4.1 从体育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分析,中国体育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且举办奥运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4.2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改革的依据有以下几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客观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现实的需要、国外发达体育国家的宝贵经验;

    4.3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应如下:政府管理与市场调节达到最优化配置、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有机结合、项目协会实体化、职业化、回归“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孙海泉,吴优芬浅谈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和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

    [2] 王平,顾渊彦 体育体制改革与社区体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1):28-30

    [3] 申全进对地方性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模式创新的研究——基于无锡市体育事业"管办分离"改革的调研[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6):75-77

    [4] 袁海军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改革的"拐角理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2):24-26

    [5] 董进霞北京奥运会遗产展望:不同洲际奥运会举办国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6

    [6] 陈俊宏江泽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7] 林伟我国竞技体育人本化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8] 康乃英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3)

    [9] 刘彦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49-52

    [10]A葛国政,李功奎 体育诚信建设之政府定位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16-20

    [11]A杨再淮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与宏观调控机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