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好情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开花结果

    马丽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针对如何捕捉预设性和非预设性关键教育事件提出了见解,并且阐述了有关关键教育事件的思考。

    [关键词]美好情感;道德与法治;关键教育事件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16-0039-03

    关键教育事件,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态度和专业行为能产生重要影响。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成为传递美好情感的阵地。教师要具有捕捉关键教育事件的能力,并且要在关键教育事件上创造、传递美好情感。在预设性事件和非预设性事件中,教师可以运用教育智慧,有机处理教材,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在学生自主提问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追问。真情感来自真情境,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从而让美好情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开花结果。

    一、背景

    1.提出

    “关键事件”这一概念是沃克(Walker R.)在研究教师职业时提出的,是指发生在教师个人专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它往往会使教师围绕该事件做出关键性决策,并引导教师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西方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有一些关键事件会对教师在个人价值取向与信念方面产生影响,甚至会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

    2.产生

    很多教师在成长道路上会有一些重要的节点,这些节点可能是一堂自己上的公开课,可能是别人上的一堂公开课,可能是一次深度思考后的灵感闪现,也可能是与同行的一次谈话或他人的一个点拨……这些节点可以让他们茅塞顿开,给予他们从未有过的体验。

    3.美好情意

    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会让我们身心愉悦,丰富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情感。这些情感能表达我们的愿望,促进我们的精神发展。情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和选择,驱使我们做出行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观察事物、探索未知。道德与法治课堂,应是创造美好情感的场所、传递美好情感的阵地以及传递生命正能量的渠道。

    二、捕捉关键教育事件

    1.预设性关健事件

    笔者有幸感受到过一次关键事件。那是笔者的同事陈老师所上的一节公开课,她选取的教学内容是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的第二框《爱在家人间》。

    陳老师首先以视频《一场特殊的招聘》开场,视频中的招聘者说:“我们要招聘的岗位一天工作24小时,全年无休,要求应聘者是全才,会烹饪、懂医学知识、善于观察对方的情绪与情感……”应聘者难以置信,纷纷认为这样一个岗位即使给再多的钱,也没人去干。还有应聘者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这样的岗位。最后,招聘者公布答案:“这个岗位是‘妈妈。”当“妈妈”两个字说出来的时候,所有的应聘者都纷纷点头。视频播放完毕,许多听课学生都眼含泪花。陈老师在教学一开始,就把浓浓的爱融入进课堂,让每个学生带着满满的感动进入学习。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陈老师把她的课分为三个环节进行:爱的体验、爱的碰撞、爱的沟通。在“爱的碰撞”环节,她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阐述与父母发生的各类冲突。然后陈老师说道:“孩子们,你们今天的心里话,我已经录了下来,我会将它们发给你们的父母。当然,你们的父母也有话对你们说。”接下来,陈老师播放了提前录制的几位家长对孩子说的话:“孩子,你让我骄傲……”“孩子,我很抱歉……”这些都是家长的肺腑之言,学生听了怎能不感动?这时候,陈老师用极其轻柔的声音问道:“同学们,你在听完爸爸妈妈的话之后有什么想说的?请把它写下来吧。”学生写好之后,陈老师请部分学生到讲台前与大家分享。在课堂结束之际,全班学生大声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听课教师对陈老师的这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我市教研员多次强调,道德与法治课要将价值引领与实践导行相结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道德与法治课堂应注重“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从“碎片式情境教学”转向“主题情境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期望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时候知识才能转变为素养。

    作为听课老师,笔者从这节公开课中学习到:①课堂教学应选用真实情境,然后将真实情境转为主题情境,将情感延伸到情境中;②教育教学资源上,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③处理教材时,不必拘泥于教材,要“活用”教材;④要相信情感的力量。

    2.非预设性关健事件

    笔者在2017年开设过一节校级公开课《诚信是金》,在那次课上就出现了两次意外。

    笔者当时首先播放了视频《“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来龙去脉》,然后问学生:“以后,你们在网上遇到募捐,还会捐吗?”笔者原以为他们会说“继续捐”,然而大多数学生都摇头说“不会捐”。这让笔者有些措手不及,尴尬了几秒钟之后,笔者问他们“为什么不捐”,学生说:“明明是骗子,我为什么还要捐给他?”笔者当时一听,原来学生没有明白笔者之前的“暗示”,于是笔者只好明说:“如果不是骗子呢?比如是认识的人需要善款,你们还会捐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会”。

    在这堂课上,笔者还遭遇了另外一个意外。在笔者说“经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减少欺骗”时,一位学生举手打断了笔者的话,他说:“老师,我觉得,我们讨论这些都是没有用的,这个社会太黑暗了,到处都是不诚信的现象。”笔者试图引导他,可他仍坚持自已的想法。于是,笔者临时设计讨论环节,让学生列举了大量社会上的“诚信”故事,如道德模范人物、“感动中国”人物中就有大量的诚信人物。甚至有学生说,我们身边的老师、同学、父母都是诚信人物。这样才扭转了那位学生的看法。

    课后,听课教师对笔者处理这两个意外的做法予以了高度评价:以正能量引领教学,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正义与正气,使学生对自己对社会乃至国家充满信心。这堂课之所以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原因有如下几点:

    ①这堂课恰好体现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堂课讲的是诚信美德,如果仅仅是告诉学生诚信的含义、意义以及怎样做到诚信,那么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知识,并没有内化为道德。只有在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可知情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和“德”才是核心素养,才算完成了核心素养目标。

    ②敢于让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解决问题。在核心素养指向下开展的教学应是基于问题的探究性教学,教学的中心是问题的发现、提出及解决。而作为教师,实施问题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高质量和有深度、高度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无意义的,教师要在该问题的基础上,将其转变为有深度、高度的问题。

    ③课堂彰显了教育智慧。在课堂上,无论预设多么完美,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事故”。将“事故”变为“故事”,这里体现的就是教师的教育智慧。在本节课中,笔者遇到了两次意外,最后都有惊无险地度过,就体现了教育智慧。

    三、关键教育事件带来的思考

    1.通过情感教学实现心灵的沟通

    现在的课堂形式越来越多样,如小组合作、表演、討论、辩论、演讲等,但无论哪种形式,都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窥探学生的内在需要,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打开学生的嘴巴。

    在前面陈老师上的公开课中,陈老师运用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共鸣之下,带来情感的分享。然后,设计场景让学生对父母“吐槽”,再把父母要说的话呈现。可以说,这样的设计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里。有的教师让学生表演家庭矛盾爆发的情景,虽然课堂很热闹,但是学生真正思考过吗?说的话是来自内心的吗?真的感受到爱了吗?笔者认为效果是大打折扣的。

    在笔者上的公开课中,笔者运用了罗一笑的例子,这个事件在当时影响较大,很多学生都在关注这个事件,而且在他们心里,早就对这件事有了评判。而笔者的课堂,恰好为他们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平台。由于笔者平常上课一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致力于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所以,学生才敢如此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真实情感建立在真实的情境基础上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告诉我们“真”教育比一切都重要。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要引导学生求真知、做真人。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让学生求真,教师得先从做自己做起,能求真知、做真人。对于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事,做真善美全面发展的人。

    所谓情真意切,情真了,意才切。教师和学生不是导演和演员的关系,不需要去演戏;课堂是真情迸发的地方,不需要去装扮。

    陈老师就是一个“真”人,她既能跟学生课下做朋友,也能在课上让学生敢讲真话;她既可以对领导提要求提工作建议,也能低下姿态聆听学生的心声;她既能对同事的课提出批评和建议,也能在同事们开公开课时,积极地出谋划策……她的课也如同她的性格和人品一样,真实且具有真情实感。

    3.坚持以人为本

    李镇西老师说过,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就是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陈老师和笔者,都喜欢学生,与学生犹如朋友一样相处,既不会讽刺挖苦学生,还允许学生犯错误,同时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与学生交往时,多一点耐心,少一点功利;多一点优雅,少一点怒吼;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讽刺与唠叨……“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一个教师往往就会喜欢他的课。

    4.具备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可以体现在课前的完美预设,也可以体现在课堂上的意外生成。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课前预设,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巧妙构思;课堂生成,更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

    5.通过学习、阅读、实戢,提升自我

    如果陈老师平时不积累,在课堂上很难应付这帮学生的“突发奇想”。所以,作为教师,要多看书、多学习,并做好规划。我校要求每位教师每月最少读一本书,并且写出简短的读书心得,这对教师来说是极好的提升自我的方法。加强知识储备是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每节课后,教师都应把自己的某个小细节或者小灵感,迅速而细致地记录下来,并且标注上日期。日积月累,不仅可以为自己后面的写作提供素材,还可以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思路。教学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总之,教师通过对关键教育事件的亲历和把握,而不断成长和进步。在关键教育事件中,需要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把新的教育理念转变为行为,同时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责任编辑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