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档案相关概念辨析及开发利用原则探微

    荆欣 刘国华 武利红

    摘? 要:本文在对口述档案相关理论和概念进行讨论和辨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口述档案开发利用三个原则。在理论研究部分,分别对口述档案的定义、属性和特点等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口述档案的本质属性和口述档案的主观性、印证性、不确定性和形成过程的原生性与客观性等特点,并对口述档案的价值进行了论证和分析。在口述档案开发利用原则部分,提出了口述档案的采集原则、整理原则和服务利用原则,以期为开展口述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提供更为系统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口述档案;口述史料;开发利用;建设原则

    Abstract: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concepts of oral archiv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principles of Oral Archive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I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part, the definitions, attribut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ral archives a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of oral archives and the subjectivity, evidence attribute uncertainty and the originality and objectivity of the formation process are propose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lue of oral archives was demonstrated and analyzed. In the principle of constructing oral archives, the collection, collation principle 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rinciples of oral archives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systematic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ral archives.

    Keywords: Oral Archives; Oral History;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Construction principle1 口述檔案的相关理论分析

    1.1 口述档案的概念辨析

    口述档案的概念最早是在1988年8月22日至26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第11届国际档案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由塞内加尔的萨利乌·姆贝伊(Salion Mbaye)提出的。在档案界,口述档案通常理解为按照一定的专题或针对特定的人物,通过有计划地采访,由被采访人口头表述而形成的作为档案史料重要补充的录音、录像和文字记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纂的《档案术语词典》定义,口述档案是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者录音的逐字记录形式。

    这一概念常被视为与口述历史、口述史料有相同的涵义。虽然口述档案及口述史料等的采集手段相同,但其内容侧重点却不同,口述档案是对于口述者当下叙述的记录,具有浓厚的个人特色,不论所述内容与历史真相是否相符,皆是对当下叙述过程和叙述内容的最原始的记录。但口述史料、口述历史的侧重点在于寻找和记录真相,在于以口述史填补历史空白、还原历史真相或是核验文献资料的真实性。[1]

    1.2 口述档案的属性分析

    业界对口述档案、口述历史、口述资料、口述史料、回忆录等概念有过很多争论。本文认为口述档案的本质属性应是原始记录性,且这种原始记录性只有作为口述作者或制作者的个人档案才会存在。口述档案内容所反映的过往活动的史料属性、资料属性等则是口述档案本质属性派生出来的特有属性。上述观点既肯定了口述档案的概念,也澄清了关于口述档案概念提法不甚科学的认识[2]。

    口述档案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其它各种类型的档案是有明显区别的。口述档案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所述内容与其形成过程是分离的,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类型的档案内容和形成过程是统一的。亦即记录内容和形成过程的分离性是口述档案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类型档案的最大的区别。口述档案相对于其所描述的历史不具有原生性是人们纠结于口述档案的档案属性、凭证依据作用、真实客观性和可信性问题的主要原因。

    部分学者认为口述档案是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对于社会记忆这一概念,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大众记忆、主观记忆、社会回忆等。本文认为社会记忆是基于原生信息资源,即各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各类记录材料所发挥的社会记录功能的层面上提出的。社会记忆的本质仍然是社会活动的事中记忆,绝不是社会活动的事后记忆。口述档案属于事后记忆,故认为口述档案是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多有不妥。

    1.3 口述档案的特点分析

    口述档案的提法和做法的起因最初是为了弥补现存记录和现有史料的不足,或者是对现存记录和现有史料进行印证以作为研究的重要参考,是史学研究的个性化和非系统性活动,具有主观性、印证性、不确定性特征,同时也具有形成过程的原生性、客观性、真实性、可信性和可靠性等特征。

    1.3.1 主观性。口述档案的主体是当事人,客体是历史事件,形式是回忆的语言表述。因此,所形成的文字材料和录音录像材料因人而异,与当事人的心理、精神面貌、价值观、好恶、偏见、忌讳等存在直接关系,即使是反映的客观事实也具有主观性特点,口述档案所记录的过往的历史事件本身存在失真现象。[3]可以明确地说,口述档案具有主观性,对口述档案内容所反映的过往的历史事件本身来说,其中虽然包含有部分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可信性和可靠性,但本质仍然是主观的描述,不能将其作为过往历史事实的凭证和依据。

    1.3.2 印证性。虽然口述档案的内容所记录和反映的历史事件具有主观性,但形成过程中也应当通过科学的方法尽量确保其内容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客观性。一些专家和学者提出了采访记者和口述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比如多元参与、主次分明、保持中立、相对独立、适当引导、默契配合、研读历史、客观意识、主体意识、权利义务、社会责任等等方面;同时也提出了记录的形态应当多样化和多媒体化,要求文字材料和相关的录音带材料和录像材料并存,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使用全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混合现实技术等,使形成的各类材料相互印证。就口述档案的形成的这一客观过程来讲,当事人不管存在怎样的人生阅历、社会经历、人际关系、各类遭遇等,所形成的个人回忆和表述的录音录像和文字记录,人们均可以通过这一客观的记录去分析、判断或者复原口述材料形成的整个历史。

    综上所述,口述档案客观上是对内容所记录和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印证,具有印证性。

    1.3.3 不确定性。口述档案的不确定性是指信息不确定性,是由口述作者的记忆力、文化修养、推理判断力、语言表达力、精神状态、积极心态、消极心态、口述冲动、情感控制力、社会阅历、价值观念、个人好恶、主观认识、个体差异、健康状况、社会环境、经济状况等不确定性引起的[4]。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口述档案,其或许存在遗忘、遗漏、张冠李戴、误解、错觉等问题,故具有不确定性。

    1.3.4 形成过程的原生性、客观性、真实性、可信性和可靠性。现在一些学者比较关注口述档案的原生性、客观性、真实性、可信性和可靠性问题。口述档案之所以能成为档案,是因为口述档案形成的过程是客观的,是真实的,同时也是可信的和可靠的,对所记录的当事人现在的思维过程、回忆过程、描述过程和记录过程均具有真实性,是现行口述活动过程的凭证和依据。

    口述档案内容的原生性、客观性、真实性、可信性和可靠性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方面,口述档案内容所针对的是过往事件的回忆或述说,其原生性、客观性、真实性、可信性和可靠性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和措施加以保证;另一方面,口述档案形成过程具有原生性、客观性、真实性、可信性和可靠性。本文认为关于民间历史不只是官方历史的补充,有时候还是一种更正[5]这种说法值得推敲。没有经过考证的民间历史因其可信性存在很大问题,所以不能作为官方历史的补充,当然更不能够作为一种更正。但是,民间历史经过科学的和系统的加工整理,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系统梳理,经过辨伪考证,在证实了其描述内容的可信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才能作为补充和更正的材料。

    1.4 口述档案价值分析

    有些学者认为口述档案是历史研究的辅助材料或者是重要参考材料,这一视角仅仅是针对口述档案的内容所反映的过往的历史事实,并没有思考又或者忽略了口述档案形成过程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问题。

    本文认为,口述档案具有双重价值,其价值一是所记录内容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的重要参考价值和印证价值;其价值二是口述档案形成过程的真实性,对记录当前活动具有重要凭证价值和依据价值。

    口述材料采访过程本身具有真实性,所形成的口述材料也能够真实地反映采访过程的面貌,对采访过程能够起到凭证和依据作用。[6]2 口述档案的开发利用原则

    口述档案的开发利用原则包括采集原则、整理原则和服务利用原则等三类。

    2.1 口述档案的采集原则

    2.1.1 作者尊重原则。口述档案建立的过程当中,要针对口述作者的精神状况、思想状况、身体状况、家庭状况、生活状况、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口述档案的形成的时间、时段、地点,科学运用语言表达、礼仪交际、物品展示、涉及的人物和事件等手段和方法,以确保口述档案的形成过程中的和谐气氛。

    2.1.2 记忆唤醒原则。人类情感复杂多样,所见、所闻、所触等形成感官记忆符号,情境及行为可形成行为记忆符号。[7]在口述档案采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记忆符号,即通过照片、录音等资料,甚至是再现情境、气味,引起口述者的回忆甚至是身体生理的记忆还有情感的回归等以激发和唤醒更多潜在的和沉睡的记忆。

    2.1.3 多元合作原则。由于口述档案的建立所涉及的是过往的历史事实的复原、补充和完善,必须采取多元合作原则。也就是档案馆、图书馆、口述史料协会、历史文化部门、广播电视和报刊等传统新闻媒体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跨界融合,共同建立口述档案。单元模式与多元模式相结合,能够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获得更充足的资源,在采访模式基础上,还可以实施购买模式等,提高效率和质量。

    2.1.4 统筹兼顾原则。档案记录的长久性与生命的有限性是一对矛盾,需要统筹安排和分轻重缓急制定口述档案的挖掘与采集的方案,如单点式、分布式、分散式、立体式等方案。一般来讲,距离事件和专题的时间愈近,记忆会愈清晰,反之,记忆会愈模糊甚至重要事件被遗忘[8]。只有区分不同情况、不同类型进行统筹兼顾,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口述档案组织与形成质量。

    2.2 口述档案整理原则

    2.2.1 专题建设原则。口述档案应按照重要专题和主题进行整理。各类专题和主题包括编年史、红色记忆类[9]、建设发展类、文化传承类、工业遗产类、非物质遗产类、人物事迹类、星火相传类、民间传说类、特色发展类、格言警句类、历史沿革类、重要事件类等。按专题进行系统化整理,有利于增强其科学性和系统性。

    2.2.2 形式多样原则。口述档案整理过程应重视其形式的多样性和关联性,做到实体和媒体的多样性。各类实体形态包括手稿、抄本、日记、非正式出版物、目录等;多媒体形态则包括应集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文字等。很显然,图文声形以及虚拟现实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其質量和价值。

    2.2.3 资源集成原则。口述档案整理过程中应将与口述作者、制作者及口述内容相关的各类资源,如日记、回忆录、账本、凭据、其他口述资料的摘录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集成,确保口述材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互补性。

    2.2.4 标准规范原则。目前我国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标准规范还不健全,可以参考相关推荐标准规范进行建设。可参照的各类规范有档案标准,如《口述史料采集与管理规范》(DA/T 59—2017);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如《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GB/T 35273-2017);各类版权规范如《数字版权唯一标识符》(CY/T 126-2015)等相关标准和规范等。

    2.3 口述档案服务利用原则

    2.3.1 平臺协同原则。口述档案的价值实现应依托平台协同进行。目前,平台协同可以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协同的数据资源平台,包括多媒体资源数据库、口述专题数据库、移动媒体资源库等具有检索、浏览、下载、推送、共享等资源获取与服务功能的各类数据库和知识服务平台;二是跨平台协同,即依托人人网、QQ空间、新浪微博、微信、博客等媒体进行跨平台协作与分享。

    2.3.2良性互动原则。口述档案的建立和形成,为优化馆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口述档案的建立和形成应当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同时,通过编研和宣传,充分发挥口述档案的作用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口述档案的形成和建立要与口述档案的开发利用并举,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和相互补充的良性循环,为各年龄、各阶层、各领域的用户提供便利化服务。

    2.3.3 法律遵从原则。口述档案的形成存在知识产权等法律问题,要充分依据著作权法依法尊重和保护参与者各方的劳动成果,最好以合同的形式明文规定参与者各方的权利义务和相应的著作权分配,避免积极的发起成为消极的纠纷等事件的发生。口述档案的形成还存在隐私和敏感保护问题,需要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加以处理。3 小结

    本文重点分析了口述档案的重要概念与特点,界定了口述档案与口述史料、口述历史以及回忆录等相关概念的区别,针对口述档案的建设提出了可行的原则。口述档案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作者和采访者的素质、口述档案信息化建设、口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口述档案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以及知识产权问题等方方面面,这些均是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参考文献:

    [1]杨祥银.当代中国口述史学透视[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03):47-58.

    [2]刘扬,归吉官.再论口述档案[J].档案管理,2010(03):27-29.

    [3]周建军.口述档案的范式转型与管控之道[J].中国档案,2015(05):68-69.

    [4]王伟华.我国民间口述档案的基本特征研究[J].档案,2011(04):41-43.

    [5]姜龙飞.口述档案,一本难念的经[J].档案管理,2017(04):80-82.

    [6]苏全有,王海波.对我国口述档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许昌学院学报,2011,30(06):87-92.

    [7]周杨,张宇红.情感化设计中的记忆符号分析研究[J].包装工程,2014,35(04):70-74.

    [8]张大彤.应以浓墨重笔采制抗震救灾口述档案[J].云南档案,2009(01):31-32.

    [9]首小琴.我国图书馆口述档案资源库建设及对档案界的启示——基于我国图书馆口述档案资源库的调研分析[J].档案管理,2017(06):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