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作业区“一对一”结对帮扶管理

    朱明全 尹丽华 王锋 王荣

    [摘 要] 党员管理人员是员工队伍中的优秀分子,也是采油作业区原油上产中的重要力量。为更好地发挥党员管理人员的作用,第六采油厂新安边作业区党支部开展党员管理人员“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对于落实党建工作融入生产、构建和谐作业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采油作业区;帮扶管理;党员管理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一、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的意义

    (一)是践行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的需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最高价值取向,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企业基层党组织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是用行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二)是建设优良作风与和谐企业的需要

    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为党员干部机关管理发挥先进性和示范引领作用搭建了平台,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知民情、听民意、解民困、促和谐的作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作业区工作困难、生活困难或其他困难的一线员工,真正为他们排忧解难,这些对培育优良作风、创建和谐团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基层的党群工作与生产建设一体化运作的需要

    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这个平台,作业区党群工作发挥特长找到了发力点和与原油生产建设的结合点,避免了大轰大嗡走形式、唱独角戏,彻底扭转了生产建设与党群工作“两张皮”现象。

    (四)是加强党性教育,提高党员素质的需要

    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党员管理人员必须练好“内功”,时时注意自己的形象,这样促使他们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强化党员意识,提高思想觉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接受群众监督,通过自身的表率作用带领帮扶对象共同进步。

    二、党员干部机关管理人员与驻井工“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具体做法

    新安边作业区党支部“一对一”结对帮扶坚持以人为本,倡导长庆吉林一家亲,突出“官方管理+民间管理+亲情管理”的组合,采取先进带动后进、优势互补和谐共建的模式,瞄准产量源头助推井站基础工作和现场标准化管理,努力争取生产管理和队伍融合双提升。

    (一)组合管理上下齐发力

    为聚集全员力量,党支部打出“官方管理+民间管理+亲情管理”组合管理牌。

    官方管理是指由作业区党支部牵头发起活动。成立由党政领导任组长、吉林项目部领导、机关组室长和生产单元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门工作小组,通过行政手段将帮扶工作与原油生产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奖惩,一体化运作。

    民间管理是指人人参与帮扶活动。从领导班子成员、吉林项目部领导、所有机关管理岗位人员到生产单元负责人,每人承包帮扶一个井场,采取一种有别于制度管理、岗位职责、常规模式的方法,实现机关人员对边远井组的遥控指挥和长臂管理。

    亲情管理是指帮扶人员把被帮扶对象当做家人一样对待,发挥亲情关爱最能打动人的优势,发挥自身岗位管理优势,从政策资源上支持,从生产上帮扶,从生活上关爱。

    (二)分类分层进行帮扶

    活动正式开始前,党支部按照测算的标准对帮扶井组进行A、B、C分类,确定不同的帮扶人员。

    A类井场,产量高(日产原油2吨以上),地理位置偏僻,多半靠近村边、路边、河边的井场,现场脏乱差严重,安全环保风险高,管理难度大,员工综合素质较低。A类井场一般由作业区和吉林项目部领导承包。

    B类井场,产量较高(日产原油1—2吨),位置偏僻,生产现场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工作滞后管理难度偏大,员工综合素质一般。B类井场一般由共产党员承包。

    C类井场,产量较低(日常原油1吨以下),临近村镇,现场已经实施过标准化,日常工作量小,管理基本到位,员工综合素质好。C类井场由一般管理人员承包。

    (三)“7个规定动作”明确帮扶内容

    为解决帮扶人员怎么干、干什么的问题,党支部针对帮扶内容确定了7项规定动作。

    1.幫扶人每15天上井见一次面。由于作业区井场远、配属车辆少,党支部要求帮扶人员以组室为单位提前做用车计划,每15天必须上井看望一次驻井工,确保帮扶、生产两不误。

    2.提前打电话帮忙代买生活用品或药品。因驻井员工地处偏僻,购买日常用品、蔬菜水果和常用药不方便,党支部要求帮扶人员上井前先与帮扶对象电话沟通,询问驻井员工需求,帮忙代买所缺物品。

    3.帮助排查一个安全隐患。鉴于当前安全环保形势的严峻性,要求帮扶人员每次上现场必须帮助驻井工排查一个安全环保隐患,保证驻井工的生产生活安全,让驻井工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4.帮助协调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针对驻井员工前期提出但未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帮扶人员发挥岗位优势,及时和作业区领导、机关组室、生产单元进行沟通,协住驻井员工解决遗留的生产生活问题。

    5.发送一条安全提示及慰问信息。遇到雨雪、大风、降温等恶劣天气,要求帮扶人员及时给驻井工发送安全环保提示信息;每逢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及时发送一条慰问信息,让驻井工感受到家人般的关爱。

    6.上罐量油核对一次产量。为保证产量平稳受控,要求帮扶人员上井期间对拉油点进行上罐量油核产,帮助驻井工查找产量波动原因,并及时上报作业区统一进行解决。

    7.提出一项改进工作的具体要求。上井期间,帮扶人员要结合生产需要和现场实际,对驻井员工提出一项改进工作的具体要求,并跟踪督导落实,推动现场管理不断进步上台阶。

    (四)“同奖同罚”打造利益共同体

    为了有效调动帮扶双方的主动性和工作合力,党支部坚持“责任连带、同奖同罚”的原则,开展帮扶井场示范评选活动,作业区每月组织一次结对帮扶汇报展示,每两个月组织一次检查评比,选出10个优秀井场、10个最差井场以及10个优秀帮扶对子进行通报考核奖优罚劣。党支部对前10名进行公开授牌,接受大家监督,激发帮扶人和被帮扶人的责任感,促使其不断突破创新,辐射带动周边井场整改进步。同时,作业区组织不定期抽查,反复抓,抓反复,发现现场管理标准降低工作退步的立即摘牌,并通报考核驻井员工和帮扶承包人。

    三、取得的成效

    党员管理人员“一对一”帮扶工作实施以来,“重点在基层、经常跑现场”的劳动竞赛理念和氛围快速升温,新安边作业区整体发生了五个转变,有效融洽了长庆吉林员工的关系,提升了现场管理水平,营造出“全员齐上产,不分你我他”的良好氛围,有力保障了原油产量稳稳踏上计划节奏,现场管理在厂基础工作大检查中名列前茅。

    (一)转变一:党员管理人员变静为动

    机关人员纷纷主动要车上现场,扭转了以往“机关人员坐在办公室里看报表,产量是生产技术人员的事、与其他人无关”的老传统和坏习惯。帮扶人员通过微信,每天与驻井工积极互动,从早上起床到晚上休息,各项工作进度和问题整改都频繁交流對接,改变了以往党员机关人员只有检查或排查产量时才与驻井工见面的情况。征集员工意见帮助解决问题,党员和管理人员从细枝末节入手参与管理,大大分担了作业区的工作总量和管理压力。

    (二)转变二:女员工顶起了上产半边天

    在采油作业区,大家普遍认为男员工是上产的骨干力量,生产中发挥关键作用,机关女员工做一做资料、搞一搞宣传和后勤,似乎对原油生产作用不大,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自“一对一”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最先动起来的是女员工,成效最大的也是女员工,她们发挥自身优势,对驻井工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在轻声细语中推动工作落实,有效激发了驻井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转变三:后进员工变先进

    “一对一”结对帮扶聚焦人的管理,把握住了生产一线实际情况,用亲情关爱催生员工的责任心和工作动力,产生了好于一般行政命令的效果,一些让井区长头痛的“老大难”发生了积极明显转变,几次上演“后进变先进”、生产步入良性循环的好戏。

    (四)转变四:立足实际自主创新

    “一对一”帮扶搭建了一个生产一线员工展示自我的平台,帮助大家实现“一心向好”的愿望,改变了单井员工以往干工作等着干、拖着干、推着干的现象,初步形成主动干、抢着干、提前干的有利局面。

    (五)转变五:现场管理整体上台阶

    自实施党员管理人员“一对一”帮扶工作以来,井站管理一改以往现场保持时间短、问题解决慢、产量波动大、上下互动少等不良局面,逐步做到了现场天天有改进、问题随时有人盯、产量稳步提升、机关管理人员和驻井员工互动频繁的良好态势,现场管理水涨船高,自3月份劳动竞赛以来,井站现场达标率比一季度上升了21个百分点达到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