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语文思维能力 促核心素养发展

    陈燕

    [摘要]唤醒学生的语文直觉思维,建构学生的语文形象思维,深化学生的语文抽象思维,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就是借助语言文字栽体,通过导学设疑、追问探疑、延伸究疑等方式训练学生语文思维的过程。

    [关键词]《背影》课堂实录;教学启发;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 )16-0006-02

    “语文核心素养”是新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概念。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必须要在课堂中关注学生思维力的培养,要借助语言文字,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笔者通过分析特级教师陈剑峰《背影》教学实录,获得了以下启发。

    一、导学设疑,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很多优秀教师在教学《背影》时,设计了十分精彩的导人,例如王君老师从父亲的形象导入,黄厚江老师从最让学生感动的句子导人……陈老师的这节课是怎样导人的呢?请看以下实录。

    师:同学们都知道,选人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是经典,《背影》也不例外。《背影》,作者朱自清,写于1925年,发表在叶圣陶主编的《文学周报》上。20世纪30年代,《背影》便人选了中学课本……这是有原因的,不仅仅是因为作者的身份不一般,朱自清曾经是中学语文老师,还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更是一位散文作家;更重要的是因为……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近文本,研读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品读作者的内心情感波澜。

    陈老师借助谈话交流,从《背影》人选中学课本的时间、范围切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朱自清写的这一篇文章能成为经典”这一问题,看似平淡,实则用心良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确,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陈老师上课伊始就抛出了问题,吸引学生深入文本、用心阅读、积极思考、寻找答案。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陈老师看似普通的一问,不仅引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更为学生的研读提供了一定的方向,从而为课堂下阶段的针对性阅读打好了基础。

    二、追问探疑,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读朱自清的文章,我们不仅佩服他构思的巧妙,更赞叹他语言的细腻传神。怎样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作品的这些特点呢?陈老师在课堂阅读的推进中不时地发起追问,顺着学生的思维“节点”,把学生带入作品深处。陈老师的这堂课由“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主问题贯穿。在主问题下,陈老师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背影》当中有哪些词句是含有“冷”的意蕴和情感的?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种“清冷”“凄冷”呢?作者最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这些问题让学生能够慢慢地走进文章深处,不仅体会到父爱的温暖和伟大,更体悟到作品行文之妙。陈老师的课并未就此收尾,在学生理解了行文的精妙之后,他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读父亲的来信,通过问题“从文字表面看,是不是有矛盾的地方?有没有违背常理的地方?从矛盾中你读到了什么更丰富的东西?”引导学生读信中的矛盾之处。这一追问,是课堂中极为亮丽的一笔,借助这个追问,学生能够充分体悟作者笔端流淌的曲折有致、波澜起伏的情感。

    陈老师善于用问题架构整个课堂,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究文本,培养学生的言语思维。例如,在“感知文中‘暖的意蕴和情感”的教学板块中,陈老师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特定语境中的细节描写、修辞运用、标点选择等去体悟“我”的情感。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在文章中还有很多能够体现“温暖”“暖融融”的句子,请大家找出来品味。

    生:第5段中的“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两句,体现了父亲很关心“我”。

    师:这两句话你找得很准确,分析得也对。如果你能找出具体的字词来分析、品味会更好。你再试一试。

    生:我觉得句中的“嘱”用得很妙,父亲不仅“嘱我”,还“嘱托茶房”,看似絮絮叨叨,实则表现出他对“我”的关心。其实,那时的“我”已经二十来岁了,来回北京已经好几次了,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叮嘱、吩咐,但父亲还是这样做了,这充分体现了父亲真切的爱子之心。

    师:很好。你这次的回答非常缜密,也非常细致。学语文就是要这样进入文本,字斟句酌,体察感悟。

    师:好,我们继续探寻,思考文中还有哪些词句体现了“温暖”“暖融融”?

    生:“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我找到了这几句。

    师:好,你来分析一下你读的这几句话。它们属于什么描写?蕴含着什么样的感受?

    生:作者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他感受到了人情的温暖。

    师:你的回答语言简洁,但是缺少具体分析。你再试一试,结合句子中的字词做阐释。

    这里的追问,是在学生的品读较为粗糙的情况下教师进行的引导。陈老师借助不断地追问,明确品读言语的抓手和作用;通过有目的地追问,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的字里行间,反复咀嚼,深思体悟,含英咀华。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语言的“冷暖”,从而有效培养了言语思维能力,为他们内化与运用语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堂课中,学生的探究热情始终高涨,很显然,陈老师的有效追问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从而让学生的阅读渐人佳境。

    三、延伸究疑,丰富学生的文化思维

    现代的很多学生不是很能理解《背影》的情感内涵,如果教师处理得不好,便很难使这篇文章打动学生。陈老师在备课中肯定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始终把文章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解读。为了让学生理解“我”内心复杂的情感,陈老师一共补充了三次资料。在解读父亲的来信时,很多学生因为时代的隔膜很难理解他们父子间那种复杂的情感,为了让学生体悟这种情感,陈老师补充讲述了朱自清与他父亲的关系,然后再请学生品读“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一句话中所蕴含的情感。这种结合补充资料的延伸探究,使学生对那个时代及那个时代中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方式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加深了学生对那个时代特定文化的认知。这样的延伸究疑让学生的思维既发散开来又深刻起来,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深。

    思维能力,是潜在的智慧。陈老师的课堂,始终注重學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育与发展,使学生能深入文本,深度思考,真正提升语文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姜树华.生长思维力:语文教学的应然旨归[J].语文知识,2016( 22):3-6+2.

    [2]蔡可.从“问题思考”到“任务解决”:聚焦有质量的语文学习[J].语文学习,2018( 10):13-17.

    (责任编辑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