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牛耳尾干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何艳峰+陈如意

    摘要: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发病原因等方面简述了耕牛耳尾干枯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耕牛耳尾干枯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6-0021-01

    2015年12月下旬,天门市石河镇农户吴某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反映其饲养的10头耕牛(水牛)中发现2头患了耳尾干枯病,表现耳尾尖脱毛,干枯坏死,病牛皮毛干枯无光泽、跛行等症状。经笔者到现场进行诊断,发现农户所称的耳尾干枯病疑似耕牛霉稻草中毒。霉稻草中毒是动物采食了发霉稻草而引起的一种霉菌毒素中毒[1]。毒素主要作用于外周血管,使末梢血管发生痉挛性收缩,以至管腔变窄、血流减慢而形成血栓,造成耳尖、尾梢干枯坏死。该病多发于水稻主产区的耕牛,病例常见于冬春舍饲时期,呈散发状。通过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控制了病情。现将诊疗情况介绍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

    天门市石河镇是水稻主产区,农户吴某饲养耕牛(水牛)10头,入冬后一直饲喂干稻草,另辅助添加少量菜粕饼。稻草垛露天堆集在牛舍前,菜粕饼用编织袋装好放在牛舍角落,圈舍卫生条件极差。病牛发病一月有余,接诊时未发现新增病例,未出现死亡情况。

    2 临床症状

    病牛年龄为6.5~7.0周岁,精神沉郁、拱背、被毛蓬乱无光泽、皮肤干燥,体温、呼吸、食欲和排粪排尿等情况与健康牛相比无明显变化。病初,左前肢蹄冠部微肿,有触痛感;牛耳尖、尾梢毛无光泽,逐步脱落,后期干枯坏死,坏死部位呈死灰色,与健康部位界线分明;病重者蹄冠部肿胀加剧,破皮后感染化脓,有腥臭味,因病蹄触地疼痛,故病牛喜卧地,不愿久立,一般不会发生死亡情况。

    3 病因

    吴某在2015年7月下旬与10月下旬分别收集两批干稻草,全部堆放在露天条件下,因日晒雨淋,遇到高温高湿的自然天气,导致多处霉菌感染,并迅速繁殖形成孢子,产生霉菌毒素。这些孢子多寄生在稻秆节部,呈黑色烟样的菌群。引起中毒的毒素主要是丁烯酸内酯,产毒真菌为多类镰刀菌。耳尾干枯、烂蹄实质上是由镰刀菌属多种真菌侵染稻草产生丁烯酸内酯或多种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所致。冬春季节耕牛长期舍饲这种腐烂发霉的稻草就会引起中毒。

    4 诊断

    结合临床症状以及吴某的舍饲霉稻草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5 治疗

    该病无特效疗法,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2]。发病后应立即停止饲喂霉变稻草,更换优质的饲料,注意防寒保暖[3]。

    (1)解毒:生石灰500 g,水5 000 mL,搅匀、澄清,取其上清液,2 500 mL/d,分早晚两次灌服,连用5 d。

    (2)病初为促进患部血液循环,可以进行热敷或灌服白胡椒酒(42°~50°白酒250 mL,白胡椒25 g,搅匀灌服,每3 d服1次,连用3次)。

    (3)蹄肿部破溃化脓时,排脓后用碘伏消毒,然后再涂抹红霉素软膏。

    (4)严重者可用10%葡萄糖溶液 1 000 mL,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100 mg,肌苷注射液500 mg,混匀静脉注射,1次/d,连用3~5 d。

    6 预防措施

    (1)农户在收集稻草时,应将干稻草垛码堆在饲料舍或仓库内,避免露天放置。

    (2)冬季如遇阳光充足天气,应及时翻晒稻草,发现发黑霉变的稻草立即剔除。

    (3)饲喂前可用石灰水浸泡1~2 h,清水漂洗后再饲喂。

    (4)及时清扫粪尿、垫料,保证牛舍地面清洁、干燥、通风保暖。

    参考文献:

    [1] 王小龙.畜禽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 刘欣伟.牛霉稻草中毒的诊治[J].河南畜牧兽医,1999(5):22.

    [3] 陈敬雄,岳建群.耕牛霉稻草中毒的治疗[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6):138.