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的《插花艺术》文化素质课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梁海英 汤鹏 姜春艳 叶海跃

    

    

    

    摘 要:插花艺术因其融合了植物、美学、哲理以及诗、书、画等文化,而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成为素质文化教育课程。文章结合慕课满足大规模教学的特征,从插花艺术素质教育功能出发,确定《插花艺术》慕课立德育人的课程目标,提出回归课程文化属性、基于“真、善、美”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知识体系的建设方案;同时基于慕课,构建了“一台两课”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总体架构和教学实施流程。以期促进《插花艺术》课程推广,丰富高等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和形式,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慕课;插花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 ?文献标志码:B? ?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22-0038-04

    插花艺术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融合了植物、美学、哲理以及诗、书、画等文化,是人们对自然最亲切且充满想象的创意表达,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1]。插花艺术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过程。早在我国宋代盛行的“理念花”,其花型意念就是以品格理念为内容,寓教于花,插花作品是作为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的工具[2]。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插花艺术就具有人文教化的作用。但是,多年来因为师资匮乏的问题,使得插花艺术的普及教育受到局限。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为课程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学习者通过网络和移动终端进行学习逐渐成为趋势,慕课学习作为网络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有效促进了教学资源共享,为利用插花艺术丰富高等院校文化素质课教学资源提供了保障。本研究结合江苏省省级精品在线文化素质课程《插花艺术》的建设和实践,探索以慕课为依托、以文化素质教育功能为主要目标的插花艺术教学模式,以期丰富高等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和形式,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构建高品位的校园审美文化。

    一、基于文化素质培养的《插花艺术》慕课建设

    1.回归人的教育,明确 “立德树人”课程目标

    2014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并明确要求“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响应文件精神,《插花艺术》课程组提出回归插花艺术“文化素质培养”的功用,从文化育人出发,确定课程目标、组建课程团队、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资源建设(见图1)。由“立德树人”的课程理念出发确定课程目标,并提升教学团队文化育人的素质文化教育意识;在课程内容选择上突出课程知识的文化性;在课程资源建设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以满足受众广泛的远程素质教育的需求。

    2.回归课程文化属性,提升课程团队文化主体意识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文化主体的素质教育,必须要树立课程团队文化主体意识,才能理解知识中的文化要素并将其生成于教学之中[3]。为了提升课程团队“文化为本”意识,促进教师自觉将文化素质培养嵌入园林专业技能培养之中,探索“文化本位”教育理念,实现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标,首先制定团队人文知识学习制度,列出《中国哲学简史》《美学原理》《西方哲学史》等人文类书籍作为教学参考书,团队定期研学讨论,以提升团队的文化理解意识和能力,保证教师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能够敏锐觉察并挖掘出《插花艺术》课程知识中所承载的文化要素;另一方面,提升教师的文化生成意识,通过讲座、培训和沙龙等形式,增强团队教师对文化的理解、探究、批判等意识和能力,从而超越知识传递的局限,理解知识中的文化要素并将其生成于教学之中。

    3.基于“真、善、美”三个维度构建课程内容体系,突出课程知识的文化性

    基于“文化育人”的课程观,学生除了知识的学习和增长,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浸染,这样的课程内容应包括知识在内的整个文化[4]。插花艺术融合了植物、美学、哲理以及诗、书、画等文化,基于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选择上,需要重新审视《插花艺术》课程知识的文化性,在插花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上,丰富插花艺术背后的宗教、制度、风俗等内在规律与哲理。课程组结合插花艺术特点,从“科学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三个维度构建《插花艺术》课程知识体系(见表1)。打破学科知识边界,梳理课程知识,挖掘、完善、补充课程知识中的文化要素,充分利用插花艺术的多学科性、文化多元性的特点,构筑《插花艺术》课程知识与自然、历史、社会文化、生活经验的回应体系,确定文化素质在课程中的融入点,从而做到文化要素的贴合性和适用性,使插花艺术与学生素质培养建立起关系,构建具有人文情怀的课程文化。

    二、基于《插花艺术》慕课,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1.教學设计彰显插花艺术“以花悟道”的人文教化功能

    基于慕课的教学设计应遵循课程目标并服务于课程目标。教学设计应充分发挥《插花艺术》课程的文化属性,挖掘课程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内涵,其教学的过程就是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的过程。有效的学习载体比如典型任务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5]。在《插花艺术》教学活动设计上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行动导向”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将美学、哲理以及诗、书、画等文化要素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插花的学习过程成为学习者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过程,实现“追求真、热爱善、发现美、创造美,提高人生意义感与价值感,实现自我超越”的素质教育目标。在教学内容组织上,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从“西式规则式”到“东方自然式”,从基本花型“制作”到花型“设计”[6]。学生在学习插花技能过程中,以花悟道,讲求“花正心正”,进而“心正花正”,以自然之美来正人之心态,着力于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美的欣赏、情感的满足。

    2.立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体悟和实践并重”

    慕课平台教学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的同时,其开放性的特征可以满足大规模学生的同时学习,其灵活性的特征则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7]。因此,《插花艺术》慕课不仅解决了插花艺术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满足多类型、多校区、大批量远程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需求,成为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但是信息技术却无法满足插花艺术特有的植物生命力审美特征的体现,虚拟技术也很难完全呈现出植物千姿百态的美感。这也决定了《插花艺术》慕课具有无法充分满足实践教学和无法面对面沟通的局限性,针对这两点,课程组以《插花艺术》慕课为基础,“第二课堂”“直播课堂”为辅助,构建了“一台两课”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见图2)。

    “一台”是指利用慕课平台进行线上理论的“体悟”学习,视频授课打破时空壁垒。“两课”,一是指线下的“第二课堂”,提供插花实践,让学生在花型制作的“实证”过程中获得经验知识,其主要载体是插花工作室,另外包括專家讲座、插花比赛、插花作品展、社区服务、花艺社团等;二是直播课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增加师生互动,教师通过直播的形式进行作品点评、学习答疑,补充最新花艺动态,丰富课程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将技能训练的“实证”与理论知识的“体悟”相互验证,在内化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对课程不同文化进行比较、批判吸收,生成新的课程文化,使学习成为文化自觉的过程,实现文化素质的培养目标[8]。

    3.“一台两课”教学流程实现学习者的“时空自由”

    “一台两课”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时空的开放性。在教学流程上表现为“一台两课”成为相对独立而又互为关联的“教学单元组件”(见图3)。慕课平台、第二课堂、直播课堂三个“教学单元组件”各自自成体系,形成完整的学习活动,而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空间上相互独立,不论是平台教学、第二课堂、直播课堂都有各自独立的教学内容模块,并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教学闭环。在时间上有一定相对而非绝对的先后顺序,比如学生可以先学习平台理论,然后实践,再参加直播课堂学习;也可以跳过实践环节,直接参加直播课程学习,通过别人的作品点评,分享间接的实践经验。学生因为各自学习时间的安排不同,形成不同的学习路径,而不同的路径有学习效果的差异,但是没有对错的差别。充分满足学生数量大、分布广的素质教育的教学需求。

    (1)慕课平台教学是主体

    插花艺术要求插制者能够充分理解美学理论知识,熟悉植物的美学特征,设计过程中要静思冥想,将自己的感知、体验、情感,通过植物材料表现出来。慕课平台学习能够让学生不受教室课堂的约束,自主安排视频学习、资料查阅等学习活动,不受课堂时长的限制,去思考、反复优化设计方案,实现时空自由。在平台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学习活动设计,通过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及导学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及要求、教学内容、讨论及学习活动。教学内容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需要随时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包括引导学生讨论、督促学生学习、解答学生疑问。慕课教学平台提供了即时的学习反馈,学习行为都会在信息系统中留下记录[9]。对学习过程的完整监控的教学功能为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提供了公平、科学的依据,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精准度。

    (2)第二课堂丰富实践教学形式

    “第二课堂”以“插花艺术工作室”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空间载体。工作室全天开放,学生通过平台预约“实践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工作室根据学生预约订单准备花材和工具,并在学生实践操作中提供指导。另外,结合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专家讲座、插花比赛、作品展、社区活动等形式丰富实践教学形式,让插花艺术成为全校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以实训报告的形式提交实践学习作业,教师点评、生生互评的过程中,增加了平台学习的互动性;同时,学生作品以及讨论内容再生为教学资源,实现平台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生。

    (3)直播课堂实现多空间联结

    平台视频学习中,师生的即时交流沟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文化素质课的学习者为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数量大,分布广,现实物理空间中也很难实现同时共同沟通。直播课堂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直播平台得以普及,很多慕课平台也增加了直播功能,实现即时沟通,其便捷性有效提升了师生“面对面”交流互动的教学效果,课题组通过“学习反馈、答疑解析、布置作业”三步教学流程,将学生平台学习和第二课堂实践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形成直播课堂相对独立的教学闭环。

    学习反馈:将学生课程平台学习情况的反馈纳入整个教学活动中,及时具体地对学生平台学习行为及实践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具体包括学生在课程平台中的视频学习进度、讨论情况、测验完成情况等。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效果、学习管理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起到督促学习进度和规范学习行为的作用。

    答疑解析:是直播课堂的主要部分,教师需要对平台所设置的学习测验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在讨论区留下的疑问进行集中讨论、讲解、答疑。一般情况下,讲授的教学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以及学生错误率较高的测验题背后隐藏的知识点;二是教学中需要学生理解并融会贯通的理论,课程平台中的视频大多是微课形式,均为“散点”式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组织、串联起各个微课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将其融会贯通,以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三是最新的插花艺术理论、动态和前沿技术,弥补学习平台教学视频资源因为制作技术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而难以随时更新的不足。

    布置作业:作业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已完成的学习内容的补充、拓展和深化的学习任务,比如拓展性阅读资料和讨论;另一方面是预告下一单元或是项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包括明确文本学习内容、视频学习任务、学习时间节点、讨论主题等。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学习情况以及下一单元学习内容特征,合理适度安排学习任务,促进下一个“学习循环”更加有效,更加顺畅。

    基于“学习反馈、答疑解析、布置作业”三步教学,让学生的课程学习形成闭环,但是直播课堂和传统课堂不同的地方是:“讲授”不再是教师组织课程的核心,教师对其学习情况的掌握和分析成为教学组织的核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引导者,以保证学生学习成效最大化为教学目标。

    三、基于文化素质培养的《插花艺术》课程改革成效

    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建成400多分钟微课,利用超星泛雅平台、中國慕课网、江苏开放大学等教学平台建设在线课程,分层次、分渠道传播插花艺术文化,课程受众包括高职在校学生、开放教育学员以及社会从业及花艺爱好者,总计达10000余人。多次在校级和省级教学比赛中获得奖项,其中,在2018年江苏省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19年,通过“慕课+实践”的形式组织学生插花艺术技能赛训练,获得江苏省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艺术插花项目高职组二等奖、三等奖各1名;获得全国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艺术插花项目高职组二等奖,有力证明了课程的教学效果,确定了《插花艺术》课程在我校文化素质培养中的地位。课程培养了大批具有一定插花艺术修养和技能的学生,他们中很多人直接或间接从事与插花艺术制作有关的工作,成为新一代插花艺术的传承人和传播者。课程组通过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到社会单位及社区开展插花培训及活动,推广插花艺术文化,培养大众美学感知力,为提高全民文化素养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渭华.浅析插花艺术中的审美教育[J].艺术教育,2018(4):135-136.

    [2]黎佩霞.插花艺术基础[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张金运,张立昌.基于文化素养养成的课程知识理解——课程知识的文化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7(1):50-55.

    [4]金志远.课程的“知识困境”及文化转向[J].教育科学研究,2013(9):15-19+63.

    [5]王海元.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生自适应学习能力提升途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5(19):78-79.

    [6]梁海英,陈曦,熊星等.基于项目化教学法的在线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20):40-43.

    [7]李莉.慕课环境下高校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6(19):104-106.

    [8]刘晶晶.基于文化传承的文化回应性识字教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5):54-59.

    [9]孙雨生,程亚南,朱礼军.基于MOOC的高校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3):65-71.

    (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