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泰勒虫病的诊治

    张宁+韩昱+赵博伟+胡晓悦

    摘要:对一例羊泰勒虫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实验室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了介绍,供养殖户参考。

    关键词:羊;泰勒虫病;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6-0023-01

    羊泰勒虫病是由泰勒科泰勒属的泰勒虫寄生于羊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临床上以高热、贫血、血红蛋白尿和体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原为莱氏泰勒虫、尤氏泰勒虫和吕氏泰勒虫。该病主要发生于1~6月龄的羔羊,危害性很大,死亡率高。该病经蜱传播,春末和夏秋季节多发。在我国广东、贵州、重庆、湖北、浙江等地发病较多,近年来在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河北、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发病呈上升趋势,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40%~90%。2015年6月,河北省保定市某绵羊养殖场有多只羊发病,经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羊泰勒虫病,现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5年6月初,保定市某绵羊养殖场有12只绵羊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气喘,反刍减少,体温升高,眼结膜充血,后其中两只死亡。该羊场根据临床症状采取对症治疗,没有效果。

    2 临床症状

    病羊初期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消瘦,流涎;眼结膜出血;体温升高至40.0~41.8 ℃;随着体温升高,反刍下降或停止,消化不良,反复前胃弛缓;后期呼吸加快,排出少量棕黄色或深红色尿液,腹泻且便中带有黏液和血丝。

    3 剖检病变

    病死羊尸体消瘦,血液较稀薄,皮下脂肪黄染,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略呈灰红色且有出血点,脾脏苍白肿大,肾脏肿大呈黄灰色且有点状出血,肌间结缔组织呈黄色,膀胱内积有黄色尿液,肠黏膜有多处出血点。剖检其他组织未见明显病变。

    4 实验室诊断

    无菌采集病羊颈静脉血,制成血液涂片,用无水甲醇固定3~5 min,姬姆萨染色液中染色30 min,用蒸馏水冲洗后晾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形状不规则的红细胞内有多个圆形虫体,每个红细胞中有1~3个虫体。取病羊淋巴结涂片镜检,其淋巴细胞内可见柯赫氏蓝体。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该羊场附近的某羊场于4月份发现羊泰勒虫感染,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诊断,确诊该羊场为泰勒虫感染。

    5 治疗

    对羊场内未见症状的羊,可用贝尼尔按5 mg/kg体重配成5%的水溶液肌肉注射,同时对羊舍进行彻底清扫,并用百毒杀消毒。

    对发病羊,用贝尼尔按7 mg/kg体重配成5%的溶液,肌肉深层多点注射,每天1次,连用3 d;静脉注射先峰霉素4.5 g,25%葡萄糖生理盐水150~500 mL,10%维生素C 10 mL,每天1次,连用3 d。对于贫血严重的注射羧乙基淀粉代血浆150 mL,每天2次,连用3 d。

    加强饲养管理,喂给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全价饲料,提供优质青绿饲料,提高机体抵抗力,隔离发病的羊,单独重点管理。

    经过上述措施,除一只病情较重的羊于2 d后死亡外,其他病羊一周左右临床症状消失。采血检查,姬姆萨染色在显微镜下发现有个别虫体。一月后随访,无复发。

    6 分析与讨论

    羊泰勒虫病临床症状明显,但容易与其他疾病(如肝片吸虫病、附红体病、弓形体病)混淆,在诊断时,应综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的结果作出确诊,及时治疗,减少养殖殖户的经济损失。

    泰勒虫常呈隐性感染或带虫感染,当营养不良,环境条件突然发生改变,羊体抵抗力差时常诱发泰勒虫病。应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羊体抵抗力,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贝尼尔对该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确诊后应及早用药,否则会明显降低治愈率。中医以杀虫驱邪、清肝利胆、行气化积、和胃健脾为原则。可用党参10 g、黄芪10 g、白术8 g、当归6 g、熟地10 g、白芍6 g、炙甘草6 g、制附子6 g、酸枣仁5 g、五味子5 g、红枣5 g、丹参4 g、炙首乌6 g、枸杞6 g、煅牡蛎10 g、仙鹤草6 g,共为细末,同调冲服,每天1剂,连用3 d。症状明显好转后,改用党参10 g、白术8 g、甘草6 g、陈皮5 g、砂仁5 g、山药20 g、白芍6 g、红枣10 g、槟榔8 g、麦芽粉20 g,饮服口服补液盐1 500 mL,每天1 剂,连用3 d。

    羊泰勒虫病预防很重要,在发病季节到来之前,用贝尼尔、台盼蓝等药物预防注射。切断蜱的传播途径,可用3%的敌百虫溶液或溴氰菊酯(70 mg/kg)对羊体和羊舍进行喷雾灭蜱。

    引进羊应作隔离检疫,尽量不从疫区引进。对发病的羊作隔离饲养,发现血液红细胞内有虫体的应及早进行治疗或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