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乐于表达

    陈燕

    对学生来说,文言是一种比较陌生的语言,他们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觉得读不顺、难理解。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创设多元平台,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呢?对于刚开始系统学习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先要“迷”住他们。“迷”,是指“醉心于某种事物,发生特殊的爱好”。迷住以后,就会产生一种极大的精神力量,苦也可能变成了甜。“迷”住学生,学生就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了。

    下面,我就以教学《〈论语〉十二章》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乐于表达。

    一、借助预习设计导课

    课前,我先布置学生预习:课外查找资料,了解孔子和《论语》。在导课环节,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你眼中的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有了預习,做了准备,大部分学生都有话可说,也愿意说,这样就达到了“让学生乐于表达”的目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孔子和《论语》,也看到了孔子的画像、山东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及其他国家的孔庙、孔子塑像、对孔子的评价等等,图文并茂,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厚,课堂效果就会更好。

    二、方法驱动学会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光“迷”住还不行,还要给学生一把钥匙,让他们学会学习,自己打开知识的大门。对这一课来说,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怎样学习文言文。于是我先进行学法指导,教给他们“十字诀”,希望他们有兴趣去学习:读懂、熟读背诵、积累词句。读懂:能见“言”而知“意”;熟读背诵: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作品,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熟悉和记忆,增强文言语感;积累词句:能解释翻译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的词)和特殊句式。

    三、学生自读巩固生字

    我一改传统的“先听录音再跟读”的教法,先让学生自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该注意字音的生字,抽学生替代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生字,一起学习。学生自己当老师,既有了责任感,又感觉挺新鲜,劲头十足,兴趣浓厚。这样一来,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本文的生字,又提升了学生的表达力。

    四、吟诵课文培养语感

    《“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初中语文)》中说:“朗读——将书面文字转变为声音的基础阅读方法,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创造性地表现作品,培养语感。”为了能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读出语感,把别人的言语化为自己的言语,我先播放了一遍录音,再范读了一遍,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接着又抽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并采用奖励小星星的办法请学生进行评比。学生为了多拿几颗小星星,都很努力。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也乐于表达了。

    五、言文合一理解内容

    文字疏通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如果只是老师问学生解释,就会单调乏味,走入死板的教学误区。我一改传统的先“言”后“文”的教学方式,把“言”“文”结合起来。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四人一组,大家合作探究十二章的“言”“文”,理解每一章的意思、内容。还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启发诱导,品味探究,能开启学生的最佳境界,这样轻松的环境学生很有参与感,也很有兴趣。这样,就达到了“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