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陪伴类音频平台发展探析

    张爱苒

    【摘要】 移动互联时代,具备伴随属性的音频已成为夜间收听活跃度最高的互联网产品之一。本文以夜间陪伴类音频平台“程一电台”和“夜听”为例,从其兴起背景、应用场景化、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四方面对夜间陪伴类音频平台的现状和特征进行探析。

    【关键词】音频平台 场景化 程一电台 夜听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一、互联网夜间陪伴类音频平台的兴起

    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和用户上网时间的碎片化,让音频恰好成为满足用户的优势内容载体。①各种移动收听客户端的出现使用户的收听方式出现颠覆性变化,人们可以在移动状态下方便地用互联网收听广播。国内最早进入互联网音频电台领域的是“蜻蜓.fm”,自2011年推出至今,“蜻蜓.fm”用户已突破3亿,日活跃用户达1200万。随后,“喜马拉雅FM”“考拉FM”等一批移动音频类应用产品相继问世。在移动互联音频平台发展得如火如荼之时,有一个新的品类开始崛起,并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那就是夜间陪伴类音频平台。

    在早期出现的互联网夜间陪伴类音频平台中,较有影响力的是创办于2012年的“十点读书”,它每天22:00左右更新内容,陪伴用户。之后,一批类似音频平台相继诞生,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有“程一电台”“夜听”等。

    主打情感类的网络电台“程一电台”,主要定位是睡前陪伴。截至2017年底,其全网订阅人数已经超过1200万,累计播放量达25亿人次,覆盖了“荔枝FM”“网易云音乐”等34家音频平台。创建于2015年的微信公众号“夜听”,主播刘筱以男性视角为女性听众提供情感抚慰,经过两年的耕耘,其粉丝量已达2500万人,成为微信音频类自媒体中的佼佼者,并引来了无数个以“夜听”为标签的模仿者。按类型划分,目前互联网上的陪伴类音频平台主要有以下几类:文化阅读类如“十点读书”“为你读诗”;情感故事类如“程一电台”“夜听”;情感谈话类如“绵羊热线”;社交平台类如“眠眠”客户端等。

    二、夜间陪伴类电台音频应用场景化

    (一)场景与场景传播

    “场景”一词最初是影视用语,指电影、电视和戏剧中由人物活动和背景等构成的各种场面。后来在社会学、传播学的应用中,其含义逐渐由起初的空间偏向扩大为人与周围景物关系的总和,包括场所、景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空间、氛围等要素。②最早提出场景概念的罗伯特·斯考伯(Rohert Scohle)和谢尔·伊斯雷尔(Shel Israel)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大胆断言,“未来的25年,互联网将进入新的时代——场景时代”,他们认为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是构成新型场景的5种技术力量。关于场景,国内学者彭兰在2015年指出:“与PC时代的互联网传播相比,移动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移動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务)的适配。”换句话说,移动互联时代争夺的是场景。对于媒体来说,亦是如此。因此,场景成为了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种核心要素。

    作为一种与移动互联时代相对应的传播方式,场景传播实际上是以场景为基础、以用户为中心、以智能终端为载体、以需求为导向的适时信息适配和体验。③在场景传播中,用户成为传播的中心,用户体验更加重要,良好的用户体验能增加受众的黏性和凝聚力。场景化思维以用户个性化场景为核心,以用户的场景需要为目的,场景分析的最终目标是要提供特定场景下的适配信息或服务。④

    (二)陪伴类音频媒体中场景化的运用

    移动互联时代,受众每天都有很多碎片化时间,如开车、跑步、家务、健身、睡前等,音频的可移动和强伴随属性,使其并不会在某一时间段完全地占有用户,因此音频可应用的场景更丰富,亦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碎片化收听需求。音频媒体中场景化思维的运用更符合用户的应用体验,使声音无处不在,并满足不同人群的收听需求。

    具备伴随属性的音频已成为移动互联时代夜间活跃度最高的互联网产品类型之一,深夜为音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应用场景。据今年3月“蜻蜓.fm”和艾瑞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睡前音频收听场景报告》,完全没有睡眠问题的人仅有22%,而24%的网民都选择在23:00后入睡。其中睡不着的原因有“难以放下手机”“想睡睡不着”“熬夜成习惯”等。而在晚睡族中有61%的网民会选择收听音乐节目或音频直播来改善睡眠。⑤在失眠、孤独、压力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生存状态后,睡前场景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时间窗口。⑥睡前环境比较安静,人的内心也比较感性脆弱,因此更容易被带入到某一个场景中去。

    与视频和文字相比,音频可以解放人的眼睛和手,更适合消解睡前时光,而视频和文字一般只会让人更加兴奋,相对而言并不适合睡前这个场景。“程一电台”抓住睡前场景,深度挖掘用户在夜间22:00至次日3:00的情感需求,以声音作为载体,相继推出《我不能祝你幸福》《程一哄你睡觉》等情感类节目,主播程一在你耳边聊聊关于爱情、婚姻、友情和亲情的故事,陪伴听众入睡。

    三、夜间陪伴类音频电台的功能定位:直击心灵的陪伴性与心理治愈

    (一)深夜的陪伴感

    现代大部分人在收听音频内容的同时,通常都会伴随其他活动。广播媒体的高兼容性可以使音频信息无处不在。⑦在深夜,微信公众号文章、视频综艺、音乐只是消磨时间的工具,很难有互动感、陪伴感;⑧视频直播具有一定的陪伴和互动感,但繁杂的内容和多感官的刺激让其在夜晚的陪伴感减弱,喧嚣的呈现只会让人感觉更加孤独。而夜晚陪伴类音频平台剥离开视频、文字等多重感官刺激,仅剩下声音,这唯一的感官刺激很容易让用户沉浸其中,情绪和情感得到释放和宣泄。

    陪伴感是音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夜间陪伴类音频平台更是将音频的这种陪伴功能最大化呈现。“程一电台”的主要受众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其中大多数都是女生,她们内心孤独,渴望陪伴,而“程一电台”便是她们耳朵里的“男朋友”,用温暖的声音陪伴她们,哄她们入睡。程一在接受采访中曾说,用户对于你说什么并不是很在意,他们更多的是习惯了你的声音,习惯了在你声音的陪伴中入睡,这种“习惯”便是声音的陪伴感。在2018年5月5日晚间“程一电台”公众号的推送中,不是惯例的图片+音频故事,而是一段程一的60秒音频,其内容有“你们怎么这么晚还没睡啊……晚安……好梦……”等话语,程一温暖治愈的声音在你耳边娓娓道来,营造出一种浓浓的陪伴感。

    (二)情感性与心理治愈

    音频媒体以声音还原和表现现实世界。声音的发生虽然是在人体的外部,并为人体的外部器官所捕捉,但声音引起的感觉却作用于人的内心。关于声音作用于人心的功效,美国戏剧导演安德鲁·瑟班(Andrei Serban)曾经深有体会地说,写下来的文字从声音中表达出来,“在一个无限可能的领域里创造着情绪和状态,就如同音乐所起的作用”,“声音交流是在场式交流,是人类最本真的交流,比文字更能激起人的情感”。音频媒体自带的情感表达特征,也是其可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夜间陪伴类音频平台的伴随性、情感性和私密性等特征,使得声音的传播更具温度和力量,具有了治愈心灵的功能,从而使用户与平台之间建立了更深层的情感连接。人们在白天工作生活中的压抑和不快或曾经内心情感上的伤痛,均在晚上倾听夜间陪伴类音频平台节目内容中得到安慰,从而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和治愈。刘筱的“夜听”是站在男性的视角对女性进行心理安慰,其悲凉的声音和冷淡的语调与程一温暖贴心的声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正是这种声音营造的悲情氛围对其目标受众产生一种沉浸式场景治愈作用,与“程一电台”的90后目标受众不同,“夜听”的目标受众是三四十岁的成熟女性,这些人心里或多或少有着情感伤疤,悲情的语音和故事会勾起她们对往事的回忆,使其沉浸在过去那个场景中,从而得到释怀或抚慰,这就是所谓的“悲伤的治愈作用”。

    四、夜间陪伴类音频电台的产业发展:音频产业链与商业闭环

    作为当前最热门的移动互联网垂直细分市场之一,网络电台因为高度契合了受众的收听需要,并弥补了传统广播电台在移动化、社交化、互动性等方面的不足,已经显示出基于新兴技术赋能后巨大的产业前景和盈利空间,极大地拓宽了音频媒体产业发展的可能性。

    与传统广播的运作模式不同,互联网音频媒体产业的运营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生态系统。互联网音频媒体基本上都有上下游产业链,上游主要是音频电台的一些内容资源和专业人士资源,下游主要是一些广告商和付费客户等。如现在音频行业内占据领先地位的“喜马拉雅FM”,其专注于用户的收听体验,致力于为用户的碎片化收听需求提供多维度音频和个性化定制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多元的音频全产业链,打造了一个完整的集上游内容生产与下游内容分发于一体的音频生态闭环。

    作为互联网音频的一个垂直细分领域,夜间陪伴类音频平台的内容生产和产业特征明显。在内容生产上,夜间陪伴类音频平台注重倾听用户的声音,将用户原创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作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程一电台”重视深挖用户的需求,每天都会与粉丝进行有效互动,搜集、整理听众在微信公众号留言和微博私信的情感诉求,并通过与听众不断地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发掘素材,并将故事以温暖的声音分享给听众。夜间陪伴类音频平台把用户生产内容作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聚合听众的“关注度”,又可以吸引更多用户积极参与到节目内容“生产”中去,还能增加用户对该音频平台的黏性。在下游分发上,夜间陪伴类音频节目的收入主要来自广告和内容付费,与视频广告的低转化率相比,音频节目的转化率无疑是较高的,因为人们可以自动跳过或者选择无视视频广告,而音频节目中插入的广告却是猝不及防的。夜间陪伴类音频平台与用户之间的深层情感连接和用户对平台的强黏性,使其商业变现能力和模式比普通音频平台更强、更多元化。关于音频广告,“程一电台”已经进行了多方面尝试,通过节目中口播的形式做一些软文的植入和推广,还与电影宣传方、游戏平台以及珠宝品牌合作做了一些定制广告节目,就客户反馈数据来看,均取得了不错的品牌传播效果。2014年以来,“程一电台”相继尝试了CD、U盘、图书、T恤、口红等周边产品的开发,其中的6张CD累计销售量已经超过6万张,用户的高黏性衍生了所谓的“粉丝经济”。

    五、结语

    在工作和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的今天,陪伴式音频的需求会越来越得到年轻用户的认可,更多的年轻人會有陪伴的需求,更多的主播和公司会提供陪伴式的服务,互联网夜间陪伴类音频平台的发展壮大,使越来越多的用户得到治愈。对于拥有2亿失眠受众的中国睡前场景来说,其市场潜力巨大,夜间陪伴类音频平台正在成为一个真正兼具人性关怀和商业价值的互动平台。如何延伸陪伴类音频平台的陪伴层次和维度,使其产业朝更广阔的方向发展,这将是夜间陪伴类音频平台能否成为音频产业风口的关键所在。

    注释

    ①懂懂:《场景化:互联网音频时间战场的决胜因素》,搜狐网,http://www.sohu.com/a/228712578_134438.

    ②陆明明:《场景:移动互联时代广播的新要素》,《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年第11期。

    ③王军峰:《场景化思维:重建场景、用户与服务连接》,《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2期。

    ④⑤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新闻记者》,2015年第3期。

    ⑥邵乐乐:《“睡不着”成为一门大生意:谁看上了睡前场景创业》,三声网, http://www.chinaz.com/start/2017/0914/804405.shtml.

    ⑦孟伟:《当代广播音频媒体转向的基本理念》,《中州学刊》,2017年第10期。

    ⑧毛琳Michael:《从十点读书,到夜听,到荔枝陪伴式音频的成长与未来》,钛媒体,http://www.tmtpost.com/3015311.html.

    ⑨孟伟:《广播传播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年版。

    ⑩“The life in a sound”in the Drama Review,http://Romania-on-line.net/whoswho/SerbanAn-drei.htm.

    陆涛:《文化传播中的听觉转向与听觉文化研究》,《中州学刊》,2014年第12期。

    孟伟:《互联网+时代音频媒体产业重构原理》,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年版。

    罗梓菲:《PUGC战略下喜马拉雅FM的商业化发展策略》,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

    (本文编辑:林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