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念研究*

    刘景宜

    

    

    

    摘 要:教学论研究生是我国教育学硕士的重要组成。在传统教育生态向信息化教育生态转型的时期,教学论研究生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成为培养重点。文章采用问卷法从2017年到2019年连续三年分别对教学论专业一年级共583名研究生进行了调查,从信息技术自我效能的视角探索了该专业研究生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念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主要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了信息技术自我感知有用性ITPU(IT Perceived Useful)、信息技术自我感知易用性ITPEU(IT Perceived Ease of Use)、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念之间的结构模型,同时探索了可能的干扰因素。

    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念;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技术接受模型

    中图分类号:G655?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22-0076-06

    一、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发布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Education 2030 Framework for Action)是引领全球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文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实现“教育2030”所有议程的关键,并强调培养教师充分掌握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社会网络的能力,以及掌握媒介素养和信息来源批判(source criticism)技能[1]。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指明“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2]2018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在“教师培养层次提升行动”部分强调“按照有关程序办法,增加一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引导鼓励有关高校扩大教育硕士招生规模,对教师教育院校研究生推免指标予以统筹支持。支持探索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有机衔接的培养模式。”“‘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部分提出“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3]无论全球教育发展还是我国的教育发展,都将教育现代化和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重要目标。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需要有教师的教学信息化能力作为基础,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成为教师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专业,早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就被正式列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该专业包括了各学科课程论、教学论(或称学科教育学)。该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广泛分布在基础教育教学一线、各类教育研究与培训机构,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这部分学生是教学和课程教学研究的高级人才,他们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尤其是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质量。在今天教育领域已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传统教育生态已然向信息化教育生态转型的时期,作为未来的教师和未来课程教学的研究者,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的信息技术信念与技术自我效能状况如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信念受哪些因素影响?信息技术自我效能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念中起什么作用?我们从2017年到2019年连续三年对山西师范大学该专业一年级研究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提升该专业研究生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使我们的培养工作能更好地为国家与社会的需要服务。

    二、研究模型与问卷设计

    1.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TAM(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是戴维斯

    (Davis)提出来用于解释技术用户对技术使用意图和行为的模型[4],如图1所示。该模型认为预测用户对技术使用态度或使用意向的两个显著变量是感知易用性PEU(Perceived Ease of Use)、感知有用性PU(Perceived Usefulness)。感知有用性是用户主观上认为使用某项技术能够提升其工作绩效的程度;感知易用性指用户主觀上认为使用某项技术所需付出的努力程度;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共同影响用户对新技术的使用意向,进而影响其实际使用行为。用户态度影响行为意向,进而影响实际使用的行为。

    信念是人对自身所处特定文化中价值观念的坚信和心理认同[5]。教师对其教学所持有的信念,将引导他发展出相应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信念是预测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指标。如果教师不认为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有重要作用,其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行为就会受到影响。本研究中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念主要指对信息技术能否促进教与学的信念。

    “自我效能”由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6]。本研究中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是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及对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自我感知。在具体数据分析时,将信息技术自我效能分解为信息技术自我感知有用ITPU( IT Perceived Useful)、信息技术自我感知易用ITPEU(IT Perceived Ease of Use)两方面,分别研究其对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学的信念的影响。

    设计研究模型如图2,研究假设如下:

    H1:教学论研究生感知信息技术有用对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学的信念有显著正向影响。

    H2:教学论研究生的感知信息技术易用对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学的信念有显著正向影响。

    H3:教学论研究生的感知信息技术易用对感知信息技术有用有显著正向影响。

    H4:教学论研究生的感知信息技术有用对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学信念的影响过程会受教学经历、年龄、学科、性别等因素差异干扰。

    H5:教学论研究生的感知信息技术易用对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学信念的影响过程会受教学经历、年龄、学科、性别等因素差异干扰。

    2.问卷设计与测量变量

    问卷的整体设计包括三部分,一是被测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学科背景、教学经历等;二是被测者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念量表题目;三是被测者信息技术自我效能量表题目,见表1。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念量表题目主要参考 Glazewski & Brush的《信息技术信念调查》(Technology Beliefs Survey)量表[7],将量表尺度变为李克特五点尺度(Likert 5-pointscale)方式,从很不同意到很同意,分别给予1~5的分值;测量的潜在变量为信息技术能促进教与学信念TBtoteaching。

    信息技术自我效能的量表主要参考Cassidy & Eachus的《数字技术用户自我效能量表》(Digital Technology User Self-Efficacy Scale)[8],将量表尺度变为李克特五点尺度方式,从很不同意到很同意分别给予1~5的分值。测量的潜在变量为信息技术感知易用ITPEU(IT Perceived Ease of Use)、信息技术感知有用ITPU(IT Perceived Useful)。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1.研究方法

    研究选取山西师范大学教学论专业一年级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分别在2017、2018、2019三年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90份,回收有效问卷583份,有效回收率99%。调查量表采用相关文献中成熟的测量标准,量表本身具有好的内容效度。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方法,运用软件SPSS24.0和AMOS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假设检验。

    2.数据分析

    (1)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使用软件AMOS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相关文献的建议[9],因素负荷量大于0.6是可接受的,大于0.7是理想状态;题目信度(SMC)大于0.5是理想的,0.36~0.5为可接受门槛;收敛效度AVE大于0.36是可接受的,大于0.5是理想状态;组成信度大于0.7是可接受的,大于0.8为理想状态。从表2可知,因素负荷量绝大多数大于0.6,符合接受条件;SMC绝大多数大于0.36,说明题目具有足够的信度;组成信度CR都大于0.7且靠近理想值,说明每个潜在变量题目具有足够的内部一致性;AVE都大于0.36且靠近理想值,说明潜在变量之间有较好的收敛效度,每个潜在变量的题目都能代表测量该变量;从表3可知,每个潜在变量AVE的根号值都大于其他相关潜在变量的最高相关系数,说明潜在变量之间有很好的区分效度。综合分析可知,问卷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2)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①样本背景信息统计

    样本背景信息统计如表4所示。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女性占到91.4%,男性占8.6%,说明女生人数占绝对优势。对研究生学科背景进行文理科区分归类,文科包括语文、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理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科学等,还有体育与艺术类学科。文科占到60.9%,理科占到24.0%,体育与艺术学科(音乐美术)占到15.1%。根据国内关于中学优秀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的相关研究[10],我们依据教龄将教师分成五个阶段:无教学经历(0~1年);胜任阶段(职后2~3年),特点是已形成了教育教学最基本的能力和技能,逐步获得胜任感;积累阶段(职后3~5年),是为今后工作有质的飞跃而进行等待、积累的过渡时期;成熟阶段(职后5~10年),特点是开始进入研究和创新阶段;研究阶段(职后10年以后),已经成为专家型教师。对样本进行统计,无教学经历的研究生占到80%,胜任阶段教师占到6.3%,成熟阶段教师占到9.4%,研究阶段4.3%。从年龄分布来看,73.8%的学生在18~25岁年龄段,15.1%在26~30岁年龄段,10.5%在31~40岁年龄段;上教学论研究生前的学历调查中,78.5%是本科学生,15.8%是大專学生。以上数据说明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绝大多数是无教学经历的应届本科生,女生占到绝大多数。

    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念描述性统计

    TBs是反映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念的变量取均值后设的新变量,对其频率统计,45.5%的学生表示同意,52%的学生表示很同意。从图3观察到信息技术教学信念频率分布情况,均值为4.49,反映教学论研究生总体对信息技术技术能促进教与学持很同意信念。

    ③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描述性统计

    依据信度效度分析,将反映感知信息技术易用的变量取均值后设为PEUave,标签值为信息技术容易使用,将反映感知信息技术有用的变量取均值后设为PUave,标签值为信息技术有用,对其进行频率描述性统计,49.1%的学生感知信息技术易用性一般,42%的学生表示同意信息技术容易用;71.7%同意信息技术有用,20.6%表示很同意信息技术有用。从图4观察到信息技术感知易用性与信息技术感知有用性频率分布情况,信息技术感知易用性均值为3.45,信息技术感知有用性均值为4.13。数据表明教学论研究生总体对数字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自我感知情况,绝大多数学生自己认为信息技术是有用的,并且近五分之二的学生认为自己能较容易地使用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念研究模型及假设检验

    根据相关文献,模型拟合度指标要求[11][12]如下:卡方值(χ2,Chi-square)越小越好,自由度(Degrees of freedom)越大越好,卡方与自由度比率严格要求界于1~3之间,宽松要求界于1~5之间;反映模型相似性的指标GFI、AGFI、CFI、TLI的值最好大于0.9;反映模型相异性的指标RMSEA的值小于0.08是可接受的,小于0.05是良好的情况。使用软件AMOS分析得到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念结构模型如图5示,可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念研究模型拟合度指标如下:χ2=159.913,df=51,χ2/df=3.136;GFI=0.957>0.9,AGFI=0.935>0.9,CFI=0.957>0.9,TLI=0.944>0.9;RMSEA=0.061<0.08。由指標分析可知图5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念结构模型具有很好的模型拟合度。

    表5为图5模型假设检验结果,假设H1对应的Z-value=8.368>1.96,P值1.96,P值=0.936远远大于0.001,说明H2假设不成立,即教学论研究生的感知信息技术易用对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学的信念没有显著影响。由于H2假设不成立,建立在H2基础上的H5假设也将不成立,即说明教学论研究生的感知信息技术易用对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学信念的影响过程不会受教学经历、年龄、学科、性别等因素差异干扰。假设H3对应的Z-value=7.984>1.96,P值小于0.001,说明H3假设成立,即教学论研究生的感知信息技术易用对感知信息技术有用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R2=0.29,大于0.19接近0.33;标准化系数Std.=0.54,说明信息技术自我感知易用对信息技术自我感知有用影响很重要并且有接近中等水平的解释力。

    使用AMOS软件分别以教学经历、年龄、学科、性别各自类别为类别组,建立GenderComparison、DisciplineComparison、Texperience comparison、AGE comparison四个限定模型,对图5中的路径TBtoteaching←ITPU上的假设H4进行检验,结果如表6示。所有限定模型中P值都大于0.05,男生女生之间、不同学科之间、不同教学经历之间、不同年龄(主要指18~40岁包括的年龄段)之间没有显著差别,也就是说教学经历、年龄、学科、性别变量没有干扰作用。说明假设H4不成立,即本调查中教学论研究生的感知信息技术有用对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学信念的影响过程不会受教学经历、年龄、学科、性别等因素差异干扰。从描述性统计知绝大多数研究生是处于18~25岁的本科毕业生,近80%没有教学经历,超过90%是女生,这使性别、年龄、教学经历、学科的不同可能引起的效果没有突显出来。

    四、结论与思考

    1.研究结论

    本研究选取某师范大学教学论专业一年级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分别在2017、2018、2019年连续三年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行分析,探索了自我感知信息技术有用ITPU(IT Perceived Useful)与自我感知信息技术易用ITPEU(IT Perceived Ease of Use)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念的影响,同时探索了可能的干扰因素。SEM结果说明,教学论专业一年级研究生的自我感知信息技术有用对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学信念有显著正向的重要影响,即该专业一年级研究生自我感知信息技术越有用,越容易相信信息技术能促进教与学。从描述性统计关于研究生性别、年龄、教学经历、学科的调查结果分析可知,这些因素对这一影响都没有显著干扰作用,这是该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可以作为该校研究生教学改进的依据。研究生的自我感知信息技术易用性对自我感知信息技术有用性有显著正向重要影响,自我感知信息技术易用性对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学的信念没有显著影响。这些结论与TAM(技术接受模型)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13]。根据具体调查题目情境,研究生自我感知信息技术越容易使用,比如觉得使用技术工作非常容易、认为自己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则其越倾向于信息技术是有用的。研究生自我感知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或使学习更有趣,则其更倾向于支持在教室里使用信息技术,更易于认为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可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2.研究思考

    教学论专业研究生,主要是学科教育硕士,毕业后大多数是中学教师。以教学论专业一年级研究生为对象进行研究,目的是建设适合该专业研究生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使这些未来教师或教育工作者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教学工作变化。目前研究生开设有一门公共课《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应用》,课程内容主要是教学常用信息技术的介绍和实践。通过连续三年的数据取样和数据分析,我们了解到要提升未来教师教学信息技术能力,需要先提升未来教师的信息技术自我效能(包括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进而增强其对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学的信念,促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最终提升教师教学信息技术能力。在今后的研究生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课程建设中,要突出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有用性,同时注意根据技术难易分层进行学习;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实际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案例,让学生体会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要提供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部发出“停课不停学”的通知后,全国各地有条件的教师进行线上学习指导和网络课程的讲授,有力地支持了广大居家学生的学习。这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教师教学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性,也坚定了我们探索该专业研究生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提升课程的决心和信心。

    参考文献:

    [1]UNESCO.Education 2030 Framework for Action[EB/OL].http://www.unesco.org/new/fileadmin/MULTIMEDIA/HQ/ED/ED_new/pdf/FFA-ENG-27Oct15.pdf.

    [2]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20-01-06.

    [3]教师[2018]2号.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Z].

    [4]Fred D. Davis.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13(3):319-340.

    [5]吕国光.教师信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6]郭敏.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8(9):85

    [7]Sara Jolly Jones. An Evaluation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ethods and their Effects on Teachers'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Use[D].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August 2011.

    [8]Cassidy, S & Eachus, P.Developing the computer user self-efficacy (CUSE) scale: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uter self-efficacy, gender and experience with computer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2002,26(2):133-153.

    [9]Fornell,Claes,David F.Larcker.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18(1):39-50.

    [10]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1]Dennis L.Jackson,Art Gillaspy,Rebecca Purc-Stephenson.Reporting Practices in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 review and Some Recommendations[J].Psychological Methods,2009,14(1):6-23.

    [12]Kristianto, B. Factors affecting social network use by students in Indonesia[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Research,2016(16):69-103.

    (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