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环境下中国文化课智慧教学模式研究*

    马晓娜 吕军

    

    

    

    摘 要:文章基于移动互联技术与课程建设相融合的理念,在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采用翻转课堂形式,设计基于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概览》课程的交互式智慧教学模式,打破文化学习的时空限制,实现课前、课中、课下、课外的无缝衔接,提高文化教学成效。

    关键词:移动互联;智慧教学;留学生;中国文化;智慧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20-0080-04

    一、引言

    《中国文化概览》是汉语言专业本科来华留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培养外国留学生汉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骨干核心课程。课程的任务是以社会和文化为纲,通过对不同中国文化专题多方面的系统学习,使来华留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留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友人,提升国家软实力。习近平指出:“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介中国发展变化”,尤其要“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来华留学生文化教学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在移动互联的环境下,采用多媒体技术、运用智慧教学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高校来华留学生文化类课程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其容量有限,教师教学仅限于文化知识传授,对文化观念和内涵的探讨无法深入;另一种是线上慕课学习模式,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监控受到局限,而且由于互动有限,也很难了解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

    随着智能终端、5G网络的迅速发展,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广泛运用,学习者和教育者接受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移动互联应用以其交互化、个性化、情景化、立体化等特点深受年轻人的青睐[1]。在此形势下,留学生教育中文化课教师如何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移动互联技术的优势,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值得深入研究。

    2018年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建设一批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我校的《中国文化概览》课程以“金课”建设为契机,采用翻转课堂形式,结合智慧教学理念设计交互式智慧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移动互联技术优势,使其成为传统教学模式向移动互联模式转变的催化剂,带来了新的课堂变革。

    二、智慧教学模式设计思路和理论基础

    1.智慧教育

    关于“智慧教育”的定义,业内普遍认同的是祝智庭[2]的观点: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效的教学方法(Smart Pedagogy),让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以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对教师来说,“智慧教学”一方面指教师通过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智慧化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主要是与信息时代相关的概念,主要是指基于技术支持的教学,包括智慧平台运用、智慧课堂组织、智慧教室使用等等。

    2.智慧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由于来华留学生国别不同,文化背景差异大,语言能力有限,对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中华文化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文化课教师更多地要从浅层的知识文化入手,引导留学生在感受、探究、反思、体验的过程中逐步了解隐藏于文化现象、文化习俗背后的深层文化观念,最后达到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的目标。

    根据留学生文化学习的特点,基于中国文化课程不同章节主题,我们设计了相互独立又兼顾课程体系的知识点微课,将微课视频、文本等资料导入智慧教学平台,让学生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和测试建构文化知识体系,在对学生学习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以不同类型的文化任务为导向,通过智慧教学工具在线下智慧教室进行智慧课堂的有效互动,解决重难点问题,联通课内外,同时以课下的作业推送、资料拓展和成果展示等完成学生过程性学习评价和考核评估。如图1所示。

    整个设计跨越课堂边界,有效打通课内课外,实现师生双向互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平台上的学习资料可以让学生反复不限次学习,直至达到最好效果。移动终端加上互联网,对留学生来说,即使回国也可以随时进行学习。

    3.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師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3]。

    智慧教学模式通过建构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将新的文化知识同化、顺应至已有知识框架内,实现新旧知识的更新与重建。移动互联技术及智慧教学平台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教师成了学习环境的创建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意义建构者。

    (2)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一种网络现象[4],学习即连接的建立和网络的形成。网络中的知识不是靠一个实体传递到另一个实体的过程中产生的,而是在交互中生成的。交互是联通主义学习的核心和关键。基于这一理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它提倡基于技术中介、在与环境的联结中学习。教师和学习者通过网络中持续不断的交互生成课程内容。交互的范围很广,包括学习者与资源、学习者与促学者、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的交互[5]。智慧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基于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完全实现了即时的连接和交互。

    三、智慧教学模式构建——交互式智慧教学模式设计

    1.中国文化课程智慧教学模式具体设计

    基于目前存在的文化类课程课时少、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等问题,我们充分运用移动互联技术优势,结合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在熟练掌握智慧教学平台运用的基础上,结合智慧课堂的教学工具,在智慧教室展开实际教学活动,构建了一个“线上线下一体化,课内课外系统化(联通化),评价反馈多维化,交流互动即时化”的智慧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整个智慧教学模式分为教师端和学生端两个主体部分,教学各个环节都是互动展开,主要包括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四个部分。

    课前阶段,教师将每章节的文化知识解构为不同的知识点,录制知识点微课视频并上传电脑端平台,设计课前导学单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平台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导学安排,用移动学习端完成学习任务点和相关测试,形成课前学习数据。

    课中阶段,教师根据平台记录的学生学习数据明确重难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深化教学内容。同时,运用智慧教学工具组织学生运用移动端积极参与课堂,如“签到、答题、主题讨论、抢答、问卷、分组、评分、弹幕”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和巩固。学生根据任务安排,在小组活动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重构知识框架。

    课后阶段,教师在平台推送作业、测试、阅读等任务,进行课堂教学的数据统计和内容拓展,学生通过平台在线提交自测题和作业。另外,教师在平台讨论区通过移动学习端与学生积极互动,促进知识内化,在分析数据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指导,实施精准教学。

    课外阶段,结合文化课课型特点,在文化产品、文化习俗、文化观念三个层面探讨的基础上,组织文化体验、文化主题解读等形式各异的活动任务,将课内课外联通起来,并进行多维度的评价和反馈。

    2.智慧教学模式的支撑环境

    要实现智慧教学模式,必须有相应的支撑环境,包括智慧教学平台、智慧教学工具以及智慧教室。

    (1)智慧教学平台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从技术化平台逐渐发展成智能化平台[6]。其教育云平台由微课制作应用、资源管理服务、数据分析评价、教学全过程管理等各个部分组成;而相应的移动互联终端包括教师端、学生端等工具,可以进行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2)智慧教学工具

    这里指的是基于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工具,包括平台系统自带的互动工具及其他移动互联类交流工具。形式各异、新颖有趣的教学工具的使用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内外参与度,也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实时监测。

    (3)智慧教室

    智慧是一种典型的智慧学习环境平台,是多媒体教师和网络教室的高端形态,它是借助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智能技术等构建起来的新型教室[6]。通过智慧教室各类智能装备更立体化呈现文化教学内容,获取有效的学习资源,将平台、移动终端联通起来,实现虚拟现实一体化的全场景教学应用,促进个性化、开放式学习。

    四、中华文化智慧教学模式实例分析

    1.“丝绸之路”教学实例设计

    在中华文化智慧教学模式下,本研究进行了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现选用《中国文化概览》课程第四章“丝绸之路”进行实例分析。具体设计及过程如图3所示。

    2.“絲绸之路”教学实例分析

    教师将本章节文化知识解构为四个知识点:①中国——丝国的历史;②张骞与丝绸之路;③魅力丝路;④新丝路——一带一路。

    课前录制前四个知识点微课视频(共约25分钟)上传到智慧教学平台,作为任务点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导学单指引下完成文化知识学习,进行学习内容测试,参与平台讨论:古丝绸之路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并完成与知识文化学习相关的探究型任务,包括丝路旅游路线设计、旅游明信片设计、丝路图片配丝路诗词;言语技能训练设计“张骞使者与丝路国家官员对话”。通过视频、图片及文字资料创设情境,建构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将各知识点联通起来,使学生在课前就完成相应的文化知识储备,提高文化认同意识。同时,学习平台上的预习数据给教师课堂教学设计、重难点安排提供了依据。

    课中智慧教室环境中,通过智慧教学工具的灵活使用和分组活动进行小组协作学习,以智慧教室实时投屏进行任务展示,运用“评分”工具功能进行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环节,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充分把握丝路历史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探讨丝路的发展以及新旧丝路所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特质——“和”文化和开放型文化。另外,运用投票、问卷、评分等工具功能进行不同文化特质的对比分析。最后,来自各国包括丝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讲述“我与一带一路”的故事,在不断的交互和联结中完成认知能力的提升和言语技能的训练。

    课后学生完成平台推送的作业,参与讨论:“一带一路”倡议下,我能做些什么?课外,在分组安排下,运用“数字敦煌”3D-VR虚拟现实体验进行敦煌壁画文化交流的分析,并创作以丝路为主题的穿越剧。教师通过平台数据统计掌握学生知识点学习情况、测验和作业结果、课堂互动数据记录等完成对学生的全景式分析,进行个性化指导和针对性学习资料的精准推送。

    3.智慧教学模式之“智慧”

    我们认为教学模式设计中“智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①课前智慧平台学生自主学习的数据化。学生课前线上智慧教学平台精准的学习数据直接为教师教学决策提供依据。②课中智慧手段师生互动的多样化。课中互动智慧教学工具的合理运用激活课堂,助力构建活泼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③课下即时评价反馈的智能化。基于可视化、直观化的大数据统计,对学生的评价反馈进行分析,展开精准化、智能化个性任务推送。总体上看,实现了文化类课程教学“知识探究、能力建设、素质培养和价值引领”一体化的课程目标。

    五、总结与展望

    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促进了传统课堂向智慧课堂的转变,对智慧教学模式的探索在全国各大高校逐步兴起。树立“智慧教学观”“智慧学习观”,优化智慧教学内容与方法,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智慧教学体系,建立科学的智慧学习评价体系,培养有正确价值取向、有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智慧型人才是大势所趋。在来华留学生教育领域,教师不断创新文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学生也逐步创新学习模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化探究能力,将中国文化内化到自身知识体系内,在文化对比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当然,智慧教育需要整合多方资源,智慧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深入应用,还需要更多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加入,模式的理论研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检验和完善。文化类课程的智慧教学模式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和分析,通过更深入的数据分析和统计,在理论性、科学性、应用性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周云.移动互联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智慧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12):79-85.

    [2]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1):18-26+49.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4]Downes,S.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 essays on meaning and learning networks[DB/OL].http://www.downes.ca/?les/books/Con- nective_Knowl- edge- 19May2012.pdf.

    [5]王志军,陈丽.联通主义: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J].中国远程教育,2019(8):1-9.

    [6]刘邦奇.智慧课堂的发展、平台架构与应用设计

    ——从智慧课堂1.0到智慧课堂3.0[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3):18-24.

    (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