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武德的现代教育功能及社会影响力研究

    刘飞舟 蔡宝忠

    摘要:传统武德是一种遗风,要与时俱进才会有生命力。研究认为:武德的现代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更好的继承民族传统美德,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唱响和谐社会的主旋律;更好地培养新型武术人才,推动武术的国际化。武德的现代社会影响在于以史为鉴昭示后人,与时俱进引导后人。

    关键词:传统武德;现代教育功能;社会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2-0040-04

    武术界绝大多数人认为武德是需要继承和发展的,武术需要有自己的行规。但也有极少数人认为武德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的遗风,并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没必要继承。从现实的种种表现来看,如师傅收徒弟、武术学校、考评段位制等依然有武德方面的要求。关键是要做好对传统武德的批判、继承、创新与发展,否则它的存在并没有意义。简单地说,要在摒弃封建宗派思想的基础上,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与传统道德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是想从武德的现代教育作用和社会影响两个方面做出新的探讨。

    1 武德的内涵

    对于习武者的品德要求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明确提出了,如在先秦的文献《国语?晋语九》中记“有武德以羞为正卿”,《尉缭子?兵教》中亦云:“开封疆,守社稷,除隐患,成武德”由上可见,最早的武德是指军功而言;《尉缭子?兵教》中的武德是指军队开疆拓土、稳定江山的政治功能而言。而真正体现对习武者行为规范的“武德”要求,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中,《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接着又写道:习武练剑,“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矣”。这一观念正式提出了关于武德的要求,并将“德”放于“道”的位置上[1]。这一观念对后来的武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1)。

    

    根据上述资料,对习武者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约束自汉代就开始了,这种行为约束发展到今天仍然保存着历史的传统其显著特征就是实践性,武德的过程不是理性言语说教的结果,而是习武者通过从事武术实践过程中,通过以身体习练为媒介,通过师徒间言传身教传授武艺的过程,自身长期磨练中的“体悟”与在社会生活中“用武”的过程来感知并强化对武德的理解[2]。武德的实践特征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这种理念既包括道德理念也包括道德戒律。

    本文认为武德是指习武之人在社会活动(包括武术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简而言之:武术道德。

    2 传统武德的现代教育功能诠释

    武德作为传统的道德规范,教育着一代又一代武林精英。这种教育是通过武德良知、实施礼仪、武德信义、施展武艺等来实现的。古今大凡武艺高超之人,首在目标明确,动机纯良,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不谋私利而秉存大义,不畏强暴而舍己救人,其功勋悲壮伟烈。平时为人虚怀若谷,讲礼守信;学艺踏实有恒,精益求精。可谓“大豪杰舍己为人,小丈夫损人利己”“大师自谦自得,小丑自大自傲”者便是。可见,武德礼仪教育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2.1 更好的继承民族传统美德,服务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历来“尚礼崇德”,武德中无不渗透着这种理念。尽管武德形成、发展于封建社会,但其主流思想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武德是武术教育贯穿始终的主线。只要跨入武术门槛,就意味着武德教育的开始。习武是讲究规矩的,这个规矩就是不同门派所说的门规、戒律等要求。由于我国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门派众多,其门规、戒律也不尽相同,但是通过对众多门规和戒律的综合研究,较为一致的内容包括择徒标准、尊师重道、习武要求和持技规范四个方面[3]。在这四个方面都能或多或少地体现民族传统美德。如在择徒标准方面,主要选择于“忠诚义士”“贤良之人”,匪鄙之徒决不可传;在尊师重道方面,主要倡导于“尊敬师长”“虚心求教”,欺师灭祖者拒之;在习武要求方面,主要强调“勤学苦练”“自强不息”,反对骄矜浮艺;在持技规范方面,主要倾向于“见义勇为”“匡扶正义”,反对好勇斗狠。这些优良品德一旦融入社会,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从实践看,武德教育的对象为两类人:一是教育自己,也就是说,崇尚武德以培养自己“厚德载物”的气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二是教育他人,也就是说,武德高尚的人其行为处处影响着同道,成为武术界尊重和效仿的对象。

    今天,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稳步发展时期,物质文明不断提高,其精神文明也要同步提高。所谓精神文明,既包括教育、科学和文化,也包括道德、理想和社会风气等内容,特别是道德和道德风气,通常是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4]。对于武术界来说,继承和发扬崇尚武德的光荣传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武术是一项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功能不仅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而且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通过学习、钻研武术还能了解深厚的文化内涵。武术功能的特殊性,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护人民的利益,调节人际关系都有相应的作用。例如运用武术的技击功能,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可以见义勇为,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相反,如果缺乏武德修养的人,也可能恃强凌弱,危害四方,败坏社会风气。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出现过武德失范的现象,如坑蒙讹骗、参与犯罪、灰色竞技、恃武争霸、乱舌耸听、宗派之争等。通过对个案的综合分析,究其根源有四个方面:①市场经济中消极因素产生的负面影响;②社会价值导向上的偏差产生的负面影响;③武德教育乏力产生的负面影响;④传统武德中落后观念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此示范现象虽然为个案,但足以警示后人。

    由于武术具有特殊功能,武德礼仪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显示出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的挖掘和利用它的精华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2.2 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唱响和谐社会的主旋律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淀的最优秀、最积极的文化观念,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灵魂,具有鼓励、教育和团结本民族人民奋发图强的力量。武术除了具有特殊的功能外,武德教育中寓予了深刻的民族精神。如《少林重订十戒约》有“肄习少林寺技击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志意,朝夕勤修,无或稍懈。……如演习时以退后三步,再前进三步,名为踏中宫,以示不忘中国之意。”其中的“恢复中国为志意”和“不忘中国之意”,集中体现了少林僧同国家、人民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在国家危难之际、需要之时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利用身怀的武功保家卫国。据不完全统计:自“十三武僧助秦王”以后,从嘉靖到成化的百年间,少林寺僧曾先后30多次应诏抗倭戎边;明朝的小山和尚曾3次征边有功,皇室为他在的寺院前修建了旗杆和石狮;明朝正德年间,少林寺三奇和尚受武宗之命镇守山、陕两地,被御封为提督之职;民国时期,恒林大师主持少林时,土匪猖獗,他率领僧兵削平匪乱;许世友、钱钧二位将军都曾在少林寺习武,后走上革命道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以上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都充分体现了少林武术“保邦靖世、护国克敌”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过去如此,现在更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特别指出:“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光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向是我国人民的高尚美德。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出“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途径”。《纲要》还明确要求“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5]。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在中小学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6]。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和做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国家把青少年的思想建设工作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原因在于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将是明天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者。因此,仅就武术教育而言,应当将武术教育的过程视为培养习武者民族精神的、健身健心的教育过程,这是历史的需要,时代的召唤。

    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中规定:“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7]。”就体育课而言,最具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莫过于武术。我国现有大中小学生近3亿,他们的武术教育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弘扬民族精神和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都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占主体地位的非对抗性矛盾一般不采取对抗和冲突的形势,能够达到矛盾个方面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标志主要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多元关系,最关键是人的素质问题。在素质教育中,思想素质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武术的传授一直把武德教育作为整个武术教育的中心,强调武艺传授的道德化,使武艺传授与武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8]。通过习武修德,能促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谦让,从而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避免矛盾激化,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2.3 更好地培养新型武术人才,推动武术的国际化

    什么是新型武术人才?简单地说就是文武兼备、德技双修的武术人。历史上看,古时具有文韬武略、或尚武崇文的武术名家不胜枚举,典型的有曹丕、岳飞、戚继光、俞大猷、文天祥、秋瑾等。以史为鉴,来客观地看待今天的新型武术人才是十分必要的。长期以来,我国在培养武术人才方面主要有4个渠道:①以培养高、新、尖为主体的竞技武术人才,实际表现是武艺精湛,但武德修养略显薄弱;②以体育院校培养的德才兼备的专业高级武术人才,并以本科为主,研究生、博士生为辅;③各级各类武术馆校培养的青少年武术人才,有的馆校忽视文化课以及武德的教育;④民间拳师培养的传统武术人才,其人数较少、修养不齐。但无论哪种渠道,都应信守“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的真理,而且要坚持不解[9]。

    武术向世界的推广,需要有一支力量雄厚、德技兼备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国际武术联合会组织已达到120个国家,与柔道、跆拳道组织基本持平,武术组织遍布五大洲的主要城市,为武术的国际化推广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应该承认有些非洲组织还不能行之有效的开展工作,只是一个排位。亟需我们的帮助与指导。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将是参加人数最多、国际影响最大的盛事,将进一步推动武术的国际化。在武术国际化的背景下,有一种现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许许多多的外国习武者认为,他们习练武术既是为了健身、防身,也是为了从中了解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有的人提出通过习武健身懂得‘做人的真谛和‘完善人生的价值。”这里的“做人”与“完善人生”都是从武德的高度来认识的,相比之下,众多的中国习武者究竟有多少人会有这种认识呢?需要反思。

    武术的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新型的武术人才,我们将信守承诺: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在武术走向世界的今天,武德礼仪的教育和培养也必须同步进行。

    3 武德的现代社会影响力辨析

    武德是一种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性,即正义、公平、尊严、忠诚、节操、信义等。它是通过大众舆论、自我良心等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使习武者“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改之”,来调节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也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和武德的约束下,历代都有英雄辈出,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1 以史为鉴昭示后人

    在历史上大凡有影响的人物或事件,都离不开武德与武艺的双重修练,并具有极强的社会动因,在不同朝代都曾涌现出了一些既精通武技又具有武德的武林志士,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以拯救国难。如春秋时期鲁庄公好武术,曹沫也精于剑术,武技超群,为鲁国大将,齐恒公大兵入侵鲁国,占了鲁国大片领土。当两位国君会面时,曹沫大步上前拔剑直抵齐恒公,义正词严地遣责齐国入侵罪行,威逼齐王归还土地。齐王无奈,只好应允。曹沫的这种武勇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影响至深。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光辉业迹为世人所熟知。在史料中还有一桩大义灭亲的动人事例。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岳飞青年时听百姓诉说其舅父姚某干了许多欺压百姓的坏事,民愤极大,便决心为民除害,当其舅父得知后,骑马潜逃。岳飞夺马而追。舅父引弓回射,射中岳飞马鞍,岳飞跃马追上,轻舒猿臂,将其拿下马来,剖腹处死,令人震惊。可见,岳飞的嫉恶如仇,除暴安民的品格对社会是很有影响的。

    近代史上的名师巨手更是层出不穷,如霍元甲、张占奎、韩慕侠、王子平、刘百川、孙禄堂等等,不但武艺卓绝,而且有爱国图强的大无畏精神,他们一举击败了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洋人或洗刷“东亚病夫”的奇耻大辱,或给挑衅者以重挫,从而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狠煞了帝国主义的威风。

    在抗日战争期间,一批有民族气节的爱国主义武术家,毅然投身于抗战的潮流之中。大家所熟知的“二十九军大刀队”,在长城战役、罗文峪战役、台儿庄战役、守护卢沟桥等战斗中,砍下了日军无数头颅,战果辉煌,中外震惊,给气焰嚣张的日军以沉重打击。日军惊呼乃“明治建国以来之奇耻”。大刀队如此威风,与武术家的熟心指教是分不开的。二十九军曾聘请两位著名的武术拳师任教。一位是“单刀李存义”的得意弟子尚云祥,在军中传授五行刀;另一位是李尧臣精通三皇炮捶拳械,曾当过慈禧的保镖,在军中传授无极刀法。二十九军将士在两位武林高手的教导下,“大刀劈杀”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后来,在张之江的主持下,由马凤图、马英图、昆仲编成了《白刃战术教程》和《破锋八刀》教材[10]。这些刀法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述人物和事件,件件感人至深,社会影响久远。

    3.2 与时俱进引导后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市场经济的和谐社会,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理顺上上下下的秩序,是为了保证社会的安定。在新形势下,武术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武德教育将如何开展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我国体育人口中,武术人口所占比例最大,而在习武人群中,青少年又占绝大多数。据了解,我国从1992年开始评选全国“武术之乡”,到目前为止已有91个地区、县获得此项殊荣,各级武术馆校在上世纪80年代急剧增长之后,现在正处在稳步回落的势头,目前,河南省登封地区有各类少林武术学校83所,学生为40000余人。仅著名的塔沟武校的学生就高达13000多人。累计常年在全国武术馆校习武的人数达数十万,若再加上全国“武术之乡”的习武人群,总数可达几百万。所以不误时机的开展武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尚武崇德,发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今天我们所倡导武德礼仪的基本原则。武德在发展的过程中,从最初维护民族利益的道德观,到现在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早已冲破了单一、狭隘的道德意识,使尚武与尚德紧密的结合起来,并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武德需要与时俱进。邓小平曾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当前社会是世界各种文化相互交融与渗透的社会,文化的交融和渗透必然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因此,进一步提高国人的思想境界、升华民族素质势在必行。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战略方针,即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赛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三代国家领导人都有相近的论述。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以德治国”方针的具体体现,这也是武德修养的重要内容。由于受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我们的社会风气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正在影响着青少年。一些不良风气在武术界也有反映。具体表现为:①是传授武术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据中国武术研究院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武术传授过程中的一些欺骗行为时有发生。如大肆制作虚假广告,欺骗武术爱好者入门,更有甚者以办武术馆校为名,纠集势力横行一方,沦为社会的消极因素。②是武术技术成为不安定因素。社会中利用武术技术的优势,逞强好胜的反面势力在武术发展的过去、现在都发生过。个别武术散手冠军的堕落,以致与人民为敌。③是武打影视带来的反社会作用。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个时期内,青少年的犯罪率有所升高,其原因除来自社会的因素外,更主要的是来自武打影视片的误导。以致走向社会发展的反面,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

    与之对应的是另一种情况。曾有人对天津各区、县武术馆少儿学武情况与遵守纪律的相关调查,结果发现,习武与思想品德提高呈正相关,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更明显。另对北京市业余体校武术班106位学生家长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有86%的学生参加业余武术训练后比以前更听话,更有礼貌,愿意助人。这充分说明武德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思想品德和纪律性的提高,又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这个链锁反应,所产生的效果是积极的。武德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表现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记得有一位中国著名的艺人,说过一段赋予哲理的话:“多一个老师,少一个警察;多一所学校,少一所监狱;多一份爱心,少一个败类。”如果各类的武术馆校、老师都能将武德礼仪修养作为自觉的行动,对学生加强教育,社会风气将会大大改善。如果习武者都能自觉地严格修炼自己的“德与技”,遇事就能严于律己,以理服人,整个社会风尚也必将大有改观,社会发展就会更加和谐。

    4 结 语

     武术在国际化发展的大潮中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赞誉和爱戴,同时武术也成为世界人民认识中华文化和东方文明的一个窗口。武德作为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武术的传播和发展中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武德作为尚武的规矩,之所以能逐渐形成一种世代相传的、被世人推崇和武术各门派所共有或认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种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代表了我国武术界共同的价值观。今朝提及传统武德这个话题,是想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更好的继承,与时俱进,使武德的功能日益扩大。

    参考文献:

    [1] 周伟良. 中国武术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9-30.

    [2] 李印东. 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32-150.

    [3] 郑旭旭.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论集[C].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20.

    [4] 韩雪. 中州武术文化研究[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86.

    [5] 中宣部、教育部制定.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J]. 人民教育,2004,(9)1-3.

    [6] 周济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中国教育报,2004-1-12.

    [7]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B]. 新华网,2006,(9、15).

    [8] 徐才. 徐才武术文集[C].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308.

    [9] 武术中心调研组. 民办武校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报告[J]. 中华武术,2006,(1):24.

    [10]A邱丕相. 中国武术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