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培训”: 结果导向的教师培训项目设计*

    郑世忠 宋海英

    

    

    

    摘 要:培训项目起始于项目设计,项目设计的理念直接影响到项目实施的效果。文章以《“国培计划2019”吉林省省市信息化管理团队研修项目》为例,从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培训实施和培训评价四个方面构建系统化的培训项目课程设计流程。该研究在系统培训理论指导下,在项目设计与培训实践中落实以成果为导向的实践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对培训项目设计者如何明确培训目标、合理设计培训课程、优化培训方法以及如何有效进行课程评价等各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结果导向;培训项目设计

    中图分类号:G451?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20-0072-05

    一、引言

    《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9〕2号)》明确要求“要强化应用驱动、实践导向、能力本位,开展项目式、任务式、体验式培训,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确保每个教师深度参与国培,培训成果能用、管用、好用。”

    然而,如何有效落实教育部文件要求,强化培训项目顶层设计,加快教师培训专业化的步伐,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难点所在。近年来,培训项目承担单位在培训实践中逐渐开始采用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培训方法,对教师培训项目设计的理念、程序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从整体上看,培训项目设计仍存在着培训目标不明确、课程设计同质化、课程实施随意性、培训效果不明确、项目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总体来看,国内针对结果导向的培训课程设计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本研究基于结果导向的项目设计理论,从培训目标出发,以成果为导向,从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培训实施与培训评价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旨在进一步探讨结果导向的培训项目设计对学习者学习体验与培训效果的影响,为教师培训项目设计提供参考。

    二、结果导向的培训项目设计理论框架

    结果导向的项目设计强调以清晰的培训目标为起点,立足学习者岗位要求确定学习证据制定培训课程方案,把课程作为达到既定培训目标的手段,把培训视为围绕特定主题、使用特殊资源、选择特殊的学习指导方法达到既定的培训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设计者从预期培训效果出发,根据培训目标确定学习者需要做出哪些表现,通过研讨、沙龙等形式组织实施课程,同时设计者还需要分析如何让学习者能够完成预期任务、如何提升学习者能力、如何对学习者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价等问题。其主要阶段如图1所示。

    培训项目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培训内容难以面面俱到,因此在培训项目设计时,依据逆向设计的原则,立足学习者的岗位需求,确定培训课程能够帮助学习者习得哪些知识与技能。如图2所示,在结果导向的培训项目设计理论中,培训目标划分为一级目标、二级目标与三级目标。在寻找可以实现目标的依据环节,项目设计者需要基于证据,选取合适的评价方法来保证学习者的培训效果。

    先有目标,随后行动,继而产生绩效[2]。相比传统的培训项目设计,结果导向的培训项目设计更加强调学习者的培训效果,培训目标、评价与培训课程的一致性更强,培训评价则作为诊断和驱动培训的有效工具被嵌入培训过程中,以帮助学习者获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三、结果导向的培训项目设计案例

    ——以“吉林省省市信息化管理团队研修项目”为例

    “吉林省省市信息化管理团队研修项目”参训学员是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管理者,按照教育部能力提升工程2.0相关文件要求[3],管理者应具备三项能力,即政策认知理解力、项目规划设计力和项目实施执行力。但是,根据调研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①参训学员在政策认知理解力方面,对《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把握不够准确,不清楚能力提升工程2.0的有关标准、目标与要求,不熟悉以校为本的整校推进实施模式。②在项目规划设计力方面,无法很好地结合本地区实情,进行提升工程2.0的相关规划设计。对于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三项能力的提升缺乏深刻认识和一体化的规划设计,缺乏清晰的实施路径和典型案例支持。③在项目实施执行力方面,项目监管与组织实施能力弱,尤其精准测评、组织实施的能力缺乏。另外,学习者本身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升。

    为了改善学习者的培训体验,达到预期培训效果,本研究从培训目标、培训课程与评价方式等三方面细致地阐述了“吉林省省市信息化管理团队研修项目”的培训项目设计案例。

    1.培训目标设计

    由于“吉林省省市信息化管理团队研修项目”参训学员是全省“提升工程2.0”管理者,返岗后需要组织实施提升工程2.0培训。基于岗位分析,提升学习者政策认知理解力、项目规划设计力、项目实施执行力是本项目培训的关键,使学习者能够通过培训习得实施提升工程2.0的基本技能——“会讲2.0、会规划2.0、会实施2.0”。

    其中,培訓的具体目标设计如下:①政策认知理解力。领会文件精神,能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提升工程2.0”。②项目规划设计力。根据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能制订出本地区的“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③项目实施执行力。围绕提升工程2.0的实施,能提出三点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如何判断学习者通过培训已经达成上述目标?有哪些证据证明达成了上述目标?学习者通过哪些途径能够达成上述目标?基于这样的思考,对培训目标进行分级表述(见表1)。

    2.培训课程设计

    笔者围绕培训目标设计了表2所示的“吉林省省市信息化管理团队研修项目”课程框架,包括培训目标、培训课程与预期的证据三个方面。培训课程内容设计以“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预设课程与生成内容融合,个人经验与团体智慧整合”为理念,以“区域提升工程2.0规划设计与实施”为目标,基于区域提升工程2.0管理者工作内容分析和培训学习形式解析,整合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的双重需求,建构包含“政策解读+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的区域提升工程管理者核心三力(政策认知理解力、项目规划设计力、项目实施执行力)的内容模块。

    具体来说,培训课程主要包括专家讲座、案例研究、走进实验区(实验校)等活动。课程邀请了市州、区县以及一线的校长为学习者进行提升工程2.0规划设计以及推进的介绍,帮助学习者了解提升工程2.0在不同层面的规划设计以及具体实施中的一般流程。项目设计者在培训过程中会使用案例研究,例如学校信息化教学制度的建设、一师一策的开展情况等,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同时,为进一步实现改善学习者知识获取能力与思维方式的作用,课程中安排了走进实验区、实验校活动。

    3.培训实施方式及策略

    (1)为了有效实施培训课程,将培训实施设置为三个阶段——训前、训中和训后

    通过训前阶段(见图3),将知识学习前置。在培训前两周,为学员提供相关文件供学员学习,同时设计相应的问题与活动,激发学员思考。通过CCTALK直播平台,为学员解读本次培训的课程设计以及学员需要做的学习前准备工作。

    在训中阶段(见图4),采用专题共学、实例体验和实践演练的方式,使学员在真实的情境中习得培训者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根据提升工程推进任务,将学习者划分为整校推进研究组、区域规划研究组、应用考核研究组、融合创新研究组、技术工具研究组,每个组基于主题开展研究,在培训结束前一天采用TED演讲的方式进行研究成果汇报。

    在训后阶段,采用专家值班的的方式,通过QQ群、微信群及时解答学员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CCTALK等各类直播平台,向学员及时分享各地提升工程培训中的做法。

    (2)培训实施策略

    此次培训将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采用“行动学习”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的主题活动、专题共学、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实战演练等方法,根据能力提升工程管理者的培训需求,针对培训主题,提出针对提升工程2.0规划设计与组织实施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课程与活动的目标、内容和任务,准确定位管理者的核心能力。课程与活动的形式,符合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混合式学习特点,把线上研修、集中培训与分组交流多种方式结合起来,突出实践性培训的“深度”特征,为参训学员提供理论学习、探索交流、问题研讨、实践应用的综合平台。

    ①前置课程激疑。学员在集中培训前可通过线上培训平台参与前置研修活动,研读相关的文件与拓展材料,形成“问题清单”,进行目标明确的学习预热。这样既实现了项目组与学员培训需求的精准对接,又能够促进学员的深度思考与前置交流,提升集中培训的学习针对性。

    ②专题讲座与任务驱动。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学员的参与,根据培训方案设计的课程模块开展专题讲座。要求专家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建构包含“政策解读+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的区域提升工程管理者核心三力,更新学员的观念,培养管理者的必备意识与能力。采取小组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设计明确的任务和作业,要求各学习小组完成相应任务,并作为培训成绩考核指标。

    ③案例分析与实操训练。现场培训是提升教师培训者专业性的最有效的方式[4]。走进吉林市永吉县部分中小学校、长春市西五小学、长春市第三十中学等现场,针对信息化领导力、课程资源建设、网络学习空间等内容实地考察提升工程2.0示范校推进情况。邀请地区负责人进行特色典型案例分享,为学员提供可切身感受的实践案例。全方位呈现吉林省示范带动、试点先行的提升工程2.0整体规划。通过实操训练,进一步提升管理者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水平,能够更好地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管理过程中,提升效率和精度。

    ④线上与线下的立体交流。利用手机App“师训宝”支持整个培训过程。在培训开班前期,在师训宝后台完成项目的搭建,创建培训班级,包含整个培训课程专家、班主任以及所有参训学员,班主任在师训宝发布与培训相关的通知公告,包含培训通知、课程安排、作息时间等,学员可以登录自己的账号查看相关通知公告,及时了解培训安排与培训动态等;在培训中,专家创建与自己课程相关培训主题,引导学员积极讨论与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员可以在课程结束后对课程进行评价与反思,为今后课程设计提供指导;培训后,收集培训反馈,持续跟踪学员知识应用情况,与学员保持联系,持续指导。

    ⑤培训“可翻转、可直播、可选择”。一是部分培训课程采用“翻转式培训”模式[5],学员通过前置学习和课上交流研讨+专家指导,能够充分进行知识的内化,有助于成果的生成,提升培训获得感。二是为了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参与感,本次培训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在培训授课之中,设计了三次直播授课,分别为前置学习指导、吉林省示范区提升工程2.0项目启动现场直播和提升工程2.0实施策略主题论坛直播,增加了授课灵活度,使优质资源更好地展示。三是设计自主选课教学环节。学员根据自身兴趣和关注点,可自主选择培训课程,提高培训针对性,实现教学个性化。

    4.培训评价

    为了有效评估培训效果,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依据柯氏四级评估模型[6](见图5)设计了各阶段考核观察点(见表4),并确定考核方法和流程(见表5)。最后,依据平台生成数据及对学习效果数据分析,形成培训项目评价报告。

    四、总结与建议

    本文以“吉林省省市信息化管理团队研修项目”为例,针对新时期教育部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新要求,從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培训实施和培训评价四个方面构建了基于结果导向的培训项目设计流程。目前,如何提高培训项目设计的效果,已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如何以科学的培训理论指导教师培训实践,持续不断地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将成为进一步深化教师培训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朱旭东,宋萑.论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J].教师教育研究,2013(3).

    [2]王永凤.结果导向的培训评估助推学用转化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25(3):71-75.

    [3]教师[2019]1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Z].

    [4]布鲁斯·威廉姆斯.教师培训者:从专业性到实践性[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3):45-46.

    [5]宋海英,王姣姣.“翻转式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策略[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10(5):55-60.

    [6]王俊景.柯氏四级评估模型及对企业员工培训体系构建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7(16):153-155.

    (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