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如何做好对香港广播

    胡翼

    【摘要】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增加了对港澳广播舆论引导工作的复杂程度。对港澳广播亟需实现自身转型,着重从战略布局、内容生产和渠道拓展三个方面发力,以技术革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为突破口,以文化传播为切入点,不断提升广播在当地舆论环境中的影响力。

    【关键词】香港之声 文化传播 移动互联 跨地域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播早已超越了地域的限制,无远弗届。对于媒体的传播效果而言,做好跨地域、跨文化甚至跨媒介的传播,是衡量媒体传播影响力与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香港之声是唯一一家落地香港的国家级广播频率,于2011年7月通过香港数码广播在香港正式落地,2017年9月调整播出形式,通过无线广播AM675落地播出。香港之声具有熟悉当地情况、内容资源丰富、传播权威公正等优势和特点,多年来积累了深厚的节目制作经验,在提升广播影响力的道路上做出了诸多尝试。

    一、移动互联时代对香港广播的特点

    全球化与移动互联时代的碰撞,强化了媒体传播的影响力,打破了传播的地域壁垒,提升了传播效果。传统媒体借助互联网平台,有效地推动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重塑,同时也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实现发展。具体而言,移动互联时代对香港广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新媒体让广播突破了地域性限制

    传统的广播媒体受传播技术的限制,其地域性特征较为明显,而新媒体平台的出现则突破了这些限制,对传统广播的传播方式实现了颠覆性的变革,信息来源多元化、信息传播扁平化、信息获取便利化成为趋势。可以说,新媒体具有天然的落地属性,为对香港广播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

    香港之声的总部位于北京,在深圳和广州设有节目制作室。同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香港设有驻地记者站。尽管如此,传播力依旧薄弱,特别是对突发事件、关系香港民生的报道力量有限。近年来,香港之声大力发展新媒体,有效突破了地域性的限制。

    (二)新媒体提升了对香港广播传播的针对性

    在信息传播方面,传统媒体手段较为单一,新媒体极大地改进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丰富了传播的样式。除了生产大量优质的内容之外,还为听众提供了贴近性强、质量优良的个性化服务,“私人订制”成为不少听众的全新收听方式,对香港广播传播的针对性大大增强。换句话说,移动互联时代,对香港广播的听众已经从听众身份转换为用户身份,广播传播开始倾向于内容服务,而这正是分众传播与小众传播的体现。

    (三)新媒体激活自制内容,成为对香港广播信息的有效补充

    由于新媒体的兴盛,传播现已进入了一个内容爆发的时代,互联网大大降低了内容制作与传播的门槛,形形色色的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量自媒体内容出现在互联网平台上。专业媒体具有丰富的采编经验与专业的传播技能,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媒体公信力;自媒体则具有内容丰富、手段灵活、传播迅捷的优势。可以说,大量的自媒体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为对香港广播提供了节目制作的线索和有效的信息补充。

    二、完善顶层设计,在宏观层面优化战略布局

    移动互联时代,媒体竞争愈发激烈,舆论宣传工作面临错综复杂的环境,需要不断增强舆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对香港广播要在紧跟政策导向、优化战略布局、培养人力资源和提升合作水平等方面着重发力,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媒体,在香港舆论环境中方可占得一席之地。

    (一)紧跟政策导向,承担社会责任

    对香港传播的广播媒体需要顺应特区政府传媒发展政策,积极参与广播节目和新媒体的制作传播。在节目中加强对中央政府政策的解读,报道特区政府施政措施,结合香港本地的社会热点、经济发展、文化民生等话题,制作有针对性的报道,在政策解读、文化浸润、信息传递、疏导困惑等多方面起到沟通内地与香港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香港之声在对香港传播的过程中,加大了对中央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配合特区政府依法施政,为爱国群众提供了发声平台。特别是在非法“占中”、政改纷争、旺角骚乱等关系香港社会长期繁荣稳定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果断亮剑、及时发声,有效引导了香港社会的主流舆论,得到各界一致好评,收效良好。

    (二)明确宗旨定位,制定战略规划

    作为服务于听众的媒体,不同的广播电台有不同的受众群体,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其定位的不同。例如:香港之声作为服务香港听众的广播,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听新闻、品文化”的节目宗旨,定位于国际化的视角,用最贴心的服务为听众提供权威的新闻信息、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周到的生活服务,架起沟通内地和香港的桥梁。节目内容包括新闻、文化艺术、财经、生活服务四个方面。

    (三)借鉴本地经验,强化媒体合作

    随着社会发展,香港地区的传媒产业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变,形成了传媒新格局,表现在香港免费报纸的发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传媒产业的激烈竞争等多方面。公众面对的媒体形态更趋多元,获取信息更为便捷,特别是更多地通过新媒体方式获取资讯,这对传统媒体的挑战相当严峻。所以,广播媒体如果想赢得香港受众和市场就必须充分发挥媒体特色优势,生产更为优质的节目产品。

    近年来,香港之声与香港主流媒体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入,联合制作播出了多个精品节目,并举办系列交流联谊活动,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信任。此外,香港之声还借助香港当地媒体的新媒体平台传播优质内容,实现了“借船出海”、互利共赢。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业务水平

    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作为对香港传播的国家媒体,对人才要求还需注意其独特性,一方面要熟悉中央对香港政策,另一方面要对香港当地风土人情、社情民意有所了解,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紧跟媒体发展的潮流大势,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傳统广播内容制作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新媒体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充实人才队伍。

    三、精耕内容生产,在微观层面展现文化自信

    历史上香港曾长期遭受外国殖民统治,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比较薄弱,突出地表现在西方文化的盛行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如何激活香港听众的传统文化基因,打造具有文化号召力和亲切感的品牌节目,成为做好对香港广播的关键。鉴于此,香港之声在收听人群、内容设置和语言传播三个方面做了细化安排,效果良好。

    (一)提高群体针对性,满足听众多元化需求

    笔者经过调研,总结出香港地区广播收听的黄金时段为:每日7点~8点、10点~12点、15点~17点、23点~24点半。其中10点~12点和15点~17点的听众群主要是家庭主妇、职业司机、退休人士、高龄人士等;7点~8点时段的听众主要是上班族,通过车载或手机等设备移动收听;23点~24点半时段的听众多是上班族和学生,教育水平较高。

    香港之声针对不同听众人群的特征,在不同时段的节目中采用普通话或粤语播出,其中部分节目还采用双语播出,这样有助于香港人更深入理解节目内容,符合他们的收听习惯。例如:选择收听普通话节目的听众群主要为喜爱或学习普通话的香港人、内地赴港人士、职场人士、教师和学生等。针对这部分群体,香港之声制作播出的节目内容有学讲普通话、财经、投资、怀旧金曲等,《学讲普通话》节目适合香港人的生活节奏,内容符合当地特色,编排生动活泼又具有中华文化魅力,很具吸引力。

    (二)完善内容丰富性,强化听众文化认同

    在“听新闻、品文化”的办节目宗旨下,香港之声着力打造了新闻和文化两大节目类型。新闻节目报道大量国内、国际新闻,有别于香港媒体偏重本地新闻的局限,拓宽了听众的视野;新闻评论类节目的选题均为香港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采访新闻当事人或相关专家学者,采用客观的评论、知识性的讲解和政策性的解读相结合,发人深思。文化节目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融合中西文化精髓,传承人文经典,结合当代文化发展,摒弃古板的说教,采用漫谈、欣赏的方式,为听众展现文化魅力,逐渐浸润听众的心灵。

    香港之声在文化内容传播方面,推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文化专题内容,节目坚持对历史性、文化性和可听性的追求和把握,力求让广播节目有更具体的情节,以亲切的方式抵达听众。

    (三)展示语言多样性,唤醒听众语言共鸣

    在文化和语言发展上,香港和内地文化同源、语言同宗,互相之间可以理解、融合,这为对香港广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另一方面,为了加强传播效果,也需要使用香港听众熟悉和习惯使用的方言用语,使之更贴近、更生动。例如:在粤语中,有一些特有名词是当地人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词的内涵和内地有较大差异,如果混用容易造成歧义甚至误解,这种词语建议遵从粤语的表达习惯。如“劏房”在香港是指“分间楼宇单位”,又名房中房,是香港出租房的一种,其中“劏”是方言用字,类似的词语可以采用粤语的方法来表达。如果生硬地用“间隔房”来表达并不准确,容易使听者产生误解。所以,当香港和内地在词义上有所区别时,建议采用当地习惯用语来表达,既尊重香港语言习惯,又贴近公众的生活。

    有些粤语用词意思较为固定单一,在现代汉语规范用语中可以找到准确对应的用语时,可播读普通话和粤语两种用词。采用两种播讲方式并非多此一举,而是发挥了广播口语化、通俗易懂的特点,更贴近真实交流的感觉。在香港人日常的交流中不难发现,个别单词直接采用普通话或其他外来语,并不会给收听造成困难。

    四、革新传播渠道,在平台层面强化引导效力

    当前,移动互联时代已经来临,传统广播产业面临着卫星广播、网络电台、手机广播等众多音频媒体的竞争,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以香港之声为例,近年来在新媒体业务方面做出了诸多尝试,积极探索“广播+互联网”的传播实践,坚持传统广播渠道和新媒体传播渠道“两条腿走路”,着重在内容整合与渠道拓展两方面发力,收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在内容生产方面,改变新媒体内容生产依附于广播内容生产的模式,做到“两个渠道、两种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传播渠道方面,不断拓宽新媒体传播渠道,力求打造融媒体发展格局,如手机客户端、“风行港澳”微信公众号、 脸书(Facebook)等相继开始运行。此外,诸多品牌栏目也纷纷开设了微信和微博的公众账号,形成矩阵式立体传播样态。

    新时代,对香港广播要有新作为。面对错综复杂的舆论环境提早布局,科学研判,完成在战略布局、内容生产和渠道拓展方面的升级,深挖人力资源价值,精耕文化内容传播,整合媒体传播渠道,多方发力,办好对香港广播。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電视总台央广对港澳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肖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