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让历史课堂开满素养之花

    潘富友

    [摘要]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学科的精髓,却并未渗透于课堂各环节,导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沦为“空中楼阁”。“自由”,能够打开学生的身心,放飞学生的思维,渗透素养于课堂各环节。文章以《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为例,将“自由”体现于“学习素材”“探索主题”“学习观点”三个方面,真正地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使课堂开满了素养之花。

    [关键词]高中历史;自由;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16-0078-02

    目前,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历史课程目标由“三维目标”走向“五大核心素养”,这给历史教学改革与研究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课题。那么,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这是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争先研究的课题之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要想培养高中生的五大核心素养,必须要为学生创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身心皆处于“自由”状态,进而使“素养之花”绽放于历史课堂的各个环节。

    一、素材:自由选择,化“枯燥乏味”为“趣味盎然”

    历史素材的选择,是历史课堂“教”与“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载体。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素材的选择往往局限于教材之中,对史料的选择方式过于“呆板”,对史料类型的选择也不够“鲜活”,从而导致历史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也相对较低。而自由选择历史教学素材,不仅能增加史料的选择方式和类型,让历史教学课堂变得“趣味盎然”,还能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并在此基礎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及家国情怀等素养。

    例如教学《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时,教材上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史料极少,这些史料不足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也不足以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的政治制度造成的影响,更容易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单调、乏味。此时,教师应自由选择素材,通过相关的口述史料、文字史料、图片史料、视频史料等,让学生充分感受那一时期的民权、民主、法制等方面所受到的破坏与践踏,从而深刻反思历史教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作为素材,通过书本中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口述史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书本中“打人的武器颇具匠心。自行车链条,外面包上胶皮”“他们无法走路,就用抬筐抬去”“大模大样,右手执钢管制成的长矛一根”等句子,使枯燥无味的历史资料变得生动和形象,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也为学生产生历史感悟奠定了基础。

    二、主题:自由探究,化“记忆历史”为“感悟历史”

    新课标要求教师时刻谨记并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生本课堂教学理念,尤其在探究性课堂教学过程中,更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素养发展。而如果将学生的历史探究禁锢于对历史的记忆中,将会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造成阻碍。因此,在探究性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我、认识自身的兴趣及优劣势,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主题。通过自由探究,让学生从“记忆历史”变成“感悟历史”,使学生深化历史学习的同时培养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及学科能力。

    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民主政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等主题中进行选择。以“‘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为例,学生可以通过对经历过这一时期的老人进行访谈、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口述资料和文献资料、搜集网络上相应的视频资料等方式实现对史料的搜集、整理。随后,通过编撰小论文、完成读书报告、开展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生逐步学会对史料进行辩证和分析,最终形成自身的感悟。经过对史料的收集、整理、辨析这一自由探究过程,学生不仅能了解“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的民主政治造成的创伤,还能深刻地反思其历史教训,增强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进而培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及时空观念等素养。

    三、观点:自由表达,化“无话可语”为“见解独到”

    这里的自由表达是指让学生多角度、跨学科、多层次、创新性地对历史问题发表自身的观点。学生历史观点的自由表达需基于较高的历史解释素养,同时也对其他四大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历史解释是根据史料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的方法,因此,只有具备了唯物史观及史料实证素养,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之下分析,并将自身的家国情怀融人其中,才能产生属于自身的独特见解。而在现阶段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无法实现自由表达。为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营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自由表达历史观点创造条件,让学生逐步提升自身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化“无话可语”为“见解独到”。

    以本节的学习重点之一“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的观点表达为例,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仅对我国民主政治法制的发展历程做了简单的介绍。此时,如果让学生来进行观点表达,往往会出现语言匮乏、观点不明确、见解不深刻等现象。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1949-1989年的中国:曲折发展的岁月》、《胜利的鲜花献给你——怀念我们的爸爸刘少奇》、毛泽东语录、邓小平文选等史料进行分析,通过对经历过这一段时期老人进行访谈等方式重现那段生动鲜活的历史,不断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开阔视野。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和法律已经不能保护人权”的悲哀,并与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进行对比,在信息提取及深度思维中对“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产生属于自身的历史解释,并实现自由表达。

    综上所述,“自由”是实现培养高中生五大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课堂“自由”往往体现于素材选择、探索主题、表达观点三方面,因此为了创造“自由”课堂,教师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沛的“自由”,能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让他们自主探索、主动合作,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历史素养。值得注意的是,“自由”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理性”自由,这样才能够确保教学的“自由之车”始终行驶于正确的轨道上,进而使历史课堂的各个环节都绽放着“素养之花”。

    (责任编辑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